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學瓊林原文+註釋+譯文,易讀易憶,古代的百科全書(4)

《幼學瓊林》卷四·文事

【原文】 多才之士,才儲八斗;博學之德,學富五車。 三墳五典,乃三皇五帝之書;八索九丘,是八澤九州之志。 《書經》載上古唐虞三代之事,故曰《尚書》;《易經》乃姬周文王周公所繫,故曰《周易》。 二戴曾刪《禮記》,故曰《戴禮》;二毛曾注《詩經》,故曰《毛詩》。 孔子作《春秋》,因獲麟而絕筆,故曰麟經。 榮於華袞,乃《春秋》一字之褒;嚴於斧鋮,乃《春秋》一字之貶。 縑緗黃卷,總謂經書;雁帛鸞箋,通稱簡札。

【譯文】 才華橫溢的士人才儲八斗,學識廣博的儒士學富五車。 三墳五典是記載三皇五帝事蹟的歷史書;八索九丘是描寫八澤九州的地理志。 尚書上記載的是上古時期堯、舜和夏、商周三代的政事;周易由周文王、周公所編纂,是伏羲、文王、周公、孔子四聖的精心傑作。 戴德、戴聖刪減禮記,所以禮記叫做載禮;毛亨、毛萇曾經註解詩經,故而詩經又名毛詩。 孔子修春秋,至魯哀公十四年因捕獲麒麟而停筆,因此春秋別名麒經。太公談論韜略都是藉著虎豹來命那篇章之名。 《春秋》上一個字的褒揚,如同華袞的榮耀;《春秋》上一個字的貶斥,如同斧鉞的嚴厲。 縑緗和黃卷都是經書的總稱。雁帛和鸞箋皆為書信的別名。

【原文】 錦心繡口,李太白之文章;鐵畫銀鉤,王羲之之字法。 雕蟲小技,自謙文學之卑;倚馬可待,羨人作文之速。 稱人近來進德,曰士別三曰,當刮目相看;羨人學業精通,曰面壁九年,始有此神悟。 五鳳樓手,稱文字之精奇;七步奇才,羨天才之敏捷。 譽才高,曰今之班馬;羨詩工,曰壓倒元白。 漢晁錯多智,景帝號為智囊;高仁裕多詩,時人謂之詩窖。 騷客即是詩人,譽髦乃稱美士。 自古詩稱李杜,至今字仰鐘王。

【譯文】 錦心繡口是用來形容李白的詩文,詞藻華麗文思優美,畫銀鉤用來比喻王羲之的書法筆力剛健,生動圓潤。 像雕蟲般的小技自謙藝學的太卑;有倚馬一樣的大才,是稱羨別人寫作神速。 讚揚別人進步神速就說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稱讚別人學業精通,謂面壁九年才能有這樣的神悟。 造五鳳樓是贊他文字的精奇,七步成章是頌揚他才思敏捷七步成詩。 稱譽人家才學高尚,便說是當代的班固、司馬遷;稱羨別人善於寫詩,說可以壓倒元稹、白居易。 漢代晁錯很有智慧,漢景帝稱他為智囊,王仁裕著詩萬篇,時人稱他為詩窖。 騷客,就是詩人,譽髦,是俊士的美名。 自古以來論詩者推崇李白、杜甫;迄今為止書法界最敬仰的是鍾繇、王羲之。

【原文】 白雪陽春,是難和難賡之韻;青錢萬選,乃屢試屢中之文。 驚神泣鬼,皆言詞賦之雄豪;遏雲繞樑,原是歌音之嘹亮。 涉獵不精,是多學之弊;咿唔呫畢,皆讀書之聲。 連篇累牘,總說多文;寸楮尺素,通稱簡札。 以物求文,謂之潤筆之資;因文得錢,乃曰稽古之力。 文章全美,曰文不加點;文章奇異,曰機杼一家。 應試無文,謂之曳白;書成鐫梓,謂之殺青。 襪線之才,自謙才短;記問之學,自愧學膚。 裁詩曰推敲,曠學曰作輟。

【譯文】 陽春白雪的曲調都是最難以和唱的,也最難以接續的高雅之曲;萬選青錢的高才,是形容屢試屢中的好文章。 詩文詞賦雄健豪放,鬼神也為之震驚;歌聲優美嘹亮使人難忘,連天上的雲都停駐聆聽。 涉獵廣泛不求精深是學習者的弊病,終日咿唔不肯休息,是勤苦誦讀的工夫。 一篇接一篇的書牘一大堆,是形容多文的樣子;一寸寬的紙,一尺長的素,都是說的信札。 請人作詩文書畫的酬勞稱為潤筆。因為教書而得到糧食稱之為舌耕。 文思敏捷一氣呵成,無須修改謂之文不加點,這樣的文章新奇,有自己的特色風格稱為機杼一家。字句沒有空設,要使命意遣詞,能夠掃盡虛浮都從百鍊。 自謙才華不足謂之襪線線之才,自慚學淺,只有書本知識而無見解稱記問之學。 參加考試的人,做不出文章而交白卷,叫做曳白;著作完成之後,鐫刻在梓木上,叫做殺青。 斟酌字句反覆考慮叫做推敲,剪裁詩章的苦處,費心於文字的推敲。荒廢學業的弊病,是在於不時作輟。

【原文】 文章浮薄,何殊月露風雲;典籍儲藏,皆在蘭臺石室。 秦始皇無道,焚書坑儒;唐太宗好文,開科取士。 花樣不同,乃謂文章之異;潦草塞責,不求辭語之精。 邪說曰異端,又曰左道;讀書曰肄業,又曰藏修。 作文曰染翰操觚,從師曰執經問難。 求作文,曰乞揮如椽筆;羨高文,曰才是大方家。 競尚佳章,曰洛陽紙貴;不嫌問難,曰明鏡不疲。 稱人書架曰鄴架,稱人嗜學曰書淫。

【譯文】 文章浮淺言之無物,如同月露風雲;古代典籍圖書的儲藏,都在蘭臺石室。 秦始皇暴虐無道,焚燒書籍,活埋書生。唐太宗網羅人才開科取士。 依著舊樣畫出葫蘆,是說人作文章只知抄襲不會創作。草率馬虎語辭不求精詳。 奸邪的論說,叫做異端,又叫旁門左道;讀書學習,叫做肄業,又叫藏修。 古代沒有紙,就在四稜木板上寫字,所以作文稱為染翰操觚;拜師學習,是求教學問,所以叫做執經問難。 請人寫文章說乞揮如椽筆,稱讚別人文章高妙說這才是大方家。 文章得到大家推崇廣泛流傳稱為洛陽紙貴。有學問的人不嫌別人請教多稱為明鏡不疲。 唐代李泌封鄴侯藏書豐富,後來稱讚他人書多便說鄴架,嗜書成癖好學不倦的人便稱為書淫。

【原文】 白居易生七月,便識之無二字;唐李賀才七歲,作高軒過一篇。 開卷有益,宋太宗之要語;不學無術,漢霍光之為人。 漢劉向校書於天祿,太乙燃藜;趙匡胤代位於後周,陶谷出詔。 江淹夢筆生花,文思大進;揚雄夢吐白鳳,詞賦愈奇。 李守素通姓氏之學,敬宗名為人物誌;虞世南晰古今之理,太宗號為行秘書。 茹古含今,皆言學博;咀英嚼華,總曰文新。 文望尊隆,韓退之若泰山北斗;涵養純粹,程明道如良玉精金。 李白才高,咳唾隨風生珠玉;孫綽詞麗,詩賦擲地作金聲。

【譯文】 白居易出生才七個月,便認識了之、無這兩個字;李賀七歲就有文名,作了高軒過這一篇文章。 只要開卷就有益處,是宋太宗身體力行的話,不知學習沒有道術,是班固對霍光的評語。 漢代的劉向,在天祿閣校正五經,元宵這一天,遇見一位老人,自稱是太乙星精,手執青藜杖,為他點燃明亮的火焰;趙匡胤代替後周做皇帝,是在陳橋兵變時,有個翰林學士陶谷,代替後周皇帝擬成禪位詔書。從袖裡捧出。 南朝梁代的江淹夢見筆上生出五彩繽紛的花朵,以後作文,構思謀篇,如行雲流水,大有進步;漢代揚雄夢見自己口裡吐出白鳳來,再作詞賦,遣詞造句,如有神助,更加新奇。 李守素精通姓氏之學,許敬宗戲稱之為人物誌。虞世南明悉古今之理,唐太宗稱其為行秘書。 說人茹古含今,是對學問淵博、通曉古今的稱讚;說人口咀精英,齒嚼華美,都是讚許文章的新奇,不同流俗。 韓愈文章聲望尊隆,世人景仰他如泰山北斗。程顥涵養純粹,世人比之為良玉精金。 李白詩才極高,脫口而出便是珠玉之句,孫綽博學善文,包今統古,為文詞賦華麗,擲地有金石之聲。


《幼學瓊林》卷四·科第

【原文】 士人入學曰游泮,又曰采芹;士人登科曰釋褐,又曰得雋。 賓興即大比之年,賢書乃試錄之號。 鹿鳴宴,款文榜之賢;鷹揚宴,待五科之士。 文章入式,有朱衣以點頭;經術既明,取青紫如拾芥。 其家初中,謂之破天荒;士人超拔,謂之出頭地。

【註釋】 (01)泮:指學校。《詩經》中有“畏樂灃水,薄採其芹”。 (02)釋褐:脫去粗布制的衣服,即進士及第授官。 (03)得雋:應試及第。 (04)賓興:《周禮》中指選擇賢能的人。 (05)賢書:乃登錄賢才的書簿。 (06)鹿鳴:《詩經》中宴請賓客的篇名,後指皇帝招待錄取者的宴會。 (07)鷹揚:《詩經》曾用來讚頌呂尚的氣度,意為如鷹之飛揚,指武科鄉試後的宴會。 (08)朱衣以點頭:歐陽修作貢舉考官,閱卷時,覺得有紅衣老人在旁邊點頭,文章就合格,於是寫詩云:“文章自古無憑據,惟願朱衣暗點頭。” (09)取青紫如拾芥:穿上青紫色的官服就像拾取芥草一樣容易。 (10)破天荒:唐代荊州每年解送的舉人,都不及第,當時人稱作是“天荒”。唐宣宗大中四年(公元850年),荊南應試的考生中終於有個叫劉銳的考中了,總算破了“天荒”。 (11)出頭地:原是歐陽修賞識蘇軾的才華所說的話,意思是蘇軾將要超過自己。

【譯文】 書生中了秀才,入學讀書叫做“游泮”,又叫做“采芹”;士人應考登了進士科,可以脫去布衣換上官服稱為“釋褐”,又叫“得雋”。 三年一次考舉人的鄉試,稱“大比之年”,又稱為“賓興”;“賢書”是鄉試取中者的名單。 “鹿鳴宴”是款待文進士的宴會;“鷹揚宴”是款待武進士的宴會。文章符合要求被選中,有朱衣老人在暗中示意;經書弄明白了,獲取官職就像拾取芥子一樣容易。 某地第一次有人考中進士稱“破天荒”;讀書人出類拔萃稱“出頭地”。

【原文】 中狀元,曰獨佔鰲頭;中解元,曰名魁虎榜。 瓊林賜宴,宋太宗之伊始;臨軒問策,宋神宗之開端。 同榜之人,皆是同年;取中之官,謂之座主。 應試見遺,謂之龍門點額;進士及第,謂之雁塔題名。 賀登科,曰榮膺鶚薦;入貢院,曰鏖戰棘闈。 金殿唱名曰傳臚,鄉會放榜曰撤棘。

【註釋】 (12)獨佔鰲頭:進士覲見皇帝,狀元正好站在雕刻著巨鰲的地方。 (13)魁虎榜:唐代歐陽詹與韓愈同榜中進士,人稱魁虎榜。 (14)瓊林賜宴:從宋太宗開始在瓊林苑宴請進士。 (15)臨軒問策:皇帝親自策問考試。 (16)同年:科舉考試中同年入考並在同一榜上錄取的人。 (17)座主:進士對主考官的稱呼。 (18)龍門點額:傳說黃河的鯉魚到三月則渡龍門,得渡的化為龍,否則點額而還。後因以“龍門點額”喻指仕路失意或科場落第。 (19)雁塔題名:唐代自中宗神龍年間以後,舉子進士及第,朝廷宴罷,皆集於慈恩寺塔下題名。 (20)鶚薦:漢代孔融曾向皇帝推薦禰衡,稱讚他為鶚鳥。 (21)棘闈:古代考試時,有時用棘木將考場圍起,故稱棘闈。 (22)傳臚:科舉殿試後宣讀皇帝詔命唱名叫傳臚。 (23)撤棘:撤除考場四周的圍棘,即考試結束。

【譯文】 考中狀元叫“獨佔鰲頭”;考中解元稱“名魁虎榜”。 在瓊林苑賜宴新考中的進士,這是從宋太宗才開始有的;親臨殿前提問應試的新進士是從宋神宗才開始的。 同榜取中之人互稱為“同年”,進士舉人稱自己的主考官為“座主”。 應試沒有取中,如同鯉魚沒有跳過龍門,觸額而返,故稱為“龍門點額”。唐代進士及第後,把姓名寫在慈恩寺雁塔上,後人便稱登科為“雁塔題名”。 祝賀別人考中登科,叫“榮膺鶚薦”;考場如戰場,所以進貢院應試,謂之“鏖戰棘闈”。 殿試後金鑾殿上傳唱新科進士名次的典禮叫做“傳臚”。鄉試會試到發榜期叫做“撤棘”。

【原文】 攀仙桂,步青雲,皆言榮發;孫山外,紅勒帛,總是無名。 英雄入吾彀,唐太宗喜得佳士;桃李屬春官,劉禹錫賀得門生。 薪,採也,槱,積也。 美文王作人之詩,故考士謂之薪槱之典;匯,類也,徵,進也,是連類同進之象,故進賢謂之匯徵之途。 賺了英雄,慰人下第;傍人門戶,憐士無衣。 雖然有志者事竟成,佇看榮華之日;成丹者火候到,何惜烹煉之功。

【註釋】 (24)攀仙桂:仙桂,神話傳說月中的桂樹,指科舉登科。 (25)步青雲:青雲,指高官厚祿,借指科舉中試。 (26)孫山外:蘇州滑稽才子孫山和同鄉之子一同去參加考試,鄉人之子落選。回家後,鄉人問孫山其子考得如何,他說:“解名盡處(謂榜末最後一名)是孫山,賢郎更在孫山外。” (27)紅勒帛:宋代劉幾寫文章常說過頭話,歐陽修十分厭惡,用紅筆將其文章打一個大橫槓,全部抹掉。後因稱用紅筆塗抹文章為紅勒帛。 (28)英雄入吾彀:隋唐時期開始實行科舉制。唐太宗於貞觀初發榜日,曾經登上端門,看到新進士一個個從榜下走出,高興地說:“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入彀,進入弓箭射及範圍之內。後以“英雄入吾彀”指人才被籠絡網羅。 (29)桃李屬春官:唐代劉禹錫曾寫“滿城桃李屬春官”的詩句慶賀得到門生。 (30)賺了英雄,慰人下第:是安慰士人落第的話。唐代曾有人作詩:“太宗皇帝真長策,賺得英雄盡白頭。” (31)傍人門戶:投靠權貴,不能自立。

