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600年古琴特展:从破琴到国宝,再次证实物以知为贵

为迎接故宫600年大寿,今年下半年开始故宫博物院陆续推出许多重头戏展览,

从历史遗存、书画器物、宫廷文化、文人雅士、节庆风俗、世界文明、考古发现等各个方面,展现600岁的紫禁城和95岁的故宫博物院所蕴蓄的深沉魅力。这一系列展览,将持续到2020年底。

故宫600年古琴特展:从破琴到国宝,再次证实物以知为贵

“大圣遗音——钟粹宫古琴艺术展”近日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展出,以馆藏唐、宋、元、明、清时代序列完整,五朝古琴佳器列陈,能够较为完整地展现古琴发展历史。重要展品包括著名的古琴“大圣遗音”、“九霄环佩”、“玲珑玉”等。展览将持续至2020年2月29日,可谓古琴领域顶级跨年大展

故宫600年古琴特展:从破琴到国宝,再次证实物以知为贵

大圣遗音——钟粹宫古琴艺术展

古琴的发轫,可以上溯至上古尧舜时期,而传世琴器中年代最久的便是唐琴。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大圣遗音”等唐琴,是古琴发展史上的至宝


故宫600年古琴特展:从破琴到国宝,再次证实物以知为贵

大圣遗音——钟粹宫古琴艺术展

资料显示:“唐代以前的古琴我们现在只能找到一些史实资料了,比如在一些墓葬的壁画和一些绘画上有一些影像资料存世,但是已经没有实物了

。”


从破琴到国宝,著名文物鉴赏家王世襄慧眼识珠

“大圣遗音”琴为清宫旧藏,它何时被送入深宫,是否为明宫旧物?均已无从查考。被藏于南库之中亦不知始于何时。

故宫600年古琴特展:从破琴到国宝,再次证实物以知为贵

大圣遗音(局部)

这张琴没有像其它琴那样被放置于宫中的古董房或其它处所,而庋藏于珍品库中,说明当年的皇帝确是把它看得很重的。然而它虽被重视于一时,却终未能避免意外厄运。

“大圣遗音”被发现时,竟然弦轸俱失,岳山崩缺,琴面灰白,被弃置于库角的墙隅,已经不知经历了多少寒暑。溥仪被逐出宫后,清室善后委员会入宫点查,见此琴之破败状况,详加深察,竟定为”破琴一张”,琴仍弃置于原地,继续沉沦了二十多年

故宫600年古琴特展:从破琴到国宝,再次证实物以知为贵

故宫博物院延禧宫

1947年,这张所谓的破琴终于被当时在故宫古物馆工作的著名文物鉴赏家王世襄先生所发现,知为中唐珍品,立即移藏于珍品库延禧宫,并为它配上青玉轸足

后征得故宫博物院院长马衡先生同意,于1949年请来著名古琴家管平湖先生为之修理,经历数日,竟将琴面上的一层泥污水锈磨退得干干净净,漆面和金徽依然丝毫无损,并按照原来规格重新装配上紫岳山,重现了这张唐肃宗李亨御制琴的庐山真面目。

从此这张唐代御制琴重新焕发出原木的神采,为世人所瞩目。


“大圣遗音”是何意?何以位列中国古琴第一至宝


故宫600年古琴特展:从破琴到国宝,再次证实物以知为贵

东汉名臣蔡邕

汉代蔡邕在《琴操》中曾说:“琴,兼三才而备九德,真大圣之遗音也。”意思是说古琴的三种基本音色“泛音”、“散音”、“按音”分别代表天籁、地籁、人籁,与“天、地、人”三才相应;一张理想古琴的声音应该具备“奇、古、透、静、润、圆、匀、清、芳”九种品德。

