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陽會龍山佛教文化公園

會龍山坐落在益陽市市區西部會龍路,資水南岸。東依螺絲頂,西靠鳳形山,四周峰巒簇擁,似群龍聚會江邊,故名會龍山。

益陽會龍山佛教文化公園

會龍山公園始建於1965年,逐步形成現有規模,現在,已是益陽市民休閒娛樂的重要場所和我市一大旅遊景點。

益陽會龍山佛教文化公園

步入會龍山公園門,沿盤山公路而上,可到山頂的。棲霞寺原名寶泉寺,建於公元373年的一座晉代,香火旺盛,名揚遠近,門上有一副醒目的對聯,訴說了古剎的歷史:晉朝古剎,滄海桑田存勝境;明代浮雲,青山綠水隱名僧。在的左邊,新建了一座飛簷翹角,富麗堂皇的棲霞閣。閣高三層,第一層為佛堂,內供、關帝爺。第二層為玉佛殿,殿內供奉著泰國華僑捐贈的一尊大玉佛。第三層為觀景臺,站在閣頂眺望四周,益陽十景盡收眼底。

益陽會龍山佛教文化公園

從下來往南行,在蒼松翠柏之中,有一座為紀念益陽籍著名作家,而建造的立波亭。亭前雕塑有一尊形神兼備的周立波塑像。

益陽會龍山佛教文化公園

在立波亭的右方,聳立著一座紅軍曾士峨烈士紀念碑。

益陽會龍山佛教文化公園

會龍山上有國際正義人士- -何鳳山之,採用中西結合的設計構思。整個平面即像一條游水的魚,又像一隻正在看世界的眼睛,這隻眼睛裡面一片綠色,春意盎然。從這隻眼睛裡面,人們感受到了幽靜深遠的意境、安靜祥和的氣氛。

益陽會龍山佛教文化公園

福林塔由民營企業家倪福林捐建為仿宋代樓閣建築,高70餘米,共11層(含地下2層),底層直徑24米,是目前中南地區最高的寶塔。塔頂、塔身多采用花崗岩、漢白玉,迴廊內側的壁龕內有精美壁畫或泥塑像,迴廊頂端是雕花磚天花板。站在九層塔上,益陽的美景盡收眼底。

益陽會龍山佛教文化公園

廣法寺坐落在資水之南的會龍山麓,山麓之下廣法寺是因“神通廣大之法”而得名,是由當代高僧佛源老和尚親自選址籌建。

益陽會龍山佛教文化公園

第一進為“天王殿”,二進為“大雄寶殿”,三進為“觀音殿”,廟宇結構與其他地方類似寺廟大同小異,但院內有一棵“菩提樹”享受著極高的待遇,整棵樹用鋁合金架四周裝玻璃圍起來,只讓人們觀賞,謝絕撫摸。據介紹,此樹是從尼泊爾境內釋迦牟尼成佛的菩提樹上採集的兩棵手指頭粗的小樹苗,在東莞栽培生長十餘年,兩株樹長成了連根樹,後來移植到廣法寺,是迄今為止中南唯一一棵菩提樹。

益陽會龍山佛教文化公園

福源寺設有天王殿、法堂、藏經樓、鐘鼓樓、珈懶殿、祖師殿、講經堂等,是一座唐代風格的仿古建築。

益陽會龍山佛教文化公園

白鹿寺它始建於唐代憲宗元和年間,距今約1200年。古寺鼎盛時期有四進,第一進為彌勒佛殿,左右為四大天王;第二進為觀音殿,左右為佛學堂;第三進為大雄寶殿,左右為十八羅漢,左廂房為禪堂,右廂房為齋房,第四進為藥師殿、藏經樓,是益陽最大的一座寺廟。

益陽會龍山佛教文化公園

古白鹿寺香火鼎盛,名氣很大,尤其叫人稱奇的是寺內的那口一千公斤重的古銅鐘,聲極洪遠,堪稱古城鐘王。夜晚,和尚上香的鐘聲,響徹古城十五里麻石街。悠揚的鐘聲,飄逸清盈,震撼心靈。“白鹿晚鐘”便成為了古益陽的十景之一。

益陽會龍山佛教文化公園

會龍山佛教文化公園經過多年的建設己蔚然發展,佛教文化旅遊作為一類獨特的旅遊產品,必將對旅遊業的快速健康發展產生特殊的促進作用,對益陽佛教文化復興和佛教文化旅遊發展產生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益陽會龍山佛教文化公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