【譯文】 “攀仙桂”、“步青雲”都是進士及第,榮耀發達的代稱。“孫山外”、“紅勒帛”都是說榜上無名、沒有考取的婉轉之辭。 唐太宗看到新進士感慨“天下英雄盡入吾彀中”。滿城都是桃李,是劉禹錫道賀禮部侍郎選拔了一批新門生。 《詩經》以採伐積聚木柴以備燃燒來比喻讚美周文王培育人才,因此後世稱以考試選拔人才叫做“薪槱之典”。《易經》泰卦說:“以其匯,徵吉。”講的就是連類同進的卦象,後把舉薦人才稱“匯徵之途”。 “賺了英雄”是對落第人的安慰;“傍人門戶”是對讀書人無依無靠的憐惜之詞。 雖然這樣,但是有志者事竟成,終有榮華富貴的日子;火候到了仙丹自然就能煉成,千萬不能吝惜修煉的功夫。

《幼學瓊林》卷四·製作

【原文】 上古結繩記事,蒼頡制字代繩。 龍馬負圖,伏羲因畫八卦;洛龜呈瑞,大禹因別九疇。 歷日是神農所為,甲子乃大撓所作。 算數作於隸首,律呂造自伶倫。 甲冑舟車,系軒轅之創造;權量衡度,亦軒轅之立規。

【註釋】 (01)倉頡:傳說中皇帝的史官,創制了文字。 (02)龍馬負圖,伏羲因畫八卦:傳說龍馬揹著圖在黃河中出現,背上有五十五個陰陽點,伏羲氏因此畫出八卦。 (03)洛龜呈瑞:相傳大禹治水時,有神龜負文出現在洛河上。 (04)神農:傳說中古代帝王名。 (05)甲子:指用十天干、十二地支計時的方法,傳說是黃帝的大臣大撓創制。 (06)隸首、伶倫:傳說都是黃帝手下的大臣。 (07)律呂:音樂術語。“六律”、“六呂”的合稱,即十二律。 (08)權量衡度:權,秤錘。衡,秤桿。量,計量物體多少的容器。度,計量長短的標準。 (09)軒轅:即黃帝。

【譯文】 上古的時候,當時的人們在繩子上打各種繩結,以記載事件。到黃帝時史官倉頡才創造出文字,這時候才開始有了文字的記載。伏羲時有龍馬揹負太極圖自黃河中浮出來,伏羲依據圖上的陰陽點畫成八卦;大禹治平洪水,洛水中出現了神龜,是吉祥的徵兆,大禹按照龜背上的文字,列出洪水範九疇。 曆法節氣是神農所創。大撓以十天干配上十二地支,造為甲子。算書由隸首所作,音樂律呂是伶倫所造。 甲冑舟車創始於黃帝;權量衡度也是由黃帝首立規模。

【原文】 伏羲氏造網罟,教佃漁以贍民用;唐太宗造冊籍,編裡甲以稅田糧。 興貿易,制耒耜,皆由炎帝;造琴瑟,教嫁娶,乃是伏羲。 冠冕衣裳,至黃帝而始備;桑麻蠶績,自元妃而始興。 神農嘗百草,醫藥有方;后稷播百穀,粒食攸賴。 燧人氏鑽木取火,烹飪初興;有巢氏構木為巢,宮室始創。

【註釋】 (10)罟:網的總稱。教佃漁以贍民用:教人狩獵、捕魚來供百姓食用。 (11)冊籍:指戶籍和田畝冊。裡甲:州縣的基層組織。 (12)耒耜:指農具。 (13)冠冕衣裳:帽子衣服。元妃:黃帝的妃子。 (14)攸賴:所依賴。

【譯文】 伏羲氏造了綱罟,教導民眾打獵捕魚;少昊氏作成弧矢,是用他來攻戰征伐,製出耒耜來做農器,興起陶冶來做器皿,創始的都是炎帝;造出琴瑟來調五音,變革婚姻習俗,倡導男聘女嫁,創始的就是伏羲。 冠冕衣裳創自虞舜,至黃帝時才趨完備;採桑養蠶是黃帝元妃嫘祖所發明。神農嘗百草,察其藥性辨其配伍,始有醫藥醫方;后稷教民眾種五穀,糧食依靠此而來。 燧人氏鑽木取火,烹飪的方法自此才開始,有了有巢氏的構木為巢,宮室的制度從此創立。

【原文】 夏禹欲通神祗;因鑄鏞鍾於郊廟;漢明尊崇佛教,始立寺觀於中朝。 周公作指南車,羅盤是其遺制;錢樂作渾天儀,歷家始有所宗。 育王得疾,因造無量寶塔;秦政防胡,特築萬里長城。 叔孫通制立朝儀,魏曹丕秩序官品。 周公獨制禮樂,蕭何造立律條。

【註釋】 (15)鏞鍾:大鐘。立寺觀於中朝:在中國設立寺廟。 (16)錢樂作渾天儀:渾天儀,我國古代觀測天體位置的儀器,為東漢張衡所造,宋元嘉中召錢樂更鑄。 (17)無量寶塔:古印度阿育王,傳說他得病後,蒐羅佛舍利,分諸鬼神在一天一夜造成八萬四千座寶塔。佛家稱阿育王所建佛塔為無量塔。 (18)胡:指匈奴。 (19)叔孫通制立朝儀:漢高祖廢去秦朝繁苛的儀法,結果群臣飲酒爭功,拔劍喧譁,不成體統。叔孫通向高祖自薦,雜用古禮與秦儀制定朝儀,凡朝會不遵守禮儀的都叫他出去。從此再也沒有喧譁失禮的人。 (20)秩序官品:九品中正制。 (21)蕭何:漢初名相。 (22)律條:律例科條,即法令。

【譯文】 夏禹想與天地神靈溝通,因而鑄鏞鍾置放於郊廟中,共鑄了九鼎象徵九州的情形。漢明帝尊崇佛教,派人去印度求佛經,在中國大興土木興建佛寺。 周公發明了指南車,地理師使用的羅盤是其遺制。錢樂鑄渾天儀,以此察看天象,曆法才有了依據。阿育王因得病,蒐羅佛舍利,在一天一夜造成了無量塔。秦始皇為了防止胡人入侵,特意修築了萬里長城。 周公開始制禮作樂,蕭何制立千載通行的律令。漢朝初建叔孫通制定朝儀,定出百官朝見的禮儀;魏曹丕定九品中正法,確定了選拔才士任官的等次。

【原文】 堯帝作圍棋,以教丹朱;武王作象棋,以象戰鬥。 文章取士,興於趙宋;應制以詩,起於李唐。 梨園子弟乃唐明皇作始;《資治通鑑》乃司馬光所編。 筆乃蒙恬所造,紙乃蔡倫所為。 凡今人之利用,皆古聖之民。

【註釋】 (23)丹朱:堯的兒子,因為荒淫無度,堯便製作圍棋以陶冶他的性情。 (24)文章取士:宋神宗從王安石之議,更改科舉法,罷詩賦、帖經、墨義,專以經義策論試士。 (25)應制以詩:奉皇帝之命作詩。 (26)梨園子弟:唐明皇選樂工、宮女數百人,在梨園親自教他們樂曲,故稱梨園子弟。 (27)前民:開創的前人。

【譯文】 圍棋和象棋用途各有不同,圍棋可使人收束身心,象棋象徵兩軍對壘退攻守以演習作戰。 用詩賦選人才是唐朝的盛典;用文章策論取士始於宋神宗,是宋朝的成規。《資治通鑑》由司馬光所編纂;唐明皇精通音律,選宮女樂士在梨園教授,梨園遂成為藝人的別稱。 毛筆由蒙恬所造,紙系蔡倫所制,這些都是文房中的貴品。大凡當今人們所用之物,都是古聖先賢所開創,留傳下來給百姓使用的。

《幼學瓊林》卷四·技藝

【原文】 醫士業歧軒之術,稱曰國手;地師習青烏之書,號曰堪輿。 盧醫扁鵲,古之名醫;鄭虔崔白,古之名畫。 晉郭璞得《青囊經》故善卜筮地理;孫思邈得龍宮方,能醫虎口龍鱗。 善卜者,是君平詹尹之流;善相者,即唐舉子卿之亞。

【註釋】 (01)岐軒之術:中醫學。岐軒,岐伯與軒轅的合稱。岐伯為傳說中的古代名醫,相傳曾與軒轅討論醫術並作成《內經》,所以後世稱醫藥學和醫術為“岐軒之術”。見《稱謂錄·醫》引《帝王世紀》。國手:一個國家中藝能出眾的人。地師:風水先生,即相地看風水的先生。青烏之書:相傳漢代有青烏子精堪輿之術,著《相冢書》,後人奉以為祖。《抱朴子·極言》:“相地理則書青烏之說。”因此,後來人們稱相地術為“青烏術”。堪輿:堪為高處,輿為低地。堪輿即“風水”,迷信的一種,指住宅基地或墳地的形式,也指相宅、相墓之法。認為風水和人的禍福有關。 (02)鄭虔:唐代畫家,字弱齋,鄭州滎陽人(今屬河南),與李白、杜甫為詩酒朋友,愛彈琴,善書畫。 (03)崔白:北宋畫家,字子西,濠梁人(今安徽鳳陽東),擅畫花竹、禽鳥,尤工秋荷鳧雁,也畫人物、佛道、鬼神、走獸、山林。 (04)郭璞:東晉文學家,訓詁學家,字景純,河東聞喜人(今屬山西)。好古文奇字,喜陰陽卜筮之術。 (05)《青囊經》:有關天文卜筮的書,原題《九天玄女青囊海角經》,傳為郭璞序。 (06)孫思邈:唐代醫學家,京兆華原人(今陝西耀縣)。著有《千金要方》、《千金翼方》。段成式《酉陽雜俎》記載孫思邈曾經為虎拔去口中金釵,為龍點鱗醫病。 (07)君平:嚴君平,名遵(尊),蜀(今四川成都)人。西漢隱士。以占卜為業,一生不願做官,為當時著名的文學家揚雄所敬仰。 (08)詹尹:鄭詹尹,戰國時為楚國的卜筮官之長(太卜)。 (09)唐舉:也作唐莒,戰國時梁人,擅長相術。 (10)子卿:春秋時趙國相士,姓姑布,字子卿。傳為孔子看過相。 (11)亞:輩。

【譯文】 中醫師善用岐黃之術,醫師以行醫為職業,又稱為國手。風水先生研習青烏子所寫宅相、墓相的書,專門為人看風水,風水又稱為堪輿。盧醫、扁鵲是古代的名醫;鄭虔、崔白都是古時的名畫家。 晉代郭璞得到《青囊經》,所以精於天文卜筮;唐代孫思邈得到龍宮藥方,能夠醫好有病的龍和被骨頭梗住咽喉的老虎。善於卜卦都可以比作君平、詹尹之流;善於相術的便是唐舉、子卿之輩。

【原文】 推命之人即星士,繪圖之士曰丹青。 大風鑑,相士之稱;大工師,木匠之譽。 若王良、若造父,皆善御之人;東方朔、淳于髡,系滑稽之輩。 稱善卜卦者,曰今之鬼谷;稱善記怪者,曰古之董狐。 稱諏日之人曰太史,稱書算之人曰掌文。 擲骰者,喝雉呼盧;善射者,穿楊貫蝨。

【註釋】 (12)星士:給人占卜算命的人。 (13)丹青:中國古代的繪畫經常用硃紅、青色,所以稱“丹青”,有時候也泛指繪畫藝術。民間則稱畫工是“丹青師傅”。 (14)大風鑑:意為迅速而明確。 (15)工師:官名,主要掌管百工和官營手工業,後世則用它稱木匠。 (16)王良:戰國時人,趙簡子讓王良駕車。 (17)造父:周穆王時人。因善御而被寵幸。 (18)東方朔:漢武帝時文學家,平原厭次人(今山東陵縣),一生有很大抱負,但終未為武帝重用。 (19)淳于髡:戰國時齊國人,滑稽,博學,善辯。 (20)鬼谷:鬼谷子。傳為戰國時楚人,隱於鬼谷,所以號鬼谷子或鬼谷先生。長於養性持身和縱橫捭闔之術。著《鬼谷子》一卷。 (21)董狐:春秋時晉國史官。 (22)諏:諮詢,詢問。諏日:選擇黃道吉日。 (23)掌文:古代官名,掌管文書記載。 (24)喝雉呼盧:也作“呼盧喝雉”。舊時賭場上賭徒興奮的醜態。雉、盧:紅點、黑點。古代用五種木頭做成骰子,稱為梟、盧、雉、犢、塞。 (25)穿楊:《戰國策·西周策》裡楚國養由基的事情。在百步之外射穿選定的某一片楊柳的葉子,以此形容射箭技術很高明。 (26)貫蝨:《列子·湯問》中紀昌學射之事。箭能從蝨心穿過,形容其射技十分高明。

【譯文】 按照星相推算命運吉凶的人叫做星士;繪畫稱為丹青。大風鑑是相士的別名;大工師是木匠的美稱。 王良、造父都是古代善於駕車的人,東方朔、淳于髡皆是能言善辯的滑稽之輩。稱讚善於卜卦的人,說他是世間的鬼谷,讚美善記怪異之事者,說他是鬼中的董狐。 稱選吉日的人為太史;書寫計算的人叫做掌文。善於擲骰子賭博的稱做喝雉呼盧;善於射箭者能百步穿楊,射中蝨心。

【原文】 樗蒲之戲,乃雲雙陸;橘中之樂,是說圍棋。 陳平作傀儡,解漢高白登之圍;孔明造木牛,輔劉備運糧之計。 公輸子削木鳶,飛天至三日而不下;張僧繇畫壁龍,點睛則雷電而飛騰。 然奇技似無益於人,而百藝則有濟於用。

【註釋】 (27)樗蒲:古代的博戲。起於漢魏,盛於晉。以擲骰決定勝負,看擲得的骰色而定。 (28)雙陸:又稱“雙六”。古代的博戲,局如棋盤,左右各有六路。子稱“馬”,黑白各十五枚。兩人遊戲,骰子擲採行馬,白馬從右到左,黑馬反之,先走完者勝。大概始於西竺,在曹魏時期流行。 (29)橘中之樂:相傳古時巴邛有一戶人家的橘園,秋後結了兩個比鬥還大的橘子。剖開後,裡面竟然有兩位老人在下象棋,談笑自若。其中一老人還說:“橘中之樂不減商山。”見唐牛僧孺《玄怪錄·巴邛人》。後遂稱象棋遊戲為“橘中戲”。原文是“圍棋”,現在改為“象棋”。 (30)陳平:漢初陽武人(今河南原陽東南)。初投靠魏王咎,為太僕。後跟隨項羽入關,任都尉。再後來投靠劉邦,擔任護軍中尉。漢朝建立,被封為曲逆侯。相傳曾為劉邦六出奇計。漢七年(公元前200年)漢高祖伐韓王信於代,至平城白登山,為匈奴冒頓所圍,七天七夜。其中冒頓妻閼氏兵在一側,陳平查之閼氏性妒,於是作木偶美人,舞於城上,閼氏望見,以為是真人,害怕攻破城後,冒頓會納其為妾,於是退軍,白登之圍旋即被解。 (31)孔明:諸葛亮,字孔明,三國時期蜀漢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傳說諸葛亮六出祁山伐魏,作木牛流馬運糧。見《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事物紀原》卷八:“木牛即今小車之前有前轅者;流馬即今獨推者是,而民間謂之江州車子。” (32)公輸子:古代著名工匠,又稱魯班,姓公輸,名般,春秋時魯國人。傳說他曾經用木頭製成像鳥的飛行器,即木鳶,用來窺視宋城,在天上能飛三日而不掉下來。 (33)張僧繇:南朝梁畫家,吳郡人(今江蘇蘇州)。傳說他特別擅長畫龍,他曾在金陵安樂寺牆上畫龍,畫了四條栩栩如生的龍,但卻都沒有點眼睛。眾人慫恿他點上龍眼,他剛剛點了兩條龍的眼睛,頓時閃電四起,兩條龍騰空而去。見唐張彥遠《歷代名畫記》卷七。 (34)奇技似無益於人:《莊子·列禦寇》:“朱泙漫學屠龍於支離益,單千金之家,三年技成而無所用其巧。”朱泙漫、支離益都是虛設的人物。 (35)濟:有益,有利。