故宫600年古琴特展:从破琴到国宝,再次证实物以知为贵

汉代蔡邕《琴操》

这里的“大圣”又是指哪些人呢?宋代文坛领袖欧阳修曾经专门为自己的好友,“连中三元”杨寘(音至),写过一篇送别的赠序(《送杨寘序》)。文中说到自己曾患“幽忧之疾”(抑郁症),只好“退而闲居”,仍无好转。后来跟好朋友孙道滋学了几首宫调的琴曲,居然久而乐之,不知疾之在体也。杨寘此时虽有才学,但不得志,而且身体又不好。临别之时,细心的欧阳修将好友孙道滋叫来一起小酌,并买好了一张古琴送给他修身。

故宫600年古琴特展:从破琴到国宝,再次证实物以知为贵

一代文宗欧阳修(北宋)

文中他还详细分析了古琴为何能治愈“幽忧之疾”:“其忧思深远,则舜与文王、孔子之遗音也……而纯古淡泊,与夫尧舜三代之言语、孔子之文章、《易》之忧患、《诗》之怨刺无以异。”由此可以看出至少在北宋大儒的眼中,“大圣”指的应是尧、舜、文王与孔子等人了。

所以,“大圣遗音”的琴名所表达的意思至少有两层:一层是尧、舜、文王、孔子等圣人所传之琴曲,另一层是圣人运用琴器、琴曲所传之琴道,或者说是圣人之道


盛唐气象,同款同时同出“大圣遗音”拍出1.15亿天价


故宫600年古琴特展:从破琴到国宝,再次证实物以知为贵

“大圣遗音”神农氏琴,故宫博物院馆藏

“大圣遗音”神农氏琴诞生于公元756年,迄今有一千两百多年历史。时值安史之乱,唐玄宗入川,其子李亨即位,改元至德元年,是为唐肃宗。“大圣遗音”是李亨即位后所作第一批宫琴,制作者正是唐朝最负盛名的古琴制作家族雷氏

故宫600年古琴特展:从破琴到国宝,再次证实物以知为贵

唐朝最负盛名的古琴制作家族雷氏

除了这张故宫博物院所藏“大圣遗音”神农氏唐琴外,另有一张“大圣遗音”伏羲式古琴传世,不仅琴名“大圣遗音”与此琴完全相同,漆色、断纹、池沼、年款也绝为相同

故宫600年古琴特展:从破琴到国宝,再次证实物以知为贵

“大圣遗音”伏羲式古琴,著名文物鉴赏家王世襄旧藏

因而两琴应制于同时,出自同手

。由于“大圣遗音”琴的斫琴人是由盛唐开元、天宝时代过来的,故所作之琴依然保持了盛唐时期的风貌,具有秀美而浑厚的气度,其浑厚感来源于琴面的弧度,弧度大琴面肥厚,气度自然浑厚了。

2011年5月22日晚举行的中国嘉德2011春季拍卖宫廷御瓷珍玩专场中,唐代“大圣遗音”伏羲式琴以1.15亿元人民币成交

故宫600年古琴特展:从破琴到国宝,再次证实物以知为贵

“大圣遗音”伏羲式古琴(局部)

这张“大圣遗音”古琴为伏羲式, 桐木胎,鹿角沙漆灰,色紫如栗壳,金徽玉轸,圆形龙池,扁圆形凤沼。七徽以下弦露黑色,遍体蛇腹断纹,中间细断纹,额有冰纹断。圆池上刻草书“大圣遗音”四字,池内纳音左右上下四隅分刻隶书“至德丙申”四字年款,至德丙申为唐肃宗元年(公元756年)中唐之始,池两侧刻隶书“峄阳之桐,空桑之材,凤鸣秋月,鹤舞瑶台”十六字,池下有“困学”、“玉振”两方印,以上除年款外皆髹金。

1.15亿伏羲式琴出自王世襄,与两张“大圣遗音”奇遇极深

因为爱妻袁荃猷师从汪孟舒和管平湖先生学琴,且琴艺高超,王世襄便自称“琴奴”,并四方搜寻材料,为袁荃猷精心制作了一张黄花梨琴案。在为袁荃猷制成黄花梨琴案后,王世襄曾这样回忆这些琴家来俪松居弹琴的情景:

故宫600年古琴特展:从破琴到国宝,再次证实物以知为贵

王世襄先生

传世名琴曾陈案上者,仅唐斫即有汪孟舒先生之“春雷”、“枯木龙吟”,程子荣先生之“飞泉”,拙藏“大圣遗音”及历下詹式所藏等不下五六床,宋元名琴更多不胜数。案若有知,亦当有奇遇之感

故宫600年古琴特展:从破琴到国宝,再次证实物以知为贵

“大圣遗音”伏羲氏古琴,王世襄旧藏

1946年春,王世襄与汪孟舒一同来到锡宝臣孙子章泽川的住所“访琴”。

章泽川深知汪孟舒与祖父锡宝臣是多年琴友,于是同意将锡宝臣旧藏的两件古琴让予王世襄,一把是明代的“金声”蕉叶式琴,另一把便是“大圣遗音”

故宫600年古琴特展:从破琴到国宝,再次证实物以知为贵

王世襄先生一生博雅,对于文物艺术品收藏的意义,有着真挚清晰的认知

为了得到“大圣遗音”,还产生了王世襄的一段“鬻书典钗”的佳话

。当时(1948年)王世襄经济上并不宽裕,于是只好用袁荃猷的三件首饰和日本版《唐宋元明名画大观》换得黄金约五两,再加上三枚翡翠戒指,这才如愿以偿,其中一枚戒指还是他母亲的遗物,真可算是变卖了家产。


故宫600年古琴特展:从破琴到国宝,再次证实物以知为贵

“大圣遗音”伏羲式古琴(局部)

购得“大圣遗音”后,王世襄请青铜器修复专家高英先生为它制作了铜套,并仿旧染色,王世襄的好友、书法篆刻家金禹民先生便在铜套上镌刻道:“世襄荃猷,鬻书典钗,易此枯桐”。

此外,王世襄还请管平湖先生调漆灰,为琴安装了铜足套,使得整张琴焕然一新,而琴音丝毫未损。管平湖先生笑着说:“又至少可放心弹五百年了!”

故宫600年古琴特展:从破琴到国宝,再次证实物以知为贵

王世襄将六十载夫妇所藏文物悉数委托中国嘉德,成就了“俪松居长物”专场的传奇

从此之后,“大圣遗音”就一直留在俪松居。直到2003年,相伴一生的袁荃猷逝世,年届九旬的王世襄无限伤心慨叹,于是将六十载夫妇所藏文物悉数委托中国嘉德,先举办展览,之后又进行拍卖,这其中,自然包括“大圣遗音”

从千年前的唐朝皇宫走来,经由众多古琴名家的抚弹,2011年5月22日,这张“大圣遗音”再次走入拍场,成为亿元天价琴。


古话讲物以稀为贵,而今是物以知为贵

故宫600年古琴特展:从破琴到国宝,再次证实物以知为贵

著名收藏家马未都

苏富比拍卖了一件成化鸡缸杯,以两亿元成交,它曾经在1963年在东京国立博物馆做过展览。如果没有这次展览,知道这件文物人少之又少,也缺乏收藏展览的记录,那么这件文物顶多能在苏富比拍到1亿;如果不是知名的拍卖行最多拍到5000万;如果这在古董店里最多也就卖到2000万。

故宫600年古琴特展:从破琴到国宝,再次证实物以知为贵

2014年4月8日,明成化“斗彩鸡缸杯现身香港苏富比春拍时,由上海藏家刘益谦以2.8亿港元竞得

同一件东西有如此大的价格差异在现在的信息社会是很正常的。古话讲“物以稀为贵”,而今是“物以知为贵”,有更跟多的人知道这件东西,其价格就会飙升

——马未都

同理,“大圣遗音”若非著名文物鉴赏家王世襄慧眼识珠,可能仍被尘封在故宫南库的那个不起眼的墙角,我们今天也无缘走进钟粹宫古琴馆一览中国第一古琴的国宝风采


故宫600年古琴特展:从破琴到国宝,再次证实物以知为贵

部分资料及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