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商人的經商必備;《計然七策》原文及譯文解析

計然是春秋時期著名的戰略家、思想家和經濟學家,計然並不是真實姓名,而是取善於計算運籌的意思。據說他是老子的弟子,博學多才,無所不通,尤長計算。《史記·貨殖列傳》說范蠡曾拜計然為師。他教給范蠡“貴流通”、“尚平均”、“戒滯停”等七策,范蠡只用了其中五策,便使越國強盛,成為春秋五霸之一。

古代商人的經商必備;《計然七策》原文及譯文解析

計然之策講的是什麼呢?

《史記·貨殖列傳》有載——

策之一:需求決定與經濟週期論

“知鬥則修備,時用則知物,二者形則萬貨之情可得而觀已。”

“故歲在金,穰;水,毀;木,飢;火,旱。旱則資舟,水則資車,物之理也。六歲穰,六歲旱,十二歲一大飢。”

策之二:價格調控論

“夫糶,二十病農,九十病末。末病則財不出,農病則草不闢矣。上不過八十,下不減三十,則農末俱利,平糶齊物,關市不乏,治國之道也。”

策之三:實物價值論

“積著之理,務完物,無息幣。”

策之四:貿易時機論

“以物相貿易,腐敗而食之貨勿留,無敢居貴。”

策之五:價值判斷論

“論其有餘不足,則知貴賤。”

策之六:物極必反論

“貴上極則反賤,賤下極則反貴。”

策之七:資金週轉論

“貴出如糞土,賤取如珠玉。財幣欲其行如流水。”

古代商人的經商必備;《計然七策》原文及譯文解析

《計然之策》講的全部是發家致富的商業之道。它有三方面商業原則:第一個原則,叫做“旱則資舟,水則資車”,這個原則,在商業經營中被稱為“待乏”,第二個原則,叫做“貴出如糞土,賤取如珠玉”,就是價格漲到一定程度時,要把貨物像糞土一樣拋售出去,價格下跌到一定程度時,要把貨物像珍寶一樣買進來;第三個原則,叫做“務完物,無息幣,無敢居貴”,就是不能太貪心,不能囤積居奇,要在理想價位果斷脫手。

1、 貴出如糞土,賤取如珠玉

“論其有餘不足,則知貴賤。貴上極則反賤,賤下極則反貴。貴出如糞土,賤取如珠玉。”這些話極為精闢地揭示了商品價格與市場需求之間的平衡關係。他指出商品價格上漲,生產者們就會將資源集中到這裡,供給自然增加,增加到一定程度,供大於求,價格則會狂跌,反過來也是同樣的道理。因此經營活動不能從眾,要從供求關係的角度,確定自己的經營品種。 “一貴一賤,極而復反”。在進行經營活動時,不能苛求過高的利潤,在價格高到適當程度時應果斷拋售,這就是“貴出如賤土”;在價格低谷時,應大膽地買進,這就叫“賤取如珠玉”。事物的量變在積累的過程中達到一定程度就會有一個質的飛躍。對於商家來說,對事物“度”的把握是至關重要的。

2、 知鬥則修備,時用則知物

“知鬥則修備,時用則知物,二者形則萬物之情可得而觀已。”意思是說要有目的地進行自己的經營活動,認識市場規律,有遇見地儲備物資。根據自然環境條件的變化,預測市場需求的變化,提前做好貨物的購銷工作。他認為天時變化的規律是可知的,“歲在金,穰;水,毀;木,飢;火,旱。”就是說影響市場變化的無非是這樣一些基本因素,根據這些因素的變化做出判斷是經營成功的關鍵。 范蠡還曾提出農業經濟循環學說,他認為“六歲穰,六歲旱,十二歲一大飢”,即天下六年一次大豐收,六年一次小豐收,十二年一次大的饑荒,這些都是氣候變化引起的,是有規律的。掌握了這些規律就可以提前做好準備。例如大旱之年應收購舟船,因為其價賤,而旱後船隻必會成為緊俏商品。“水則資車,旱則資舟”。“夏則資裘,冬則資xi”,即夏季販運皮裘,冬季早售葛麻。只有將經營的眼光放到未來需求最迫切的市場上,才能獲得更多的利潤。