【譯文】 樗蒲這種博戲與後世的雙陸有相似之處;橘中之樂是指曾有兩位老人在橘中談笑對弈象棋。陳平曾經造了一個木偶美人,利用匈奴閼氏的妒心,化解了漢高祖白登之圍。諸葛亮造了木牛流馬,幫助劉備運送軍糧。 張僧繇在安樂寺壁上畫龍,點了龍睛後,雷電交加龍便飛騰而去。公輸般削竹木為鳶,飛上天空三日還沒有落下。雖然過於奇巧的技藝,對世人並沒有好處,日常所需的各種工藝技能,則可供人利用而有所助益。

《幼學瓊林》卷四·訟獄

【原文】 世人惟不平則鳴,聖人以無訟為貴。 上有恤刑之主,桁楊雨潤;下無冤枉之民,肺石風清。 雖囹圄便是福堂,而畫地亦可為獄。 與人構訟,曰鼠牙雀角之爭;罪人訴冤,有搶地籲天之慘。

【註釋】 (01)不平則鳴:韓愈《送孟東野序》有“大凡物不得其平則鳴”之句。後來多指遇事不平而發出不滿的聲音。 (02)無訟為貴:《論語·顏淵》:“子曰: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意思為人世間沒有官司可以打,這才是可貴的。 (03)恤刑:指古代中國用刑慎重不濫。《書·舜典》:“惟刑之恤哉。” (04)桁楊雨潤:本意為桁楊像細雨潤物,後比喻賢明的君主慎用刑,而使罪犯被感化向善,猶如細雨滋潤萬物。桁楊,古代的一種刑具,枷在犯人的腳上或脖子上。《莊子·在宥》:“今世殊死者相枕也,桁楊者相推也,刑戮者相望也。” (05)肺石風清:肺石很冷清,用來形容沒有受冤而告狀的人。肺石,傳說為古代放在朝廷門外的石頭,百姓可以站在石頭上面控訴地方官員,因為色赤並且如肺形所以得名肺石。 (06)囹圄:牢獄。 (07)福堂:幸福的地方。 (08)畫地亦可為獄:上古的時候民風淳樸,相傳在地上畫個圈就可以作為牢獄。 (09)鼠牙雀角:《詩經》中有“誰謂雀無角,何以穿我屋……誰謂鼠無牙,何以穿我墉……何以訴我訟”的詩句。後來用“鼠牙雀角”作為爭訟之辭。搶地籲天:以頭碰地,口呼天。形容狀況極為悽慘。

【譯文】 百姓如果遇到不公平的事情就會發出不滿的呼聲,聖明的人認為人世間沒有官司可打是最寶貴的。 上面有慎用刑法的君主,用刑猶如細雨滋潤萬物,使罪犯被感化而向善;下面也沒有被冤枉的百姓,用來喊冤的肺石則冷冷清清。 雖然幽苦能幫助人們棄惡從善,牢獄可能就是福堂;上古的民風淳樸,在地上畫一個圈也能成為監獄。 和人結怨打官司可以說是“鼠牙雀角”的爭鬥;但是犯人訴訟冤情則有“搶地籲天”的慘狀。

【原文】 狴犴猛犬而能守,故獄門畫狴犴之形;棘木外刺而裡直,故聽訟在棘木之下。 鄉亭之繫有岸,朝廷之繫有獄,誰敢作奸犯科;死者不可復生,刑者不可復續,上當原情定罪。 囹圄是周獄,羑里是商牢。 桎梏之設,乃拘罪人之具;縲紲之中,豈無賢者之冤。 兩爭不放,謂之鷸蚌相持;無辜牽連,謂之池魚受害。 請公入甕,周興自作其孽;下車泣罪,夏禹深痛其民。

【註釋】 (10)狴犴:傳說中的一種野獸,善於守門,長得勇猛肥大,因此古代的夏禹牢門上常畫有它的圖形。 (11)棘木之下:《禮記·王制》:“正以獄成告於大司寇,大司寇聽之棘木之下。”後來都稱棘林為法庭。 (12)鄉亭:古代基層行政單位。古代稱鄉亭拘押罪犯的地方為岸,稱朝廷官府拘押罪犯的地方為監獄。 (13)作奸犯科:為非作歹,做壞事,違法亂紀。 (14)原情定罪:考察犯人的行為,量刑定罪。《漢書·路舒溫傳》:“夫獄者,天下之大命也,死者不可復生,絕者不可復屬。《書》曰:‘與其殺不辜,寧失不經。’” (15)羑:古城名,故址在今河南省湯陰縣北,商紂王曾將周文王囚禁於此。《史記·殷本紀》:“紂囚西伯羑里。” (16)桎梏:腳鐐手銬,古時用來鎖住犯人手腳的刑具。《周禮·秋官·掌囚》:“中罪桎梏。”鄭玄注:“在手曰梏,在足曰桎。” (17)縲紲:也作“累紲”,拘捕犯人時用的繩子,引申為囚禁。《論語·公冶長》:“雖在縲紲之中,非其罪也。” (18)鷸蚌相持:古時寓言,蚌張開殼在海灘上曬太陽,鷸去啄它,嘴被蚌殼夾住,兩方都不相讓。結果漁翁來了,把兩個輕而易舉地都捉住了。後用“鷸蚌相持,漁人得利”來比喻雙方相持不下從而使第三者從中得利;或比喻挑撥別人的矛盾,自己則從中取利。 (19)池魚受害:源於“城門失火,殃及池魚”。傳說春秋時,宋國城門失火,用護城河水救火,水被汲幹了,河中的魚因此而死了。後來用來比喻無辜受連累。 (20)請公入甕:也作“請君入甕”。來俊臣和周興都是武則天時期有名的酷吏,喜歡用各種酷刑逼人招供。周興謀反,武則天命令來俊臣審問,來俊臣請周興吃酒,假意問他:“犯人不肯認罪,怎麼辦?”周興說:“將囚犯丟入正在火上烤的大甕中,還有什麼事辦不到?”於是來俊臣說:“有人告你謀反,請君入甕。”周興慌忙叩頭認罪。 (21)下車泣罪:也作“神禹泣罪”。劉向《說苑·君道》:“禹出見罪人,下車問而泣之。”意為夏禹外出時看見犯人,下車詢問而哭泣說:“堯舜時,人們都以堯舜的心為心,而現在,百姓都以自己的心為心,這都是我治理不好造成的!叫我怎麼能不悲傷呢?”後來用“下車泣罪”喻廣施仁政,自責其失。

【譯文】 狴犴生得勇猛肥大,能看門守戶,因此古代的牢門上常畫有它的圖形。棘木外面長著針刺但裡面卻是直的,所以古代的司法官大多在棘木下審理案件。 鄉亭的監牢有“岸”,朝廷的監牢有“獄”,誰還敢為非作歹,違法犯罪;死了的人不可能再活過來,服過刑的人也不可能再用金錢贖回,所以上面應當按照實際情況量刑定罪。 “囹圄”是周代的監獄,“羑里”是商代的牢房。 腳鐐、手銬是用來拘捕犯人的刑具;在囚禁的犯人之中,怎麼可能沒有被冤枉的好人。雙方互相爭執而不相讓就是“鷸蚌相持”;無故受到牽連則是“池魚受害”。 “請公入甕”是指唐代的酷吏周興自作自受;“下車泣罪”則是大禹對百姓的憐憫。

【原文】 好訟曰健訟,掛告曰株連。 為人解訟,謂之釋紛;被人栽冤,謂之嫁禍。 徒配曰城旦,譴戍是問軍。 三尺乃朝廷之法,三木是罪人之刑。 古之五刑,墨、劓、剕、宮、大辟;今之律例,笞、杖、死罪、徒、流。 上古時削木為吏,今日之淳風安在;唐太宗縱囚歸獄,古人之誠信可嘉。 花落訟庭間,草生囹圄靜,歌何易治民之簡;吏從冰上立,人在鏡中行,頌盧奐折獄之清。 可見治亂之藥石,刑罰為重;興平之粱肉,德教為先。

【註釋】 (22)健訟:《易·訟》:“險而健,訟。”後來人們誤將“健”、“訟”兩字連讀,因此把好打官司稱為“健訟”。 (23)解訟:解除訴訟。 (24)釋紛:消除糾紛。 (25)嫁禍:移禍於人。《史記·張儀列傳》:“割楚而益梁,虧楚而適秦,嫁禍安國,此善事也。” (26)城旦:修築城牆,秦漢時的一種刑罰。《史記·秦始皇本紀》:“令下三十日不燒,黥為城旦。” (27)譴戍:發送犯人去守邊境,使其效力贖罪。《史記·秦始皇本紀》:“三十三年,發諸嘗逋亡人、贅壻、賈人略取陸梁地,為桂林、象郡、南海,以適遣戍。” (28)問軍:問罪從軍。 (29)三尺:也稱“三尺法”。古時候把法律刻寫在三尺長的竹簡上,所以稱法律為“三尺”。 (30)三木:古時的刑具,枷、鐐、鈕,這三種刑具分別銬在犯人的頸、手、足上。 (31)五刑:古代中國的五種刑罰。墨:黥面。劓:割鼻。剕:斷足。 (32)宮:男子去勢,女子幽閉。 (33)大辟:死刑。 (34)律例:刑法的正條及其成例。律就是法律的原文,例就是補充律文不足而設的條例或例案。後來古代五刑不斷變化,從隋朝到清朝已經變為笞、杖、死罪、徒、流,即抽打、杖打、斬首或絞死、勞役、流放。 (35)削木為吏:古時候削木頭作為獄吏。相傳古時民風淳樸,把木吏放在犯人家中,到了開庭審理時,犯人不需要人來捉拿,自己就抱著木吏到公庭。唐太宗縱囚歸獄:唐太宗貞觀六年(公元652年)十二月,唐太宗把死刑犯釋放回家,規定他們來年秋天再歸獄接受死刑。結果第二年秋天犯人們果然都按時歸獄。後來太宗赦免了全部的犯人。縱囚,釋放犯人。 (36)何易:何易於。唐時益昌縣令,廉潔愛民,治理有方,百姓的訴訟很少。百姓曾作歌曰:“花落訟庭閒,草生囹圄靜。” (37)盧奐:唐時南海太守,清正廉明,百姓贊之曰:“報案吏從冰上立,訴冤人在鏡中行。” (38)折獄:斷案。 (39)治亂之藥石、興平之粱肉:後漢陳實在他的《政論》中寫道:“蓋為國之法有似理身,平則養,疾則攻焉。夫刑罰者治亂之藥石也,德教者興平之粱肉也。夫以德教除殘,是以粱肉理疾也;以刑罪理平,是以藥石供養也。”粱肉,即指美味的食品。

【譯文】 好打官司稱為“健訟”,沒有罪而受到牽連則稱作“株連”。 幫助別人解除訴訟,稱為“釋紛”;被人栽贓冤枉稱作“嫁禍”。判徒刑流放去做苦役的稱“城旦”;充軍到邊境守邊的稱作“問軍”。 “三尺”是指朝廷的法律;“三木”是銬在犯人頸、手、足上的三種刑具。 古時候的五種刑罰分別是:墨、劓、剕、宮、大辟;隋代以後的刑法則是:笞、杖、死罪、徒、流。 上古的時候削木為吏,犯人能夠抱木吏自己到庭受審,今天這種古樸的淳風在哪裡呢?唐太宗貞觀六年(公元632年)將兩百多名死囚釋放回家,規定第二年秋天再歸獄受刑,結果這些犯人如期而至,古人的誠信實在值得讚許。 “花落訟庭閒,草生囹圄靜”,這是百姓對唐代益昌縣令何易的廉潔及治民有方的稱頌;“吏從冰上立,人在鏡中行”,則是百姓對唐代南海太守盧奐斷案清正廉明的讚美。 由此可見,治理亂世要以刑罰為重,這好比治病的良藥;振興太平則要以道德教化為先,這如同強身的飲食美味。


《幼學瓊林》卷四·釋道鬼神

【原文】 如來釋迦,即是牟尼,原系成佛之祖;老聃李耳,即是道君,乃為道教之宗。 鷲嶺、祗園,皆屬佛國;交梨、火棗,盡是仙丹。 沙門稱釋,始於晉之道安;中國有佛,肇於漢之明帝。 籛鏗即是彭祖,八百高年;許遜原宰旌陽,一家超舉。 波羅猶雲彼岸,紫府即是仙宮。 曰上方、曰梵剎,俱為選佛之場;曰紺宇、曰珠宮,悉是遊仙之境。

【註釋】 (01)如來釋迦:即釋迦牟尼(公元前565年—公元前486年)。佛教創始人。姓喬達摩,名悉達多,釋迦族人,為古印度北部迦毗羅衛國淨飯王之子。釋迦牟尼意為“釋迦族的聖人”,是佛教徒尊稱他的聖號。 (02)老聃李耳:老子,道教的始祖。春秋時的思想家,著有《老子》。 (03)鷲嶺:也稱鷲山、靈山,即靈鷲山,是佛說法之地,在中印度。據說佛常住在那裡。 (04)祗園:即祗樹給孤獨園。是釋迦牟尼去舍衛國說法時與僧徒停居之處。 (05)佛國:佛的出生地,指天竺,即古印度。交梨、 (06)火棗:道教認為是神仙吃的兩種水果。 (07)沙門:梵語音譯“沙門那”的簡稱,也譯作“桑門”,就是僧侶、僧徒。意思是勤修善法,止息惡習。 (08)釋:中國佛教對釋迦牟尼的簡稱,後來又泛指佛教。東晉道安受戒,用釋作姓,開中國漢族僧尼稱釋之先河,後來就相襲乘。釋慧皎《高僧傳·釋道安傳》:“初魏晉沙門,依師為姓,故姓名不同。安以為六師之本,莫尊釋迦,乃以釋命氏。” (09)籛鏗:即彭祖。姓籛,名鏗。顓頊玄孫,生於夏代,商代被封於彭城,傳說活了八百歲(一說七百六十七歲)。 (10)許遜:東晉人,字敬之,汝南人(今屬河南)。曾跟吳猛學道,後舉孝廉,曾是旌陽縣令,後棄官東歸,周遊江湖。傳說全家四十二口人在南昌西山同時昇天。 (11)波羅:也作“波羅伽”或“波羅蜜多”,梵語音譯,就是波羅蜜,意思是到彼岸,也就是成佛以後的境地。 (12)紫府:道家稱呼先人的住所。 (13)上方:指仙和佛所居的天界。梵剎:梵的意思是清淨,剎在此是指竿,也就是掛經幡的柱子。僧人居住的地方,應當豎幡以告眾人。後來泛指佛寺為梵剎。 (14)真宇:真人居住的庭宇。 (15)蕊珠:神仙居住的地方。道家傳說天上有蕊珠宮,為神仙居住的地方。

