新疆阿克蘇的石窟寺,見證佛教文化的歷史

【前言】:龜茲文化,指的是西域佛教文化。在佛教文化之前,或者說新疆的史前文明,並沒有留下多少文字記載,吐火羅文字算是新疆最早的文字之一,除此之外,就是原始人類遺留的巖畫和一些象形文字,再者就是出土的各類文物。而佛教文化,自印度傳入西域後,經過交匯與融合後形成了具有本地域的特色文化。

新疆阿克蘇的石窟寺,見證佛教文化的歷史

銘記歷史,就要追溯文化的源頭

在古代,新疆是中原中央政府集中統治下的邊塞地區,少數民族眾多,城邦國也眾多,相互之間經常為資源掠奪發生戰爭,這是人類的生存法則。作為今天的我們,的確也無法左右古人的思想和行為。

有些人提出質疑,你寫新疆的歷史,為什麼要提外來的佛教文化?道教文化才是我們中國的本地文化。要是這樣的話,我們首先要弄清中華民族和中華文明的真正含義,才能去了解新疆的歷史和文化,否則就是痴人說夢。

今天,我們談的龜茲文化和石窟寺,就是新疆的歷史文化,如果拋開這些不說,那麼新疆的歷史就會斷層,或者說會留下一片空白。無論是龜茲文化,還是新疆的石窟寺,它都是中國文化的一個內容或分支,而我們的中華文明是一個總綱,可以說包羅萬象,容納萬物,是舉世聞名和獨一無二的文化。

龜茲文化,是中原文化和西方文化在西域碰撞之後,經過交匯和融合,形成的一種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最明顯的特點,就是石窟寺裡的壁畫,上面不僅有印度文化的痕跡,還有中原古老的樂器以及飛天壁畫,這就是中國古代文化在新疆最早的體現和傳承。

新疆阿克蘇的石窟寺,見證佛教文化的歷史

漢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龜茲王向漢武帝贈佛教僧侶所用的澡罐,是龜茲古國佛教傳入初期最早的史事。據史料記載,從公元前三世紀,龜茲境內就有佛教傳播。這說明龜茲有佛教距今已有兩千三百年的歷史。

然後,佛教文化以石窟寺為載體,從西域出發一路沿著河西走廊,還可以說順著絲綢之路向東傳播,這一線的敦煌石窟、麥積山石窟、雲崗石窟、龍門石窟等很多石窟寺,就是一個很好的見證。之後又從中國東渡日本、南到東南亞等地。

因此,佛教傳入中國後,經過交匯和融合,已融入中國文化的血脈,成為具有特色的地域文化,屬於中國文化的一部分。那麼龜茲文化和石窟寺也是一樣,也是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的一分子。

新疆阿克蘇的石窟寺,見證佛教文化的歷史

龜茲佛教文化,中國石窟寺藝術的體現

據傳,早在兩千五百多年前,古代印度王子悉達多·喬達摩經過人間磨難,在菩提樹下大徹大悟後創建了佛教。而佛教自漢明帝永平年間傳入漢地之後,天竺、西域高僧來中原講經說法不絕。由此譯事漸盛,法事也漸興。

在佛教傳播的道路上,石窟寺一路生根、發芽、壯碩,成為一座座佛教藝術的殿堂。石窟寺是佛教思想和藝術的載體,它伴隨著絲綢之路的開通和中印文化的相互交流逐漸傳入中國,在與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的不斷碰撞和交融中,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石窟寺藝術。

中國石窟寺是世界古代文化藝術中的一支奇葩,凝聚著中華民族的智慧和創造力。阿克蘇地區除了擁有中國“四大名窟”之一的克孜爾千佛洞外,境內還有拜城縣的溫巴什石窟、臺臺爾石窟、阿克塔什石窟等;庫車市境內的庫木吐拉石窟、森木塞姆石窟、阿艾石窟等;新和縣境內的託乎拉艾爾肯石窟;烏什縣境內的沙依拉木石窟;溫宿縣境內的喀拉尤勒滾石窟等眾多石窟寺。

新疆阿克蘇的石窟寺,見證佛教文化的歷史

特別是庫車市、拜城縣和新和縣境內的石窟大都沿雀勒塔格山脈分佈,現存遺址有數百個洞窟,殘存壁畫近兩萬多平方米。這些古寺院大都依山而建,上背危峰,下臨流潺,四周綠蔭環抱。不難想象當年佛寺禪院煙火繚繞,蔽天遮月,佛塔凌空高聳,實可堪為“仙居之勝地”、“棲靈之秘境”。

