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阳会龙山佛教文化公园

会龙山坐落在益阳市市区西部会龙路,资水南岸。东依螺丝顶,西靠凤形山,四周峰峦簇拥,似群龙聚会江边,故名会龙山。

益阳会龙山佛教文化公园

会龙山公园始建于1965年,逐步形成现有规模,现在,已是益阳市民休闲娱乐的重要场所和我市一大旅游景点。

益阳会龙山佛教文化公园

步入会龙山公园门,沿盘山公路而上,可到山顶的。栖霞寺原名宝泉寺,建于公元373年的一座晋代,香火旺盛,名扬远近,门上有一副醒目的对联,诉说了古刹的历史:晋朝古刹,沧海桑田存胜境;明代浮云,青山绿水隐名僧。在的左边,新建了一座飞檐翘角,富丽堂皇的栖霞阁。阁高三层,第一层为佛堂,内供、关帝爷。第二层为玉佛殿,殿内供奉着泰国华侨捐赠的一尊大玉佛。第三层为观景台,站在阁顶眺望四周,益阳十景尽收眼底。

益阳会龙山佛教文化公园

从下来往南行,在苍松翠柏之中,有一座为纪念益阳籍著名作家,而建造的立波亭。亭前雕塑有一尊形神兼备的周立波塑像。

益阳会龙山佛教文化公园

在立波亭的右方,耸立着一座红军曾士峨烈士纪念碑。

益阳会龙山佛教文化公园

会龙山上有国际正义人士- -何凤山之,采用中西结合的设计构思。整个平面即像一条游水的鱼,又像一只正在看世界的眼睛,这只眼睛里面一片绿色,春意盎然。从这只眼睛里面,人们感受到了幽静深远的意境、安静祥和的气氛。

益阳会龙山佛教文化公园

福林塔由民营企业家倪福林捐建为仿宋代楼阁建筑,高70余米,共11层(含地下2层),底层直径24米,是目前中南地区最高的宝塔。塔顶、塔身多采用花岗岩、汉白玉,回廊内侧的壁龛内有精美壁画或泥塑像,回廊顶端是雕花砖天花板。站在九层塔上,益阳的美景尽收眼底。

益阳会龙山佛教文化公园

广法寺坐落在资水之南的会龙山麓,山麓之下广法寺是因“神通广大之法”而得名,是由当代高僧佛源老和尚亲自选址筹建。

益阳会龙山佛教文化公园

第一进为“天王殿”,二进为“大雄宝殿”,三进为“观音殿”,庙宇结构与其他地方类似寺庙大同小异,但院内有一棵“菩提树”享受着极高的待遇,整棵树用铝合金架四周装玻璃围起来,只让人们观赏,谢绝抚摸。据介绍,此树是从尼泊尔境内释迦牟尼成佛的菩提树上采集的两棵手指头粗的小树苗,在东莞栽培生长十余年,两株树长成了连根树,后来移植到广法寺,是迄今为止中南唯一一棵菩提树。

益阳会龙山佛教文化公园

福源寺设有天王殿、法堂、藏经楼、钟鼓楼、珈懒殿、祖师殿、讲经堂等,是一座唐代风格的仿古建筑。

益阳会龙山佛教文化公园

白鹿寺它始建于唐代宪宗元和年间,距今约1200年。古寺鼎盛时期有四进,第一进为弥勒佛殿,左右为四大天王;第二进为观音殿,左右为佛学堂;第三进为大雄宝殿,左右为十八罗汉,左厢房为禅堂,右厢房为斋房,第四进为药师殿、藏经楼,是益阳最大的一座寺庙。

益阳会龙山佛教文化公园

古白鹿寺香火鼎盛,名气很大,尤其叫人称奇的是寺内的那口一千公斤重的古铜钟,声极洪远,堪称古城钟王。夜晚,和尚上香的钟声,响彻古城十五里麻石街。悠扬的钟声,飘逸清盈,震撼心灵。“白鹿晚钟”便成为了古益阳的十景之一。

益阳会龙山佛教文化公园

会龙山佛教文化公园经过多年的建设己蔚然发展,佛教文化旅游作为一类独特的旅游产品,必将对旅游业的快速健康发展产生特殊的促进作用,对益阳佛教文化复兴和佛教文化旅游发展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益阳会龙山佛教文化公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