【譯文】 如來佛就是釋迦牟尼,本是佛教的始祖;諡號為“聃”的李耳就是老子,後來被尊為道教的始祖。 “靈鷲山”和“祗園”都是佛祖說法的地方,屬於佛國;“交梨”、“火棗”全都是道家服用的仙丹。 和尚和僧侶開始以“釋”為姓,源於東晉僧人道安;中國有佛教開始於東漢明帝。 傳說中的籛鏗就是封於彭城的彭祖,壽高達八百歲;東晉許遜本來是旌陽縣令,傳說一家四十二口拔宅飛天,雞犬相隨。 梵語“波羅蜜”就是漢語的“到彼岸”;“紫府”就是道家所說的仙人居住的地方。 說“上方”、說“梵剎”,都是佛教活動的場所;說“真宇”、說“蕊珠”,都是譽指仙人居住的地方。

【原文】 伊蒲饌可以齋僧。 青精飯亦堪供佛。 香積廚,僧家所饌;玉麟脯,仙子所餐。 佛圖澄顯神通,咒蓮生缽;葛仙翁作戲術,吐飯成蜂。 達摩一葦渡江,欒巴噀酒滅火。 吳猛揮扇,畫江成路;麻姑撒米,遍地丹砂。 導引胎息,道士之修持;飛錫坐禪,僧人之行止。 僧家禮拜曰和南,道家禮拜曰稽首。

【註釋】 (16)伊蒲饌:在家修行的男性佛教徒吃的飯,是用伊蘭、菖蒲做的。 (17)青精飯:用南燭葉煎汁浸米,煮飯,顏色為青色。道家認為經常服用可以養顏延壽。 (18)香積廚:佛家指僧寺的食廚。取香義。省作“香廚”。 (19)仙麟脯:指仙家食用的用麒麟製成的乾肉。 (20)佛圖澄:天竺僧人,相傳西晉末年來中國。《晉書·佛圖澄傳》中記載佛圖澄曾用缽裝水,燒香念動咒語,使缽中生出蓮花。 (21)葛仙翁:葛玄,三國吳方士,字孝先,號仙翁,晉葛洪之從祖父。相傳能夠念動咒語將從口中噴出的飯變成蜜蜂,再張口,蜜蜂又飛入口中變成飯。 (22)達摩:菩提達摩。中國佛教禪宗創始人。傳為天竺香至王第三子。有傳說達摩過金陵的時候與梁武帝話不投機,想回江北,但沒有船隻,於是便用一根蘆葦渡過江。 (23)欒巴噀酒滅火:噀,噴。欒巴,後漢魏郡內黃人(今河南內黃西北),還有說法為蜀郡(今成都)人,字書元。傳說他通曉道術,漢桓帝賜酒給他,欒巴竟然不飲而向西南噴去,有人告他對皇帝不敬,皇帝召其問之,他說:“成都有火災,故噴酒滅火。”派人查證,成都果然報告發生火災。 (24)吳猛:晉代道士,相傳曾用扇子在江上畫出一條路,自己走過去,然後路就消失了。 (25)麻姑:中國古代神話中的女仙。 (26)飛錫掛錫:佛家語。錫是僧人的錫杖,上面有環,是僧侶隨身帶的物品。僧人遠遊持錫杖,投宿時不以杖著地,必掛起,故稱“掛錫”。 (27)導引:也作“道引”。古代中國一種強身除病的養生方法, (28)胎息:練氣功時一種功力較深的呼吸方法,也是古代中國養生方法之一,就像胎兒在母親的腹中一樣,能夠不用嘴和鼻子呼吸。 (29)和南:梵語音譯,也作“婆南”。為僧人合掌問禮,即“稽首”、“敬禮”。《僧史略》:“若西域相見則合掌,雲和南。” (30)稽首:道士向行人舉一手行禮。

【譯文】 在家修行的男性佛教徒的食物可以施捨給僧人;用南燭葉煎汁浸米做成的飯,也可以供養神佛。 香積廚是僧家所必備的齋廚,仙麟脯是神仙所吃的熟食。天竺僧人佛圖澄顯神通,焚香唸咒語使缽中生出蓮花;三國道士葛仙翁作法術,張口吐飯能變成蜜蜂。 天竺僧人達摩可以腳踩一根蘆葦渡江,後漢人欒巴則能用嘴噴酒滅掉遠在成都的火災。 晉代道士吳猛可以用羽扇劃開江水變成路;神話中的麻姑則能把米扔在地上變成珍珠。“飛錫”、“掛錫”,是說僧人的出遊和停留;“導引”、“胎息”,是說道士的修身養性的方法。 和尚雙手合十行禮叫做“和南”;道士舉一手向人行禮叫做“稽首”。

【原文】 曰圓寂,曰荼毗,悲淄流之已故;曰仙遊,曰尸解,悼羽士之雲亡。 女巫男覡,自古攸分;男僧女尼,從來有別。 羽客黃冠,皆稱道士;上人比丘,並美僧人。 檀越檀那,僧家稱施主;燒丹鍊汞,道士學神仙。 和尚自謙,謂之空桑子;道士誦經,謂之步虛聲。

【註釋】 (31)圓寂:佛家語。稱僧尼之死為“圓寂”。 (32)荼毗:梵語音譯,佛家用語,意思是焚燒的意思。佛教僧尼死後,將屍體火化就是“荼毗”。 (33)巫、覡:古代稱女巫為巫,男巫為覡,都是裝神弄鬼的人。 (34)攸分:有區別。 (35)羽客:道士能飛昇成仙,因此用“羽客”、“羽人”來稱呼道士。還有說法認為源於南唐道士譚峭。譚峭被唐王賜號“金門羽客”。 (36)黃冠:道士戴的束髮之冠。用金屬或木頭製成,顏色多為黃色,所以稱“黃冠”。也是道士的別稱。唐代李淳風的父親做道士時,號“黃冠子”。上人:佛教中指智慧德行很高可為僧眾之師的高僧。南朝以後則多作為僧人的尊稱。 (37)比丘:佛家稱在家修行的男僧是和尚。按照佛教典章,少年出家,初受戒,稱作沙彌;到二十歲,再受具足戒,才能成為比丘。 (38)檀越檀那:梵語音譯,都是施主的意思。 (39)施主:佛教對向寺院施捨財物的世俗信徒的尊稱。 (40)燒丹鍊汞:道教道術之一。原指將硃砂等藥物放於爐火中燒煉,以制“長生不老”的丹藥。後來又有內外丹之分。把人體當做爐鼎,用靜功和心法修煉精、氣、神的是內丹。 (41)空桑子:《列子》雲,有莘氏女採藥,在空桑中得到一個嬰兒,由庖人養大,取名伊。後來,有莘氏女嫁商湯,伊作陪嫁之臣隨往。後來被湯用為相,所以稱伊尹。僧人用此表示自謙,取其沒有父母之意。 (42)步虛聲:道士誦經的聲音,仿效空中傳來的神仙聲音。

【譯文】 說“圓寂”、說“荼毗”,都是指和尚的死;說“羽化”、說“尸解”,都是指道士的死。 女道士叫做“巫”,男道士叫做“覡”,從古時候就這樣劃分;男僧人稱作“僧”,女僧人稱作“尼”,也是從來就有這樣的區別。 “羽客”、“黃冠”,都是道士的譽稱;“上人”、“比丘”,是對和尚的讚美。“檀越”、“檀那”是佛家稱呼施主;外鍊金丹,內修精氣的道士,想做長生不老的神仙。 和尚謙稱自己,說自己無父無母,像有莘氏女採藥,在空桑中撿到的嬰兒,所以稱為“空桑子”;道士唸經,仿效神仙的聲音,所以稱之為“步虛聲”。

【原文】 菩者普也,薩者濟也,尊稱神祇,故有菩薩之號;水行惟龍,陸行惟象,負荷佛法,故有龍象之稱。 儒家謂之世,釋家謂之劫,道家謂之塵,言俗緣之未脫;儒雲致一,釋雲三昧,道雲貞一,知奧義之無窮。 達摩死後,手攜只履西歸;王喬朝君,舄化雙鳧下降。 辟穀絕粒,仙家能服氣煉形;不滅不生,釋氏惟明心見性。 梁高僧談經入妙,可使岩石點頭,天花飛墜;張虛靖煉丹既成,能令龍虎降伏,雞犬俱升。

【註釋】 (43)神祗:天地神靈的總稱,在天是神,在地則為祗。 (44)菩薩:原為釋迦牟尼修行還未成佛時候的稱號,後來泛指所崇拜的神像為菩薩。 (45)龍象:佛教用語。龍象是大力之象,用來比做諸羅漢中修行勇猛且有最大力者。後用來指高僧。 (46)世、劫、塵:《楞嚴經》記載:三十年為一世,五百年為一劫,千年為一塵。 (47)俗緣之未脫:還沒有擺脫世俗的人事關係,不能得道成仙。 (48)精一:精心一意,《書·大禹謨》:“惟精惟一。” (49)三昧:梵語音譯,佛教語,排除一切雜念,使心神平靜。 (50)貞一:專一,守一,是道家所謂的保持本性,自然無為。 (51)達摩死後:菩提達摩在少林圓寂後,被葬在熊耳山定林寺,相傳北魏使者宋雲出使西域回來,在蔥嶺看見達摩提著一隻鞋子走過來,說是到西天去。 (52)王喬:漢朝人,曾擔任縣令,相傳可以把兩隻鞋子變成野鴨子。 (53)舄:古代一種有復底的鞋。鳧:野鴨。 (54)辟穀:也稱“斷谷”、“絕谷”,就是不吃五穀,中國古代的一種修養方法。 (55)不滅不生:也作“不生不滅”。佛家則指超脫生死的境界。 (56)頑石點頭:相傳南朝梁高僧道生法師在蘇州講佛法,在講到《涅槃經》提到萬物都有佛性的時候,石頭都點頭。 (57)天花墜地:相傳梁武帝時,雲光法師在天龍寺講經,感動了上天,寶花紛紛從天上降下。 (58)張虛靖:東漢張天師張道陵的七世孫,《列仙傳》載,張虛靖遍遊名山,學長生不老之術。龍降虎伏,煉丹昇天後,雞犬吃了剩下的藥也得以昇天了。 (59)龍虎並伏:道家用龍虎比喻心火腎水,抑制嗔怒情慾,使心火下降,腎水滋潤。

【譯文】 “菩”就是普遍的意思,“薩”則是救助的意思,因此天地神靈有菩薩的美譽;在水中行走,龍的力量最大,在陸地上行走,象的力氣最大,因此精通佛法的高僧有“龍象”的稱號。 儒家稱的“世”,佛家稱之為“劫”,道家稱之為“塵”,這都是說還沒有擺脫世俗的人事牽連;儒家說“精一”,佛家說“三昧”,道家說“貞一”,這都是說深奧的道理無窮無盡。 達摩死後,有人看見他手提一隻鞋從東方歸向西天;後漢王喬朝見皇帝,不用車馬,站在由鞋變成的兩隻野鴨身上從天空中降落。 “辟穀絕粒”,神仙不吃五穀,能夠用吐納之法修煉身體;“不滅不生”,釋迦牟尼能內心悟道,超脫生死的境界。 梁朝的高僧道生法師講經,絕妙處能夠使頑石點頭,雲光法師說法能夠使上天感動,天上的寶花紛紛降落;張虛靖煉丹成仙后,能夠降龍伏虎,平素養的雞犬都跟著他昇天了。

【原文】 藏世界於一粟,佛力何其大;貯乾坤於一壺,道法何其玄。 妄誕之言,載鬼一車;高明之家,鬼瞰其室。 無鬼論,作於晉之阮瞻;搜神記,撰於晉之幹寶。 顏之淵、卜子夏,死為地下修文郎;韓擒虎、寇萊公,歿作陰司閻羅王。 至若土谷之神曰社稷,乾旱之鬼曰旱魃。 魑魅魍魎,山川之祟;神荼鬱壘,守禦之神。 仕途偃蹇,路鬼不免揶揄;心地光明,吉神自為呵護。

【註釋】 (60)藏世界於一粟:釋普濟《五燈會元》:“一粒粟中藏世界。”貯乾坤於一壺:後漢方士費長房,曾經看見一老翁賣藥,掛著一個壺,晚上就在壺中休息,費長房覺得很奇怪,於是拜見老翁,第二天與老翁一同入壺,見裡面樓臺壯麗,驚奇道“此別一乾坤也”。於是便隨老翁入山學道。 (61)載鬼一車:把無當做有,言語很是奇怪。 (62)鬼瞰其室:揚雄《解嘲》:“高明之家,鬼瞰其室。”瞰,窺伺。 (63)《無鬼論》:晉人阮瞻持無鬼論。 (64)《搜神記》:志怪小說集,東晉幹寶撰。 (65)幹寶:字令升,河南新蔡人。 (66)顏子淵、卜子夏:顏子淵,即顏回,字子淵,春秋末期魯國人。卜子夏,即卜商,字子夏,春秋末期晉國人,另一說法是衛國人。二人都是孔子的學生。 (67)韓擒虎:隋代大將,字子通,文武雙全。 (68)寇萊公:北宋政治家寇準,字平仲,被封萊國公,所以稱寇萊公。 (69)旱魃:古代傳說中能引起旱災的怪物。 (70)魑魅魍魎:指各種各樣的鬼怪,現在多用來比喻各種各樣的壞人。 (71)祟:鬼怪禍害人。 (72)神荼鬱壘:兩個神仙的名字,相傳能夠制伏惡鬼,於是後人都把它當做門神,畫像極醜且兇惡。 (73)啖:吃。 (74)仕途偃蹇:仕途不順利。晉代羅友曾對桓溫抱怨說:“在來的路上連鬼都揶揄,他只是為別人做官送行,沒有別人送他去做官。”桓溫於是推薦羅友作襄陽太守。 (75)揶揄:戲弄,辱弄。《東觀漢記·王霸傳》:“世人皆大笑,舉手揶揄之。” (76)心地:佛教語。佛教認為三界唯心,心像滋生萬物的大地,能隨緣生出一切,所以稱“心地”。

【譯文】 能把整個世界藏在一粒米中,佛家的法力是何等的強大;把整個乾坤貯藏在一把壺裡,道家的法術又是多麼的玄妙。 無稽之談就好像說裝了一車鬼魂;富貴人家,鬼都要偷窺他的家室。 《無鬼論》是晉朝阮瞻所寫;《搜神記》是東晉幹寶所撰。孔子的徒弟顏子淵、卜子商,死了以後在陰間做了修文郎;隋朝大將韓擒虎、北宋丞相寇萊公,死後在地府做閻羅王。 至於說到土神和穀神,就叫做“社稷”;使人間乾旱的鬼叫做“旱魃”。 “魑魅”、“魍魎”都是山川中危害人類的精怪;“神荼”、“鬱壘”都是吃鬼的門神。 官路困頓不通,連鬼神都要對其拍手戲弄;心地光明磊落,吉神自然呵護庇佑。

《幼學瓊林》卷四·鳥獸

【原文】 麟為毛蟲之長,虎乃獸中之王。 麟鳳龜龍,謂之四靈;犬豕與雞,謂之三物。 騄駬,驊騮,良馬之號;太牢、大武,乃牛之稱。 羊曰柔毛,又曰長髯主簿; 豕名剛鬛,又曰烏喙將軍。 鵝名舒雁,鴨號家鳧。 雞有五德,故稱之曰德禽;雁性隨陽,因名之曰陽鳥。