古代龜茲曾經具有高度的佛教文化,並在音樂、文學、美術等方面為人類做出過重大貢獻,克孜爾千佛洞、蘇巴什佛寺、溫巴什石窟、溫巴什寺院等遺址就是一個有力的佐證。其形有兩種,一券頂窟,二中心柱窟,大約開鑿於唐代,甚至更早。

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由西域東去的這條與古代絲綢之路相融合的佛教傳播之路,浸染了民族文化的色彩,完成了佛教中國化的過程。這條傳播線路上的眾多石窟,不僅是佛教史上的奇葩,更是世界文化的瑰寶。自柯坪縣和烏什縣東去一座座屹立千年的石窟,構築了佛教傳播的路標。

新疆阿克蘇的石窟寺,見證佛教文化的歷史

在阿克蘇這些佛教藝術遺物中,主要為反映小乘的本生與佛傳壁畫,如洞窟壁畫主要是本生、因緣和佛傳三方面題材。而這正是“故摯學小乘,雲元十方佛,唯禮釋迦而已”的具體表現。

另外,還有少部分石窟也出現了以顯示十方佛的雕塑與壁畫,而這些石窟的大體年代,也約略與鳩摩羅什在龜茲宣揚大乘佛教幾乎同為一時期。

小乘佛教把釋迦視為教主,石窟壁畫也就集中表現釋迦的前世與在世時的種種事蹟;大乘認為三世十方有無數佛,因此在雕塑、壁畫上表現十方佛、賢劫千佛等。

新疆阿克蘇的石窟寺,見證佛教文化的歷史


03、龜茲佛寺,見證了佛教文化的興衰

今天的阿克蘇地區管轄了古代龜茲核心區域,但古代的龜茲卻囊括瞭如今的阿克蘇地區,其實說龜茲文化,也就是說阿克蘇地區的古代歷史。

由於古代龜茲佛事興盛,僧尼頻出,佛寺比比皆是。就發現的古寺遺址而言,除庫車市的蘇巴什佛寺之外,還有拜城縣的喀拉蘇寺院遺址,紅山佛寺遺址,坦塔木佛寺遺址;新和縣的桑塔木佛寺;柯坪縣的克斯勒塔格佛寺等,而且大都是宣揚小乘佛教的。

現在這些佛寺儘管殘敗、凋敝,但卻有過曾經的輝煌,它凝聚歷史、呈現藝術、飽經風霜地留於它的面龐之上,觸及到考古發掘者和旅行者的內心,真正讓人們感到了歷史文化的魅力。

新疆阿克蘇的石窟寺,見證佛教文化的歷史

漢西滯不曾還,佛窟千年隱山澗。遍尋翠綠溝壑間,引得春意渡西緣。

晉鹹康五年(公元399年),中原高僧法顯西行取經,經過鄯善、焉耆、于闐、龜茲等國,記載了佛教在西域地區的興旺景象:寺院的大量出現及其建築的精美,僧人眾多,石窟寺如雨後春筍般湧現;佛事活動頻繁,佛教節日眾多,高僧輩出,佛教文化交流頻繁。

阿克蘇地區及西域佛教文化東傳中原,出現了大量和佛教有關的石窟寺建築及文化:莫高窟、炳靈寺、麥積山、雲崗、龍門等。佛教的東傳,佛經的翻譯,給中國文學藝術注入了新鮮血液。

龜茲及西域地區首開雕塑佛像之風,形式既有浮雕,也有立雕,在東傳時也得到了較好的傳承。比如,敦煌石窟的各種雕塑佛像,就證明了這一點。

佛教東傳近兩千年來,對我國社會發生過深刻的影響。在思想意識、風俗習慣以及文化藝術等領域都可看到它的影響;在哲學上,它對宋代的理學影響尤為顯著。並且歷代高僧大德為我們留下浩如煙海的佛教典籍,已成為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因此,作為一種文化,我們就不能忘記西域佛教的歷史,畢竟新疆各民族的文化和習俗,包括建築和生活器具等都延續和繼承了龜茲及西域文化的元素。當然要想了解新疆的人文,這些都是必須要弄明白的歷史知識。

新疆阿克蘇的石窟寺,見證佛教文化的歷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