3、 財幣欲行如流水

“財幣欲行如流水”,“無息幣”。這就是說,在營銷的過程中,要特別注意保持資金流轉的通暢,不能把過多的資金積聚在自己的手中,這就叫做“無息幣”。不要看輕薄利,在資金加速運轉的情況下,實際上就已經達到了增加利潤的效果。而一味地囤積居奇,抬高物價,則有可能血本無歸。這就是“無敢居貴”。畢竟高額利潤不可能時時存在,薄利多銷實際上就是將風險轉化為利潤的最佳方法。范蠡認為穀賤傷農,太貴又傷害商賈的積極性,因此縮小价格波動的幅度,無論對商家和買家來說,都是最受歡迎的。

4、 務完物

“務完物”意即一定要保證所經營的貨物質量。在採購貨物時,對易腐爛的東西,切勿長期存儲,貪圖價高;還要防止以次充好,坑害消費者。務指一定,是強調的意思,說明對產品質量的看重。

5、 擇人任時

“擇人任時”是指經營策略。商業經營需要認真選擇貿易伙伴和良好的貿易時機。“擇人”強調的是職業道德,在這一點上,他的觀點是“與時逐而不在責於人”。“任時”強調的是貿易時機的預測。“擇人”與“任時”二者之間有著不可忽視的有機聯繫,既不可只顧貿易伙伴的和諧而放棄適宜的貿易時機,更不可看準了貿易時機而認錢不認人。

古代商人的經商必備;《計然七策》原文及譯文解析

所謂計然之七策,主要指“農業豐歉循環論”、“平糴論”和“積著之理”。

關於“農業豐歉循環論”,《越絕書·計倪內經》說:“太陽三歲處金則穰(意為莊稼豐熟),三歲處水則毀,三歲處木則康,三歲處火則旱”。這就形成了六年一穰、六年一旱或者十二年一大飢的循環。計然認為只要掌握這種年歲豐歉的循環知識,就可以預測糧食及其他商品的價格變動趨勢,以便利用它促成國家財政豐實和使個人致富。

所謂“平糴論”(也可稱做平糶),是主長由國家在豐年收購糧食儲存,備荒年發售,以穩定糧價。計然指出,“夫糶二十錢病農(穀賤傷農),九十錢病末(糧貴傷商人),末病則財不出,農病則草闢矣!”他主張使糧價維持在三十至八十錢之間,做到“農末俱利”。

古代商人的經商必備;《計然七策》原文及譯文解析

至於“積著之理”,指的是經商致富的一些原則。這些原則是:

(一)“務完物,無息幣”

意思是說要使貨物及時週轉,且週轉得淨盡無餘。如果使貨物長久停息則無利可圖。

(二)“旱則資舟,水則資車”

(旱則資舟,水則資車)。此稱之為“待乏原則”,即利用旱澇寒暑之機,低價購進,待貴而售,隨時逐利。

(三)“論其有餘不足則知貴賤

”即是要掌握商品供求關係變化趨勢和規律,乘機購進與銷售。

(四)“貴上極則反賤,賤下極則反貴,貴出如糞土,賤取如珠寶”

此指商品價格的變化規律是“貴極必賤,賤極必貴”。經營者要時刻觀察和掌握貴極賤極的規律和商品價格信息。抓住購進和出售的關鍵時機。

(五)“以物相貿易,腐敗而食之貨勿留,無敢居貴”

對易腐的食品不要久留,更不要等待高價出售。否則,將因小利而招來虧損。

(六)“財幣欲其行如流水”

經營之道似細水長流。流則活,滯則死。搞活是經營的原則。

計然就提出瞭如此精闢和周密的經濟原理,至今仍有借鑑價值,實在不愧成為我國曆史上第一位商學大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