【註釋】 (001)麟:麒麟,傳說中的動物,雄為麒,雌為麟。 (002)毛蟲:長毛的動物。 (003)四靈:古人認為有靈性的四種神獸。《禮記·禮運》:“何謂四靈?麟、鳳、龜、龍。” (004)豕:豬。 (005)三物:古人結盟、立誓時,把動物的血滴入酒中,飲酒盟誓,君王用豬血,大臣用狗血,百姓用雞血。 (006)驊騮:古代良馬的名字,周穆王的八俊之一。也作“耳”、“綠耳”,應當是綠色的馬。驊騮也作“棗騮”,應當是赤色的馬。 (007)太牢:牛的別稱。大武:指牛,祭祀時對牛的稱呼。 (008)柔毛:指羊。《禮記·曲禮下》:“凡祭宗廟之禮……羊曰柔毛。”孔穎達疏:“若羊肥則毛細而柔弱,故云柔毛,言肥澤也。” (009)剛鬣、烏喙將軍:豬的另一稱呼。豬貪食,所以稱豬為烏喙將軍。鬣,脖子上長而密的毛。喙,鳥獸的嘴。 (010)舒雁:鵝的另一種稱呼。《爾雅·釋鳥》:“舒雁,鵝。”因為鵝的形狀像雁,但又徐行不飛,所以稱舒雁。 (011)家鳧:鳧,野鴨。家鳧即鴨子。德禽:雞。古時候說雞有五德,所以稱德禽。《韓詩外傳》記載,雞頭上戴冠者是文也,步子邁得大者為武,敢鬥者則勇,看見食物相互招呼為仁,守夜沒有差失是信。 (012)陽鳥:雁的別名。

【譯文】 龍是鱗蟲類之長,老虎是萬獸之王。麒麟、鳳凰、烏龜和龍合稱為四靈。狗、豬和雞是古人歃血為盟時所用之物,所以合稱為三物。 驊騮、都是古時名馬的名稱。太牢、大武都是牛的名稱。羊毛很柔軟、羊須又很長,所以把羊稱做柔毛或長鬃主簿。豬鬃很硬、豬嘴烏黑,所以稱做剛鬣或烏喙將軍。 鵝行路像雁故稱為舒雁。鴨形狀像鳧稱為家鳧。雞有五種美德,故稱為德禽;雁又稱為陽鳥。

【原文】 家狸、烏圓,乃貓之譽;韓盧、楚獷,皆犬之名。 麒麟騶虞,皆好仁之獸;螟蝘蟊賊,皆害苗之蟲。 無腸公子,螃蟹之名;綠衣使者,鸚鵡之號。 狐假虎威,謂借勢而為惡;養虎貽患,謂留禍之在身。 猶豫多疑,喻人之不決;狼狽相倚,比人之顛連。 勝負未分,不知鹿死誰手;基業易主,正如燕入他家。

【註釋】 (013)狸:野貓。韓盧、楚獷:古代良犬的名字。《廣雅》:“犬之良者,猶宋國之鵲、韓國之盧、楚國之獷、晉國之獒。” (014)麒麟:仁獸,雄為麒,雌為麟。騶虞:義獸名,傳說只吃死動物,也不吃生草,所以稱它性仁。螟螣蠡賊:吃莊稼的四種害蟲。 (015)無腸公子:螃蟹的別名。《抱朴子·登涉》:“稱無腸公子者,蟹也。”綠衣使者:相傳唐玄宗曾將報告殺人兇手的鸚鵡封為綠衣使者。 (016)狐假虎威:古寓言,老虎捉到一隻狐狸,要吃它。狐狸說:“上天要我做百獸的王,你不可以吃掉我。如果你不信,我走在前面,你跟在我後面,看百獸見了我有沒有不逃跑的?”老虎信以為真,就跟著狐狸走,結果百獸看見老虎在狐狸後面都逃跑了。老虎不知自己中計了,還以為百獸是害怕狐狸而逃跑的。後來用“狐假虎威”比喻依仗他人的勢力來欺壓別人。養虎貽害:也作“養虎遺患”。《史記·項羽本紀》載,楚漢兩方相約以鴻溝為界停戰,停戰後,項羽引兵東去,而張良、陳平建議劉邦乘機攻打項羽,說漢朝已擁有天下大半,楚兵正處在飢餓疲憊的時候,這個時候是消滅他們的最好時機。如果讓他們回去,“此所謂養虎自遺患也”。後來多用於比喻縱容敵人,自留後患。 (017)猶豫:猶,一種動物,性多疑。《集韻》:“猶,一曰似麂,居山中,間人聲豫登木,無人乃下,世謂不決曰猶豫。” (018)狼狽:相傳狼和狽是同類野獸,狼前二足長,狽後二足長,必須互相依靠才能行動,如果狼離開狽,或狽離開狼,那麼就進退不便。後來用狼狽比喻互相勾結幹壞事。 (019)鹿死誰手:不知道誰取得最後的勝利。《晉書》載:“人豈不自知,卿言亦已太過,朕若逢高皇,當北面而事之,與韓、彭競鞭而爭先耳;脫遇光武,當並驅於中原,未知鹿死誰手!”鹿就是獵取的對象,原來比喻政權,後來也比喻爭逐的對象。 (020)燕入他家:劉禹錫《烏衣巷》:“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東晉王導、謝安等豪門貴族曾經住在烏衣巷,但是詩人寫這首詩時,王、謝大族已經沒落。而燕子卻不管它的故宅換主,仍舊尋巢。

【譯文】 家狸、烏圓都是貓的美名;韓盧、楚獷都是良犬的名稱。 麒麟、騶虞都是喜好仁義之神獸;螟、螣、蟊、賊都是殘害莊稼的害蟲。無腸公子是螃蟹的別名,綠衣使者是鸚鵡的外號。 狐假虎威比喻憑藉別人的威勢做壞事;養虎貽患比喻縱容敵人自留後患。猶是一種野獸性多疑慮,聽見聲音就預先上樹,一會兒又下來反覆不定,所以說人遇事遲疑不決就叫做猶豫;狼和狽互相依倚,失去對方則困頓不堪,故以狼狽形容困頓窘迫的境況。鹿是打獵時互相爭奪的目標,在眾人爭奪某物而勝負未分之時,就說不知鹿死誰手;基業房產換了主人,秋去春來的燕子雖在同一地方築巢,卻已不是原來的人家了。

【原文】 燕到南方,先至為主,後至為賓;雉名陳寶,得雄為王,得雌為霸。 刻鵠類鷸,為學初成;畫虎類犬,弄巧反拙。 美惡不稱,謂之狗尾續貂;貪圖不足,謂之蛇欲吞象。 禍去禍又至,曰前門拒虎,後門進狼;除兇不畏兇,曰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鄙眾趨利,曰群蟻附羶;謙己愛兒,曰老牛舐犢。 無中生有,曰畫蛇添足;進退兩難,曰羝羊觸藩。 杯中蛇影,自起猜疑;塞翁失馬,難分禍福。

【註釋】 (021)燕到南方:相傳中秋節以前先飛到南方的大雁是主人,而中秋節以後到達的小雁則是客人。 (022)雉名陳寶:神的名字。幹寶《搜神記》記載,秦穆公時,陳倉人捉住一怪獸,有二童子在路邊,童子說:“它的名字叫媼,常在地下食死人的腦子。想要殺它,用柏樹擊打它的頭。”怪獸說:“那兩個童子叫陳寶,得到雄的可以稱王,得到雌的可以稱霸諸侯。”陳倉人捨棄媼而逐兩童子。兩童子馬上變成野雞飛走了。雉,野雞。 (023)刻鵠類鶩:《後漢書·馬援傳》載馬援《誡兄子顏敦書》:“龍伯高敦厚周慎,口無擇言,謙約節儉,廉公有威,吾愛之重之,願汝曹效之……效伯高不得,猶為謹敕之士,所謂刻鵠不成尚類鶩者也。”鵠,天鵝。鶩,野鴨。後來用它比喻模擬相類似的人或事物,但不能逼真還可得其近似。因此說初學有成。 (024)畫虎類犬:馬援《誡兄子顏敦書》:“杜季良豪俠好義,憂人之憂,樂人之樂……吾愛之重之,不願汝曹效也……效季良不得,陷為天下輕薄子,所謂畫虎不成反類狗者也。”因為“狗”在古代也作“犬”,“畫虎不成反類狗”常被寫成“畫虎類犬”,後來比喻好高騖遠,一無所成,反貽笑柄。 (025)狗尾續貂:貂,一種皮毛極為珍貴的動物,古代皇帝的侍從用貂尾做帽子的裝飾。《晉書·趙王倫傳》載,晉代趙王倫篡位後,大封其黨羽,“奴卒廝役,亦加以爵位。每朝會,貂蟬盈座,時人為之諺曰:‘貂不足,狗尾續。’”本意諷刺濫封官爵,後來用“狗尾續貂”比喻拿不好的續在好的東西后面,前後不相稱。 (026)蛇欲吞象:《山海經》:“巴蛇食象,三歲而出其骨。”後來用“蛇吞象”比喻貪得無厭。 (027)前門拒虎,後門進狼:比喻消除一個禍患又招來另一個禍患。後漢和帝時,外戚竇氏專權,和帝與宦官共謀誅殺竇氏,但是又過分親信太監,又導致宦官專權。 (028)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比喻不經歷艱苦的實踐,就不能取得巨大的成就。也比喻不冒危險不能成事。 (029)群蟻附羶:比喻追逐名利,競相驅往。盧坦《與李渤書》:“今之人奔尺寸之祿,趨絲毫之利,如群蟻之附腥羶,眾蛾之赴爝火,取不為醜,貪不避死。”羶,指羊臊氣。 (030)老牛舐犢:老牛舔小牛,比喻愛子情深。舐,以舌舔物。 (031)畫蛇添足:楚國有個專管祭祀的官員,賜酒給手下人喝,因為人多酒少不夠分,於是想出誰先畫好蛇就可以喝酒的辦法。有一個人第一個把蛇畫好了,但是見其他人還沒有畫完,就在已畫好的蛇上又添加了兩隻腳,讓人啼笑皆非。後來用“畫蛇添足”比喻多此一舉,反而無益,弄巧成拙。 (032)羝羊觸藩:《易·大壯》:“羝羊觸藩,羸其角。”意思是公羊抵撞籬笆,把角纏在籬笆上,進退不得。後來用“羝羊觸藩”比喻陷於進退兩難的境地。羝,公羊。藩,籬笆。 (033)杯中蛇影:晉朝人樂廣十分好客,見一朋友好久不來家裡,十分奇怪,就去拜會他,朋友說上次在你家喝酒,杯中有蛇,喝完後回來就生病了。樂廣很疑惑,回家便查原因,原來是掛在牆上的角弓影子倒射在酒杯裡造成的,朋友聽到這個消息後病很快就好了。後來多用來比喻因疑神疑鬼而引起恐懼。 (034)塞翁失馬:《淮南子·人間訓》:“近塞上之人,有善術者,馬無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為福乎?’居數月,其馬將胡駿馬而歸。”意思是雖然一時遭受損失,但也可能轉變成好事。

【譯文】 大雁飛往南方時,先到的是主人,後到的是賓客;雉雞又名陳寶,抓住雄雉可以為王,抓住雌雉可以稱霸。 用木頭刻鵠卻像個鶩,說人學一件事還沒有學成。用紙畫老虎,畫出來卻像一隻狗,比喻弄巧成拙反而留下笑柄。好壞不勻稱,譬如用狗尾巴去接續貴重的貂毛。貪得無厭如同巴山的長蛇,想要吞下大象一樣。 前門拒絕了老虎,後門卻進來了豺狼,比喻剛消除了一個禍患,卻又遇上了另一個災難。不敢進入老虎的洞穴,怎能得到虎子,是說不敢冒危難,就不能獲得成功。世俗之人趨向財利追逐利益,如同群蟻附著於羶腥之上。謙稱自己喜愛兒女,如同老牛不斷的舔著小牛一般。 從來沒有發生過的事,竟然可以說得有形有影,如同畫師畫蛇,竟然添上了腳,真是無中生有,節外生枝。羊角觸撞了籬笆,向前進或向後退都很困難,就稱為羝羊觸藩。在酒杯裡看見了蛇的影子,無端產生了疑慮恐懼就叫做杯中蛇影。塞上老翁失去馬,禍福很難分辨,所以塞翁失馬是說發生了不好的事,有時卻會產生好的結果,禍福並不是事情發生的當時就能顯現出來的。

【原文】 龍駒鳳雛,晉閔鴻誇吳中陸士龍之異;伏龍鳳雛,司馬徽稱孔明龐士元之奇。 呂后斷戚夫人手足,號曰人彘;胡人醃契丹王屍骸,謂之帝羓。 人之狠惡,同於檮杌;人之兇暴,類於窮奇。 王猛見桓溫,捫蝨而談當世之務;甯戚遇齊桓,扣角而取卿相之榮。 楚王軾怒蛙,以昆蟲之敢死;丙吉問牛喘,恐陰陽之失時。 以十人而制千虎,比言事之艱且;走韓盧而搏蹇兔,喻言敵之易摧。

【註釋】 (035)龍駒鳳雛:龍子鳳子。晉朝陸雲,字士龍,與兄陸機齊名,時人稱他們為“二陸”。雲年幼時,吳尚書廣陵閩鴻稱讚他“此兒若非龍駒,當是鳳雛”。鳳雛,幼鳳,多比喻聰穎英俊的兒童。 (036)伏龍鳳雛:司馬徽稱諸葛亮為伏龍,稱龐統為鳳雛。 (037)人彘:漢高祖劉邦寵愛戚夫人,想廢掉惠帝,立她的兒子趙王如意為太子,未果。待漢高祖死後,呂后挾恨,斷戚夫人手足,去眼,燻灼耳朵,吃啞藥,置於廁所中,稱為“人彘”。 (038)帝羓:羓,乾肉。契丹王耶律德光南侵途中病死,契丹人剖開他的肚子,挖出內臟,用鹽醃起來運回,稱為“帝羓”。 (039)檮杌:《神異經·西荒經》上記載的西方的兇獸名字,形狀如老虎,人面虎足,豬牙,擾亂山中。窮奇:傳說中的惡獸名,《山海經·西山經》上記載的野獸,形狀像牛,音如獒狗,吃人。 (040)王猛見桓溫:王猛,十六國時前秦的大臣,後為苻堅的丞相。桓溫,東晉大將軍,明帝婿。《晉書·王猛傳》:“(猛)隱於華陰山,懷佐世之志,希龍顏之主,斂翼待時,後風雲而後動。桓溫入關,猛被褐而詣之,一面談當世之事,捫蝨而言,旁若無人。” (041)捫蝨:摸捉蝨子,形容放任毫無拘束。 (042)楚王軾怒蛙:楚王討伐吳國時,出門看見鼓起發怒的青蛙,為鼓勵士卒不怕死,他手扶車前橫木向發怒的青蛙致敬。丙吉問牛喘:漢代宰相丙吉出巡時,遇到有人鬥毆而死,但不過問,後來遇到牛在喘息,便走上前去詢問。手下人不解,說他該問的不問,丙吉說:“現在天氣還沒有大熱,牛卻喘息,怕是陰陽失調,這就是我職務內的事,應當過問;打死人這件事情自然有京兆尹來過問,是不需要宰相來管的。” (043)十人而制千虎:比喻有些事情因為力量不夠而很難取勝。宋代常安民給中書侍郎呂公著的信中寫道:“猛虎負隅,莫之敢攖,而卒為人所勝者,人眾虎寡也。故以十人而制一虎,則人勝;以一人制十虎,則虎勝。奈何以十人而制千虎乎?”馳韓盧而搏蹇兔:《戰國策·秦策三》范雎說秦昭王:“以秦卒之勇,車騎之多,以當諸侯,譬若馳韓盧而逐蹇兔也,霸王之業可致。”比喻戰勝敵人輕而易舉。 (044)韓盧,戰國時韓國的名犬,色黑,所以叫盧。 (045)蹇兔,跛足的兔子。

【譯文】 晉閔鴻誇讚吳郡陸雲文采之異,說他是龍駒鳳雛,龍駒是誇讚陸機的天資穎異,鳳雛是稱讚龐統的才華高超。呂后斬斷戚夫人手足,稱她為人彘;胡人將契丹王屍骸醃起來,稱為帝羓。兇惡殘暴的人,就和那傳說中的兇獸檮杌窮奇一樣。王猛隱居倜儻有大志,披褐衣謁桓溫,捫蝨而談天下大事;甯戚家貧而有才,扣牛角發悲歌,齊桓公聽到後認為是奇才,故有拜為上卿的殊榮。 越王伐吳時為激勵士兵勇於作戰,向怒蛙致敬因為它不畏懼死亡。丙吉見到牛喘息而詢問,惟恐陰陽失序。用十個人去制伏一千頭老虎,一定會慘遭失敗,比喻事情難以成功。用勇猛的狗去追捕跛了腳的兔子,比喻摧毀敵人極其容易。

【原文】 兄弟如鶺鴒之相親,夫婦如鸞鳳之配偶。 有勢莫能為,曰雖鞭之長,不及馬腹;制小不用大,曰割雞之小,焉用牛刀。 鳥食母者曰梟,獸食父才曰獍。 苛政猛於虎,壯士氣如虹。 腰纏十萬貫,騎鶴上揚州,謂仙人而兼富貴;盲人騎瞎馬,夜半臨深池,是險語之逼人聞。 黔驢之技,技止此耳;鼯鼠之技,技亦窮乎。 強兼併者曰鯨吞,為小賊者曰狗盜。

【註釋】 (046)鶺鴒:也作“脊令”,形容兄弟相親。 (047)鸞鳳:鸞鳥和鳳凰。比喻夫婦。 (048)鞭之長,不及馬腹:比喻力不能及。 (049)割雞之小,焉用牛刀:《論語·陽貸》中記載,子游出任武城的行政長官,用禮樂教化百姓。孔子到武城聽到一片絃歌之聲,於是便開玩笑地說:“殺雞焉用宰牛刀?”比喻做小事不必用大力氣。 (050)梟:俗名貓頭鷹,一種兇猛的鳥,舊傳梟寄巢生子,大則食其母。後來用此比喻惡人。 (051)獍:惡獸名。也叫“破鏡”,傳說一種像虎豹的獸,生下來就吃父。因此用來比喻不孝和忘恩負義的人。 (052)苛政猛於虎:《禮記·檀弓下》載,孔子過泰山側,見一婦人在哭泣,就讓子路問之,婦人回答說,他的公公、丈夫、兒子先後被老虎所害。孔子問她為什麼不離開這個地方,婦人說:“無苛政。”孔子於是對他的徒弟說:“小子識之,苛政猛於虎也。”即繁重的賦稅和徭役比老虎還要兇暴可怕。 (053)壯士氣如虹:壯士的豪氣猶如天上的長虹,可以穿日而過。 (054)騎鶴上揚州:《殷芸小說》中寫到,有幾個人一起談志向,一個說想做揚州刺史,一個說想要腰纏萬貫,一個說要騎鶴昇仙。最後一人說要“腰纏十萬貫,騎鶴上揚州”,把前面三人的願望都包括了。後來用“騎鶴上揚州”比喻欲集做官、發財、成仙於一身,或形容貪婪的妄想。 (055)盲人騎瞎馬,夜半臨深池:晉朝桓玄、殷仲堪、顧愷之等人一起比賽說“危語”。殷仲堪的一位參軍插語道:“盲人騎瞎馬,夜半臨深池。”殷仲堪聽了說:“這話逼人太甚。”因為殷仲堪的一隻眼睛瞎了。 (056)黔驢之技:唐代柳宗元《三戒·黔之驢》,貴州一帶沒有驢子,有人帶去一頭放在山下,老虎看見這個龐然大物,不知是什麼神怪。驢子叫了一聲,老虎嚇得發慌。後來漸漸聽慣了驢的叫聲,走進去碰它,驢子大怒,用蹄子亂踢,但是沒有多大的傷害力。老虎大喜,心裡想,原來驢子技藝不過如此,於是撲上去就把它吃了。後來用“黔驢技窮”比喻有限的一點技能已用完。 (057)鼯鼠之技:傳說鼯鼠有五種技藝,但都不精通,能飛卻不能上屋,能爬卻爬不上樹梢,能遊卻不能渡過山澗,能打洞可是藏不住身子,能跑但也超不過人。後來用來比喻技藝不精,雖然多卻沒有益處。 (058)鯨吞:像鯨一樣的吞食,多用來比喻以強兼弱,吞併土地。 (059)狗盜:小偷,因為像狗一樣鑽到人家裡所以叫狗盜。

【譯文】 鶺鴒是比喻弟兄,鳳凰是比喻夫妻。有力量卻用不上,譬如馬鞭再長,也不打馬腹。小題不必大做,殺雞這種小事,何必用到殺牛的刀子。梟長大之後會吃掉自己的母親,獍長大之後會吃掉自己的父親。 繁重的賦稅比老虎還要兇暴可怕。壯士的豪氣猶如天上的長虹,可以穿日而過。腰帶上纏上了錢,騎鶴上天而去,是說世人富貴而登仙的樣子。盲人騎著瞎馬,半夜走到很深的池塘邊,這是威脅人家說出的毛骨悚然的險語。 黔驢的本領不過如此而已,比喻炫耀拙劣的伎倆而本領卻僅此而已。鼯鼠的能力最易窮盡,比喻能耐有限。恃強兼吞弱者稱為鯨吞。偷偷摸摸地去竊取他人的財物叫做狗盜。

【原文】 養惡人如養虎,當飽其肉,不飽則噬;養惡人如養鷹,飢之則附,飽之則颺。 隨珠彈雀,謂得少而失多;投鼠忌器,恐因甲而害乙。 事多曰蝟集,利小曰蠅頭。 心惑似狐疑,人喜如雀躍。 愛屋及烏,謂因此而惜彼;輕雞愛鶩,謂舍此而圖他。 唆惡為非,曰教猱升木;受恩不報,曰得魚忘筌。 倚勢害人,真是城狐社鼠,空存無用,何殊陶犬瓦雞。 勢弱難敵,謂之螳臂當轍;人生易死,乃曰蜉蝣在世。

【註釋】 (060)養惡人如養虎、養惡人如養鷹:《三國志·魏書·陳登傳》呂布因陳登向曹操求為徐州牧,不得。呂怒,拔劍曰:“吾所求無一獲,而卿父子並顯重,為卿所賣耳!”要殺陳登。登徐喻之曰:“登見曹公言待將軍譬如養虎,當飽其肉,不飽則將噬人。”公曰:“不如卿言也。吾待溫侯譬如養鷹,飢則為附,飽則颺去。”布乃擲劍曰:“曹公知我也!” (061)颺:飛揚。 (062)隋珠彈雀:比喻做事不知道輕重,因此得不償失。隋珠,隋侯救了一條大蛇,蛇就送來珍珠相報答。彈雀:比喻得不償失。 (063)投鼠忌器:《漢書·賈誼傳》記載:“里諺曰:‘欲投鼠而忌器。’此善喻也。鼠近於器,尚憚不投,恐傷其器,況於貴臣之近主乎!”後來多用“投鼠忌器”比喻欲除禍害,但有所顧忌。 (064)蝟集:比喻事情繁多,像刺蝟身上的硬刺那樣聚集在一起。 (065)蠅頭:比喻細小的事情,多用來指小數目的財力。 (066)狐疑:猶豫不決。雀躍:像雀一樣蹦躍,形容特別高興。 (067)愛屋及烏:《尚書大傳》:“愛人者,兼及屋上之烏。”比喻愛這個人,連與這個人有關的東西都愛。 (068)輕雞愛鶩:比喻舍此求彼。 (069)教猱升木:多比喻教唆壞人做壞事。猱,猴子,身體輕捷,善於攀援。 (070)得魚忘筌:比喻獲得了成功就忘記了賴以成功的事物和條件。筌,也作“荃”,捕魚用的竹器。 (071)城狐社鼠:城牆下的狐狸,土地廟裡的老鼠。比喻依仗他人勢力而為非作歹的壞人。東晉大臣王敦想除掉晉元帝的親信劉隗,而徵求謝鯤的意見。謝鯤認為不可以,理由是劉隗雖然是危害,但卻是城狐社鼠,要消滅狐鼠,則勢必要毀及城牆和社土,即危及王室。 (072)陶犬瓦雞:陶土做的狗,泥土做的雞。後來比喻毫無用處的東西。 (073)螳臂當轅:螳臂就是螳螂的前腿,比喻不自量力就必定會失敗。轅,車前架牲畜的直木或曲木,後來代稱車。 (074)蜉蝣在世:比喻人生十分短暫。蜉蝣,一種小飛蟲,生存期極短,早上生,晚上就死了。

【譯文】 用隋侯的明珠去彈千仞之雀,譬喻得到的少失去的多。投鼠忌器形容做事有所顧忌,惟恐傷害了他人。 事情多又不容易處理叫做蝟集;財利微薄叫做蠅頭。遇到事情心裡產生猶豫懷疑稱作狐疑。欣然色喜叫做雀躍。愛屋及烏比喻愛其人而推及和他有關的一切;看輕家雞而愛好野鶩,形容舍此求彼,捨棄這裡而圖謀那裡。 教唆他人去做壞事,好比教猴子升木。受了人家的恩惠而不知報答,好比得到了魚,而忘卻了捉魚的器具。靠著別人的勢力為非作歹的人,好像是城社裡的狐鼠一樣。空有其表而沒有任何用處,和陶器做成的狗及用瓦料做成的雞,有什麼區別呢? 勢單力薄,能力不足,難以抵禦敵人,如同螳螂用它的前腳去擋車子一樣。人的生命短暫而脆弱,如同蜉蝣生於世上朝生夜死非常短暫。

【原文】 小難制大,如越雞難伏鵠卵;賤反輕貴,似鷽鳩反笑大鵬。 小人不知君子之心,曰燕雀焉知鴻鵠之志;君子不受小人之侮,曰虎豹豈受犬羊欺。 跖犬吠堯,吠非其主;鳩居鵲巢,安享其成。 緣木求魚,極言難得;按圖索驥,甚言失真。 惡人借勢,曰如虎負嵎;窮人無歸,曰如魚失水九尾狐,譏陳彭年素性見眼諂而又奸;獨眼龍,誇李克用一目眇而有勇。 指鹿為馬,秦趙高之欺主;叱石成羊,黃初平之得仙。 卞莊勇能檎兩虎,高駢一矢貫雙鵰。 司馬懿畏鼠如虎,諸葛亮輔漢如龍。

【註釋】 (075)越雞難伏鵠卵:《莊子》中說,越雞很難伏在天鵝卵上,魯雞卻能,這是才能大小不同,小才不能擔大任。後來也用來比喻小的不能控制大的。 (076)鷽鳩反笑大鵬:《莊子》裡說,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裡。化而為鳥,名曰鵬,可以飛上九萬里,蟬和鷽鳩卻笑話它說:“我們在樹間飛行就夠了,何必飛那麼高。”鷽,雀類小鳥,名斑鳩。莊子的本意是闡明大小之間的區別是沒有什麼意義的,讓人們順其自然。但是後人常賦予它一個新的意思,目光短淺的人是不能理解別人的遠大志向的。 (077)燕雀焉知鴻鵠志:《史記·陳涉世家》記載陳涉年輕的時候曾經與人一起耕田,悵恨已久,說:“苟富貴,勿相忘。”與他一起耕田的人笑道:“若為傭耕,何富貴也?”陳涉嘆息道:“嗟乎,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 (078)虎豹豈受犬羊欺:《增廣賢文》:“龍游淺水遭蝦戲,虎落平陽被犬欺。” (079)跖犬吠堯:比喻各為其主。 (080)鳩居鵲巢:《詩經·召南·鵲巢》:“維鵲有巢,維鳩居之”。意思是鳩不自己做巢,卻佔據鵲所築的巢。後世用“鳩居鵲巢”來比喻強佔別人的居處或位置。 (081)緣木求魚:爬到樹上去捕魚。《孟子·梁惠王上》記載,孟子對梁惠王說,不行仁義而想“蒞中國而撫四夷”,就好比是“緣木而求魚”。後人用“緣木求魚”比喻方向或方法完全不對,白費氣力去做不可能辦到的事情。 (082)按圖索驥:按照圖上畫的馬去尋找好馬,傳說伯樂有《相馬經》,伯樂的兒子按照《相馬經》去尋找馬,結果找到一隻蟾蜍。因此“按圖索驥”常用來比喻食古不化,不知變通,拘泥成法辦事。現在多比喻按照一定的線索去尋找某事物。 (083)如虎負嵎:本意為依靠有利地形。多比喻壞人依仗權勢而作惡。負,憑藉。嵎,也寫作“隅”,山勢險阻彎曲的地方。 (084)如魚失水:魚失去了水就不能存活,多用來比喻失去了依靠。 (085)九尾狐:《山海經》記載,異獸,形狀如狐狸,有九條尾巴,聲音像嬰兒,能吃人。古人認為是祥瑞,後人則把九尾狐當做妖媚的象徵,比喻陰險奸佞的人。 (086)獨眼龍:李克用,唐末沙陀族人,其父朱邪赤心幫助唐鎮壓龐勳起義,賜名李國昌。他隨父親衝鋒陷陣,被稱為“飛虎子”,因為一隻眼睛失明,所以綽號“獨眼龍”。 (087)指鹿為馬:《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秦二世時,丞相趙高野心勃勃,想要篡奪皇位,於是故意把鹿說成馬獻給二世,來試驗群臣是不是順從自己。對於說是鹿的人,則暗中加以懲治。後來用“指鹿為馬”來比喻顛倒黑白,有意歪曲事實,混淆是非。 (088)叱石成羊:魏晉時的傳說。相傳黃初平十五歲時牧羊山中,被一道士引到金華山的石室,後來哥哥初起找到初平,但不見羊。哥哥很是疑惑,初平卻笑著叫了一聲:“叱!叱!羊起!”白色的石頭都變成了羊。 (089)卞莊:春秋時魯國汴邑大夫。因為勇力而聞名。《史記》載,卞莊去殺虎,有人向他獻計,二隻虎爭食一頭牛,必一死一傷。卞莊按照這個計劃果然抓到了兩隻老虎。 (090)高駢:唐末幽州(今北京西南)人,字千里。年輕時看見兩雕並飛,曰:“我且貴,當中之。”發一矢中二雕。後來做秦州刺史、淮南節度使,果然富貴。 (091)司馬懿畏蜀如虎:三國時,諸葛亮進攻魏國,司馬懿不肯出戰,堅守陣地。諸葛亮派人送給他婦人用的頭巾,司馬懿仍然呆在老巢不肯出戰,賈栩等問道:“公畏蜀如虎,不怕天下人笑話嗎?” (092)諸葛亮輔漢如龍:《綱鑑總論》中寫道:“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亮之所以如龍也。”

【譯文】 才能小的人難以辦成大事,就像越雞難以孵化天鵝蛋一樣,低賤的反而看不起那高貴的,好比鷽鳩嘲笑那大鵬一樣。 小人不明白君子的所想,就像燕雀不知道鴻鵠遠大的志向。君子不受小人的欺侮,就像虎豹不會受到犬羊的欺凌。 盜蹠飼養的狗,見了堯還是要吠他的,並不是堯不仁,而是犬隻認其主,比喻人各有其主。喜鵲做好了巢,斑鳩就把它佔據了,形容侵佔他人努力的成果而安享其成。爬到樹上去想要抓到魚,哪裡捉得到呢?這個譬喻是說行為與目的相反,是很難達到成功的。按照千里馬的圖像,去尋找千里馬,這圖像畫得格外好,世上找不到這樣完美的馬,比喻食古不化、拘泥成法辦事,恐怕要失去真實了。 兇惡的人又有勢力可以依靠,就像兇猛的老虎,背部靠著山的凹處,把利爪向著外面,那就沒有人敢去抓它了,是比喻說惡人依仗權勢,別人奈何不得。窮苦的人沒有地方可以投奔依靠,正如魚失去了水一樣,就沒有可以游水生存的地方了。陳彭年敏捷強記,諂媚奸險,世人譏誚其為九尾狐。李克用驍勇善戰,因為瞎了一隻眼,世人稱他為獨眼龍。 趙高專權故意顛倒是非,指著鹿說是馬,欺騙君主。黃初平得了仙術,能夠呼叱石頭使其變成羊只。卞莊勇猛有力,能手擒兩隻老虎;高駢善射,曾一箭射中兩隻大雕。 司馬懿懼怕蜀國就像懼怕猛虎一樣,諸葛亮輔佐漢室如同巨龍在天。

【原文】 鷦鷯巢林,不過一枝;鼴鼠飲河,不過滿腹。 人棄甚易,曰孤雛腐鼠;文名共仰,曰起鳳騰蛟。 為公首,為私乎,惠帝問蝦蟆;欲左左,欲右右,湯德及禽獸。 魚遊於釜中,雖生不久;燕巢於幕上,棲身不安。 妄自稱奇,謂之遼東豕;其見甚小,譬如井底蛙。 父惡子賢,謂是犁牛之子;父謙子拙,謂是豚犬之兒。

【註釋】 (093)鷦鷯:一種小鳥,巢築得極為精緻。 (094)鼴鼠:一種田鼠。善於鑽洞,危害農作物。 (095)孤雛腐鼠:比喻微賤且不足道的人或物。孤雛,孤獨的幼鳥。 (096)起鳳騰蛟:比喻文章內容十分豐富,文采又非常華麗,就像鳳凰起舞,蛟龍騰空。 (097)惠帝問蝦蟆:《晉書·惠帝紀》記載,晉惠帝曾經在林園中聽到蝦蟆在叫,就問左右的人說:“這是為官呢,還是為私?”左右的人戲弄他說:“在官地則為官,在私地則為私。” (098)湯德及禽獸:形容仁德之君行政很是寬大。《史記·殷本紀》記載,有一天,成湯外出,看見野外有人在四面張網,並祈禱說:“從天上地下和四方來的,都進入我的羅網吧。”湯說:“哎,一網打盡了啊!”於是叫張網的人撤去三面的網,並讓他祈禱:“想往左的,就往左;想往右的,就往右;不聽從命令的就進入我的羅網。”諸侯聽到這件事情,都說:“湯的恩德已經達到了頂點了,竟然都推廣到禽獸身上了。” (099)魚遊於釜中:比喻身在絕境,命已經危在旦夕了。《後漢書·張綱傳》記載,東漢張纓在徐淮之間作亂,十多年,朝廷不能征討。安帝時張綱為廣陵太守,單車去見張纓,以恩信諭之。纓聞之哭著說:“荒裔愚人不能自通朝廷,不堪侵枉,遂復相聚偷生,若魚游釜中,喘息須臾間耳。今聞明府之言,乃纓等更生之辰也。”第二天便率領他的部下及妻兒歸降。 (100)燕巢於幕上:比喻處境很危險。 (101)遼東豕:東漢朱浮和彭籠結怨。彭舉兵攻浮。浮寫信給他說:“伯通自伐,以為功高天下。往時遼東有豕,生子白頭,異而獻之,行至河東,見群豕皆白,懷慚而還。若以子之功論於朝廷,則為遼東豕也。”後來用“遼東豕”比喻少見多怪,自命不凡。 (102)井底蛙:井底下的青蛙只能看到井口那麼大的天空。用來比喻見識短淺的人。 (103)犁牛:雜色的耕牛。古祭祀用牛鬚毛色純正,不能用耕牛。此喻指人之微賤。

【譯文】 鷦鷯在森林中築巢,只要一根樹枝就足夠了。鼴鼠去河邊飲水,只要喝飽肚子就足夠了。微不足道易被拋棄的人,如同孤獨初生的小鳥或已經腐爛的老鼠一樣。一個人在文學上的造詣,為世人所景仰,就好比飛翔的鳳凰騰躍的蛟龍,聲譽是很好的呀!惠帝詢問蝦蟆鳴叫是為公還是為私,湯的恩德已經推廣到了禽獸。魚在鍋裡游水,雖然還活著,但是也活不長久了。燕子的巢築在軍營中的帳幕上,雖然能夠棲身,但是卻難以安穩的。少見多怪妄自稱奇,譬如遼東豕一樣。一個人的見識短淺、眼界狹小,如同住在井底的青蛙一樣,見到的只有井中的範圍,井以外的世界是看不見的。 父親品德低下,兒子卻很賢明,稱作犁牛之子;父親謙稱兒子笨拙,說是豚犬之兒。

【原文】 出人群而獨異,如鶴立雞群;非配偶以相從,如雉求牡匹。 天上石麟,誇小兒之邁眾;人中騏驥,比君子之超凡。 怡堂燕雀,不知後災;甕裡醯雞,安有廣見。 馬牛襟裾,罵人不識禮義;沐猴而冠,笑人見不恢宏。 羊質虎皮,譏其有文無實;守株待兔,言其守拙無能。 惡人如虎生翼,勢必擇人而食;志士如鷹在籠,自是凌霄有志。 鮒魚困涸轍,難待西江水,比人之甚窘;蛟龍得雲雨,終非池中物,比人大有為。 執牛耳,謂人主盟;附驥尾,望人引事。

【註釋】 (104)鶴立雞群:比喻人的才能或儀表特別出眾。晉時人嵇紹(字延祖)初到京師,有人和王戎說:“嵇延祖在眾人之中,就像鶴站在雞群裡,很是突出。” (105)雉求牡匹:比喻yín亂無禮。飛禽的公母叫雌雄,走獸的公母叫牡牝。雉雞應該求其雄,這裡說求其牡,表明其yín亂。 (106)天上石麟:是對兒童前程遠大的讚語。南唐徐陵年少時,僧人寶誌摸著他的頭說:“這是天上的石麟啊。” (107)邁眾:超越眾人。 (108)人中騏驥:比喻特別出類拔萃的人才。南朝徐勉有奇才,同宗人稱之為“人中騏驥”。 (109)怡堂燕雀:諷刺那些居安卻不思危、禍到卻不知道躲避的糊塗人。戰國時孔斌曾向魏王進諫說:“燕雀在大堂上以為很安全,卻不知道房子就快燒起來了。” (110)甕裡醯雞:比喻見識不廣。醯雞,指醋甕中的小黴蟲。《莊子》載,孔子向老子請教說:“我的思想就像你甕裡的醯雞,你不打開,我就不知道天下有多大。”孔子用此比喻自己所見狹隘且渺小。 (111)馬牛襟裾:馬牛雖然穿著人衣,但依舊是牲畜的行為,比喻不識禮儀的人。韓愈曾作詩勉勵兒子說:“人不通古今,馬牛而襟裾。身行陷不義,況望多名譽。”襟裾,指衣服。 (112)沐猴而冠:獼猴帶著人的帽子很有人的模樣,卻辦不成人事。沐猴,獼猴。《史記·項羽本紀》中記載,秦末,劉邦、項羽、楚懷王三人曾約定,誰先攻入咸陽誰就做關中王。劉邦先攻進咸陽,項羽很不高興,於是進城殺百姓和已經投降的國王子嬰,並放火燒了阿房宮,掠奪大量金銀財寶準備回江東。於是有人在背後譏諷楚國人就是戴著帽子的猴子,虛有其表。後也用來諷刺某些人有名無實,成不了大事。 (113)羊質虎皮:原來的意思說笨拙無能的羊披上虎皮,但是它怯懦的本質卻並沒有改變。比喻只是白白地有好的衣冠。後來用來比喻徒有虛名,但並無實際能力的人。 (114)守株待兔:《韓非子·五蠹》記載,宋國有一個農夫碰巧撿到一隻撞到樹樁而死的兔子,從此以後他便放下農活守在樹樁邊,等待撞到樹樁而死的兔子。後來用“守株待兔”來諷喻墨守經驗而不知變通或者妄想不勞而獲坐享其成的人。 (115)惡人如虎生翼:如果幫助壞人作惡就是助長了壞人的氣勢,壞人就像長了翅膀的老虎更加張狂。《周書》:“毋為虎傅翼,將飛入邑,擇人而食。” (116)鮒魚困涸轍:小魚被困在幹車溝裡,用來比喻處境十分困難的人。《莊周·外物》記載,莊周在路上看見幹車溝裡有一條小魚,小魚請求莊周給它水來救活它。莊周答應,並說他將要南遊,到時引西江之水來迎小魚,小魚很是生氣地說,我只是要半升水就可以活,你這樣說,不如讓我早早乾死。 (117)蛟龍得雲雨:《資治通鑑·漢獻帝建安五十年》記載,劉備拜訪孫權,求督荊州。周瑜上疏孫權說,劉備有梟雄的姿態,並且有關羽、張飛熊虎之將,不可能長久地屈從於別人手下,現在割土地給他,就是資助他,三個人都在疆場上,“恐蛟龍得雲雨,終非池中物也!”比喻有才華的人終究會有施展抱負的一天。 (118)執牛耳:古代諸侯國之間盟誓時,要割牛耳取血,割下的牛耳朵放在珠盤,由主盟的人捧著,所以稱主盟者為執牛耳。 (119)附驥尾:蒼蠅附在馬的尾巴上,可以行千里。後來比喻依附賢者或先人來成名。一般作為謙詞。

【譯文】 高出別人一個頭,一眼望去特別顯眼,才華卓越出眾,好比鶴站立在雞群之中。配偶不相稱,私自相從,好比雌雉求雄雉的匹配。誇讚他人之子品格出眾,就說他是天上的石麟。君子傑出超凡,就稱他為人中的千里馬,比喻才能超凡出眾。住在堂上的燕雀,不知道災殃將來臨,比喻處境極危險而不自知;住在甕裡的醋蟲,哪能有多大的見識呢,比喻處所狹隘,識見怎麼會寬廣呢?馬牛襟裾指穿戴衣冠的禽獸,用來罵人不懂得禮儀。沐猴而冠是說獼猴戴了帽子,依然是猴子,用來笑人徒有其表,眼光短淺沒有大器量。本質是羊披上了虎皮,說人徒有虛名,譏諷人外表裝作強硬而內心卻十分虛怯。守著一株樹等著兔子來,是說人死守狹隘的經驗不懂變通,笨拙無能。 幫助壞人作惡就助長了他們的氣勢,壞人就像長了翅膀的老虎更加張狂。有遠大志向的人就像籠中的鷹,他們的志向是振翅飛上雲霄。 鮒魚困在乾涸的車轍中,等不及引來西江水,比喻人處境窘迫急待援助。蛟龍只要得到雲雨便會騰越天空,終究不是池中之物,形容有才華的人只要得到機會,就能大顯身手。執牛耳是說稱人居於領導地位。附驥尾是謙稱依託他人的力量,盼望他人提攜薦引。

【原文】 鴻雁哀鳴,比小民之失所;狡兔三窟,誚貪人之巧營。 風馬牛勢不相及,常山蛇首尾相應。 百足之蟲,死而不僵,以其扶之者眾;千歲之龜,死而留甲,因其卜之則靈。 大丈夫寧為雞口,毋為牛後;士君子豈甘雌伏,定要雄飛。 毋侷促如轅下駒,毋委靡如牛馬走。 猩猩能言,不離走獸;鸚鵡能言,不離飛鳥。 人惟有禮,庶可免相鼠之刺;若徒能言,夫何異禽獸之心。

【註釋】 (120)鴻雁哀鳴:《詩經·小雅·鴻雁》:“鴻雁于飛,哀鳴嗷嗷。”後來用來比喻流離失所的災民。 (121)狡兔三窟:狡猾的兔子有三個洞穴。《戰國策·齊策四》記載,戰國時,馮諼曾對孟嘗君說:“狡兔有三窟,才能免於一死。”於是他為孟嘗君辦了三件大事,鞏固了孟嘗君的地位。“狡兔三窟”比喻藏身的地方或方法很多,後來用來比喻從多方面謀求安身立命以避災 (122)禍。多用於貶義。 (123)風馬牛勢不相及:《左傳·僖公四年》記載,春秋時,齊國出兵進攻楚國,楚國派使者對齊軍說:“你們居住在北方,我們楚國在南方,相距很遠,唯是風馬牛不相及也。”形容齊楚兩地相距甚遠,即使馬、牛走失,也不會走失至對方的境內。後來用“風馬牛勢不相及”比喻事物之間毫不相干,沒有任何的聯繫。 (124)常山蛇首尾相應:比喻一種首尾呼應,各部分緊密配合的作戰方法。 (125)百足之蟲,死而不僵:用來比喻勢力雄厚的集團或家族,雖然衰敗了,但是影響依然存在。現在多用於貶義。百足:馬炫的別名,大的名馬陸。長約一寸,軀幹共二十節,切斷後頭尾可自行離開。另一說法是蜈蚣。 (126)千歲之龜,死而留甲:古時候,人們都認為龜是有靈性的動物,而且壽命很長,因此龜死後人們留下它的龜甲,好用來占卜。 (127)寧為雞口,毋為牛後:雞嘴雖然小,但可以自己啄食,牛屁股雖然大,但是隻能任人鞭打。用來比喻寧肯在局面小的地方自主,也不願意在局面大的地方受人支配。 (128)豈甘雌伏,定要雄飛:漢代趙溫擔任京兆郡丞,嘆息說:“大丈夫應當雄飛,怎麼能雌伏。”於是棄官而去,後來被拜為司徒。雌伏,屈居人下。雄飛,奮發圖強。 (129)轅下駒:在車轅下的小馬,以此比喻人因為有所顧忌而顯得拘束不安。駒,兩歲的馬。 (130)牛馬走:像牛馬一樣供人驅使的人,即僕人。也常用做自謙之詞。 (131)猩猩能言:猩猩的聲音像嬰兒,所以傳說它可以說人語。 (132)鸚鵡:鳥名,羽毛色澤鮮豔美麗,嘴大且短,經過訓練可以仿效人說話。 (133)人惟有禮:《詩經·相鼠》:“相鼠有體,人而無禮。人而無禮,胡不遄死?”就是說老鼠都有皮、有齒、有體,人只有講禮儀,才能避免不如老鼠。

【譯文】 鴻雁哀哀地叫,是悲傷災民流離失所無處安身。狡猾奸詐的兔子築有三個巢穴,好比貪心的人巧於鑽營,善於為自己圖謀利益。因為馬走順風牛走逆風,這是彼此互不侵犯的意思,比喻事物之間毫不相干。常山蛇攻擊其頭部則尾部立刻回應,攻擊尾部則頭部回應,以此形容頭尾相應的事物。百足蟲死了之後,還不會僵掉,因為腳多(扶持者眾)的緣故。活了一千歲的神龜,死亡了之後,也會把龜甲留下來,用它來占卜非常靈驗。 雞口雖小卻能進食,牛後雖大卻專供排洩,故大丈夫寧為雞口不做牛後。士君子應有大志,豈願甘心雌伏,一定要奮發有為,時候一到定要雄飛。不要侷促畏縮如同車轅下的馬兒。不要萎靡不振,如同牛馬一樣被人驅使的僕從。猩猩能言,不脫走獸之類屬,鸚鵡能言,不離飛禽之本性。人惟有懂得禮儀,才能免遭《詩經》中所言的相鼠這一首詩內的譏刺,如果僅是會講話,那與禽獸又有什麼區別呢?

《幼學瓊林》卷四·花木

【原文】 植物非一,故有萬卉之名;穀物甚多,故有百穀之號。 如茨如梁,謂禾稼之蕃;惟夭惟喬,謂草木之茂。 蓮乃花中君子,海棠花內神仙。 國色天香,乃牡丹之富貴;冰肌玉骨,乃梅萼之清奇。 蘭為王者之香,菊為隱逸之士。 竹稱君子,松號大夫。 萱草可忘憂,屈軼能指佞。 竹筊,竹之別號;木樨,桂之別名。

【註釋】 (01)卉:草的總稱。 (02)如茨如梁:即莊稼長得像屋頂橋樑一樣高。形容長勢茂盛。《詩經·小雅·甫田》:“曾孫之稼,如茨如梁。”茨,蓋屋的茅草。梁,橋樑。 (03)蕃:茂盛。 (04)夭:茂盛。 (05)喬:高。 (06)屈軼:黃帝時有一種屈軼草,奸佞的人來,草就指向他。 (07)篔簹:生長在水邊的大竹子。

【譯文】 植物並非只有一種,所以有“萬卉”的名稱。穀類也有很多種,所以稱作“百穀”。 《詩經》說“如茨如梁”是形容莊稼長勢茂盛,“惟夭惟喬”是指草木茂盛。 蓮花高雅是花中的君子,海棠花超逸被稱為花中神仙。 “國色天香”是說牡丹富貴豔麗。“冰肌玉骨”是形容梅花的清秀俊奇。蘭花有王者之香,尊貴高雅。菊花如隱逸之士,孤傲高潔。 竹子有“君子”之稱,松有“丈夫”之號。萱草又名“忘憂草”,可以使人忘卻憂愁;屈軼別號“指佞草”,據說它能夠指出佞人。 “篔簹”是竹子的代稱,“木樨”是桂花的別號。

【原文】 明日黃花,過時之物;歲寒松柏,有節之稱。 樗櫟乃無用之散材,楩楠勝大用之良木。 玉版,筍之異號;蹲鴟,芋之別名。 瓜田李下,事避嫌疑;秋菊春桃,時來尚早。 南枝先,北枝後,庾嶺之梅;朔而生,望而落,堯階蓂莢。 苾芻背陰向陽,比僧人之有德;木槿朝開暮落,比榮華之不長。 芒刺在背,言恐懼不安;薰蕕異氣,猶賢否有別。

【註釋】 (08)明日黃花:宋蘇軾《九日次韻王鞏》詩,有“相逢不用忙歸去,明日黃花蝶也愁”句。後以“明日黃花”喻過時的事物。 (09)樗櫟:兩種不材之木,喻無用之才,亦作自謙之辭。 (10)楩楠:古書上說的一種珍貴的木材。 (11)玉版:幹筍。 (12)蹲鴟:芋的形狀就像鴟鳥蹲坐。 (13)瓜田李下:三國魏曹植《君子行》:“君子防未然,不處嫌疑間,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正冠。”後以“瓜田李下”指比較容易引起嫌疑,讓人誤會,而又有理難辯的場合。 (14)秋菊春桃:古詩有“桃花二月放,菊花九月開。一般根在土,各自等時來”之句。表明時間早晚不同。 (15)南枝先,北枝後:大庾嶺的梅花,南邊花已經落下,北邊的花才開。 (16)堯階蓂莢:傳說堯帝的階下生的一種草,叫蓂莢,夏曆每月初一生一莢,十五後日落一莢,月終而盡,很有規律。 (17)苾芻:佛經中說的一種草,據說有五義,生不背日,冬夏常青,體形柔軟,香氣遠騰,引蔓旁布,是佛的徒弟,所以用來讚揚僧人。木槿朝開 (18)暮落:傳說木槿花早晨開,晚上落。 (19)芒:草尖。 (20)刺:荊棘。 (21)燻蕕:燻是香草,蕕是臭草,兩者氣味不同。

【譯文】 黃菊花過了時令便萎謝了,故以“明日黃花”比喻過時的事物,松柏在嚴寒時依然蒼翠,所以稱有氣節的人為“歲寒松柏”。 樗櫟是無用的樹木,楩楠是能做棟樑的佳木。“玉版”是幹筍的別名,“蹲鴟”是芋的別名。 在瓜田中不要彎腰提鞋,李樹下不要抬手整理帽子,以避免有偷瓜摘李之嫌疑。 桃花二月開放,菊花九月開放,這是說時間有早有遲。庾嶺的梅花,南邊枝條先開,北邊枝條後開;生長於堯帝庭階上的蓂莢,夏曆初一開始生莢,十五後開始落莢。 苾芻這種植物背陰向陽,比喻僧人一心向佛有德行;木槿的花早晨開放晚上凋謝,比喻榮華富貴不會長久。 “芒刺在背”是說心裡極度的恐懼不安;燻草香、蕕草臭,二者氣味絕不相同,如同賢人、惡人之差別。

【原文】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道旁苦李,為人所棄。 老人娶少婦,曰枯楊生稊;國家進多賢,曰拔茅連茹。 蒲柳之姿,未秋先槁;薑桂之性,愈老愈辛。 王者之兵,勢如破竹;七雄之國,地若瓜分。 苻堅望陣,疑草木皆是晉兵;索靖知亡,嘆銅駝會在荊棘。 王佑知子必貴,手執三槐;竇鈞五子齊榮,人稱五貴。 鉏麑觸槐,不忍賊民之主;越王嘗蓼,必欲復吳之仇。

【註釋】 (22)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古諺,謂桃李成熟,人不期而至,樹下自然踏成蹊徑。 (23)道旁苦李:晉代王戎七歲的時候,與夥伴們一起玩耍,看到路邊李樹上果實很多。小孩們搶著去摘,只有王戎不動,他說:“路旁結李子那麼多,必是苦李子。”大家摘來一嘗,果然是苦的。 (24)稊:楊柳生出的嫩芽。 (25)茹:植物的地下部分。 (26)蒲柳:水楊樹,不到秋天就枯了。 (27)薑桂:生薑和肉桂,兩種調味品,其味愈老愈辣。 (28)勢如破竹:形容作戰或工作極其順利。 (29)七雄:戰國七雄,秦、楚、燕、韓、趙、魏、齊。 (30)草木皆是晉兵:前秦苻堅率兵進攻東晉,結果大敗而逃,潰退中聽到“風聲鶴唳”,都以為追兵來了。後以“風聲鶴唳,草木皆兵”形容人在驚慌時疑神疑鬼。 (31)銅駝會在荊棘:西晉末年,索靖有先識的遠量,其知天下將要大亂,指著洛陽宮門前的銅駱駝嘆息說:“將會看到你淹沒在荊棘之中!”後以“銅駝荊棘”形容亡國後山河破碎的淒涼景象。 (32)王佑:宋代人,知道子孫一定會顯貴,就親手在院中種植了代表三公的三棵槐樹,後來他的兒子果然當了宰相。 (33)竇鈞:五代人,五個兒子都及第做官。 (34)鉏麑觸槐:《左傳》記載,晉靈公無道,派鉏麑去殺掉勸諫的趙宣子,鉏麑說:“殺了為民做主的人不忠,違背君王的命令不信,不如去死。”於是在槐樹上撞死了。 (35)蓼:多年生草本植物,葉味辛辣。

【譯文】 桃李雖然不會說話,人們喜愛它們的花與果實,來往不絕,樹下自然踩出小路;若是苦李,即使生在路旁,也會為人所摒棄。 年老的男人娶年輕的少婦叫枯楊生稊。國家進用賢才,多多益善,就像拔茅草連根帶起一樣。蒲柳的姿容,未到秋天便已枯槁;薑桂的性質是愈老味道愈辣。 行王道之師摧敵勢如破竹,戰國時期中原地區被七雄所瓜分。淝水之戰苻堅大敗,遠望風吹草動,都以為是晉兵。索靖預測晉朝將亡,指著洛陽宮殿前的銅駝,嘆息道,日後恐怕要在荊棘叢中見到了。 王佑知道子孫將來一定顯貴,預先在庭院中種下三棵槐樹;竇鈞有五個兒子皆顯貴,世人稱為五桂。鉏麑不忍心殺害忠臣,又不敢違抗命令,就自己頭撞槐樹而死;越王臥薪嘗苦蓼,必定要報吳國之仇。

【原文】 修母畫荻以教子,誰不稱賢;廉頗負荊以請罪,善能悔過。 彌子瑕常恃寵,將餘桃以啖君;秦商鞅欲行令,使徙木以立信。 王戎賣李鑽核,不勝鄙吝;成王剪桐封弟,因無戲言。 齊景公以二桃殺三士,楊再思謂蓮花似六郎。 倒啖蔗,漸入佳境;蒸哀梨,大失本真。 煮豆燃萁,比兄殘弟;砍竹遮筍,棄舊憐新。 元素致江陵之柑,吳剛伐月中之桂。

【註釋】 (36)畫荻以教子:宋代歐陽修的母親教兒子讀書,家貧無紙筆,就用蘆葦在地上寫字。荻,蘆葦。 (37)彌子瑕:衛靈公的寵臣,曾將自己吃過的甜桃給衛靈公吃,衛靈公說:“真是忠心啊,忘記了自己曾經吃過。”後失寵,衛靈公說:“曾經將吃剩的桃子給我吃,沒有比這更不敬的了。” (38)徙木以立信:戰國時,商鞅在秦國變法,在新法公佈以前,恐民不信,於是立三丈之木於國都市南門,規定能把它搬置到北門去者,賞予十金。大家都感到奇怪,誰也不上前去,商鞅又下令道:“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去照著做了,果然拿到五十金的賞金。商鞅在取信於民以後,才將新法公佈。 (39)王戎賣李:西晉司徒王戎家有好李子,出賣時唯恐別人將種子留著栽種,因此用鑽穿李核。 (40)剪桐封弟:周成王與弟叔虞一起玩,將桐樹葉削成玉璽的形狀,戲言說:“我封你為諸侯。”周公說:“君子無戲言。”於是周成王就封叔虞為唐侯。 (41)二桃殺三士:春秋時,公孫接、田 (42)開疆、古冶子三人以勇力侍奉齊景公,因恃寵而驕,宰相晏嬰建議景公除去三人,於是設宴請景公賜二桃於三人,論功食桃。公孫接和田開疆各自講述了自己的功勞,把桃子拿走。實際上古冶子的功勞更大,兩人終於自愧弗如,讓出桃子而自殺。古冶子認為自己獨活是不仁、不義、無勇,也自殺身死。 (43)蓮花似六郎:唐朝張宗昌小名六郎,很受武則天寵愛。楊再思擔任內史,極力巴結張宗昌,有人讚美張宗昌說:“六郎似蓮花。”楊說:“非也,是蓮花似六郎。” (44)蒸哀梨,大失本真:南京有哀姓人家的梨非常大,味道很美,入口即消,若蒸而食之,則失真味。 (45)江陵之柑:董元素,唐朝人,會法術。一日夜間,唐宣宗曾要他弄來江南的柑橘。董元素放了一個盒子在御榻前,一會兒,有微風吹入,董元素打開盒子,裡面裝滿了柑橘,皇帝嚐了,覺得味道不錯。

【譯文】 歐陽修的母親以荻杆當筆,教子讀書寫字,世人都稱讚她是個賢德的母親;廉頗揹負荊條向藺相如請罪,知錯並善於改正。 彌子瑕依仗衛靈公之寵愛,把咬過的桃子給衛靈公吃;秦國的商鞅為推行變法,讓人搬木頭而給賞金,以建立威信。 王戎賣李子之前,先在李核上鑽洞,防止他人得到種子,這種做法實在鄙吝。周成王剪桐葉分封弟弟叔虞,後來因為天子不可有戲言,叔虞就被封為唐侯。 齊景公藉助晏子的計謀用兩個桃子就使三位壯士自殺身亡;楊再思阿諛諂媚,吹捧張宗昌,說,不是六郎像蓮花,而是蓮花像六郎。倒吃甘蔗指漸入佳境;把哀梨拿來一蒸,便失去真味。 煮豆燃萁比喻骨肉自相殘殺;拋棄舊愛去結交新歡,就稱作“砍竹遮筍”。 董元素有仙術,能把江陵的柑橘搬至長安的宮殿中。吳剛被天帝懲罰,罰他砍伐月中的桂樹,卻怎麼砍也砍不倒。

【原文】 捐資濟貧,當效堯夫之助麥;以物申敬,聊效野人之獻芹。 冒雨剪韭,郭林宗款友情殷;踏雪尋梅,孟浩然自娛興雅。 商太戊能修德,詳桑自死;寇萊公有深仁,枯竹復生。 王母蟠桃,三千年開花,三千年結子,故人藉以祝壽誕;上古大椿,八千歲為春,八千歲為秋,故人託以比嚴君。 去稂莠正以植嘉禾,沃枝葉不如培根本。 世路之蓁蕪當剔,人心之茅塞須開。

【註釋】 (46)堯夫之助麥:宋范仲淹之子堯夫去東吳取租,路遇石曼卿三件喪事未辦,就把麥子給了石,回來後和范仲淹提起此事,與范仲淹不謀而合。 (47)野人之獻芹:相傳古代有個人自覺老水芹美味,便在鄉里的富豪面前稱道。富豪聽言嚐了以後,既覺難吃又腹疼不已。大家都譏笑這個人,他自己也感到很慚愧。 (48)冒雨剪韭:漢代郭林宗自己種菜,友人範達夜間來了,郭冒雨割韭菜做餅招待朋友。 (49)踏雪尋梅:唐孟浩然曾冒雪騎驢尋梅,說:“我的詩思正在風雪中的驢背上。” (50)祥桑自死:商朝第十代王太戊即位後,有祥桑樹生長,七天後就合抱不過來。傳說祥桑樹是對施政者的警告。太戊於是實行德政,三天後祥桑樹就死了。 (51)枯竹復生:宋寇準封萊國公,後被貶為雷州司戶參軍,逾年而卒。歸葬西京時,經過荊南公安,縣人設祭哭於路,折竹插地掛紙錢,枯竹竟生出筍來。 (52)嚴君:指父親。 (53)稂莠:都是害苗之草。 (54)蓁蕪:指荊棘。 (55)茅塞:像茅草一樣塞住了。

【譯文】 捐資財救濟貧困,應當學範堯夫把一船的麥子送給石曼卿;以物品饋贈他人,就自謙仿效山野之民獻芹菜以表敬意。 郭林宗殷切款待友人,親自冒雨去菜園剪韭菜;孟浩然詩懷曠達,踏雪尋梅自我娛樂雅興不凡。 商代太戊修行德政,作禍的祥桑便自己枯死。寇準仁德深厚,插下的枯竹又長出嫩芽。西王母的蟠桃,每三千年開一次花,三千年結一次果,故而人們借用桃子來祝壽;上古有大椿樹八千年才算一春,八千年才算一秋,所以人們借它來比喻自己的父親長壽。 稂莠是害草,去稂莠以使禾苗更茂盛;植物以根為本,與其使枝葉肥美,不如培育根本。社會上的惡人好比路上的雜草,應當剔除乾淨;世人愚昧無知,如同茅草塞住心靈,必須使它通暢才好。

幼學瓊林原文+註釋+譯文,易讀易憶,古代的百科全書(4)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