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就令人讚歎 經驗值得借鑑-今日頭條-手機光明網

成就令人讚歎 經驗值得借鑑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田 原

  近日,就中國“十三五”成就對區域和全球發展的意義等話題,亞洲開發銀行東亞局局長詹姆斯·林奇接受了經濟日報記者採訪。林奇認為,“十三五”期間中國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深化改革開放、推進可持續發展等方面均取得了令人讚歎的發展成就,對亞太地區的融合發展和全球經濟增長均具有重要意義。

  在談及過去5年中國在哪些方面取得的成就給他的印象最深時,林奇說,“十三五”規劃重點強調了生態建設,這方面的成效十分顯著。例如,北京及一些主要城市空氣質量顯著改善,給人印象深刻。這也是亞行在“十三五”期間在華積極參與的重大項目。以此為切入點,林奇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深化改革開放、推進可持續發展這三個角度,進一步闡述了他對過去5年中國發展成就及其世界意義的看法。

  首先,消除貧困成績令人讚歎。中國的目標是於2020年底消除極端貧困,目前已取得了值得稱讚的進步。一方面,得益於經濟快速增長和有效的扶貧政策,中國的極端貧困發生率從1978年之前的80%降至2019年不足1%,極端貧困人口大幅減少8.5億人,佔到同期全球減貧人數的70%。

  另一方面,中國政府提高了旨在促進包容性發展的社會服務支出。例如,教育支出和醫療支出分別從2000年佔GDP的1.8%和0.5%上升到2019年的3.5%和1.7%。通過減貧和增加社會服務支出,中國家庭在收入和獲得基本社會服務方面有了更好保障。這增強了消費者信心和支出,對地區發展和全球增長都是好兆頭。

  其次,對外開放取得重大進展。隨著自由貿易區擴大,跨境電子商務和貿易服務增加,“十三五”期間中國出口業務進一步增長,先進技術引進和高質量消費品進口亦有所增長,為金融、教育、醫療和物流等領域的外國企業創造了更多機會。此外,新外商投資法放寬了對外商投資的限制,外資准入負面清單也大幅減少。自2018年以來,外資銀行和保險公司來華設立了近100家機構。

  “中國的崛起有助於促進貿易和多邊合作制度化,進一步推動區域一體化。”林奇舉例說,2019年10月份,中國和東盟頒佈了《中國—東盟自貿區升級議定書》,降低了原產地規則、貨幣、服務、投資及其他領域的障礙。又如,中國積極參加亞行倡導的次區域合作計劃,包括中亞區域經濟合作計劃和大湄公河次區域經濟合作計劃,通過這些次區域計劃,中國同亞行其他成員深化合作,共同改善區域互聯互通和支持經濟走廊建設,攜手應對健康、衛生、安全等區域發展新挑戰。“毫無疑問,中國是促進區域合作與一體化的重要參與者。”

  再次,生態文明建設成效顯著。2018年中國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國家憲法,鼓勵優先採取綠色、開放、創新、協調和共享的發展模式。中國生態文明建設重新關注自然資源管理的重要性以及應對空氣、水、土壤和塑料汙染挑戰的需求。值得一提的是,中國將生態文明建設概念轉化為實踐的過程在農村地區成效顯著。在對自然資源更加可持續利用的同時,農村貧困和不平等現象有所減少,糧食安全水平有所提高。

  在分析“十三五”取得成功的關鍵因素時,林奇將之歸功於中國努力實現高質量發展的目標和決心。林奇認為,“十三五”規劃的實施過程和經驗值得“十四五”規劃借鑑。未來5年,中國仍然面臨著許多有待解決的發展挑戰,如加強創新驅動型發展、減少土地和土壤汙染、改善塑料廢物管理以及增強應對氣候變化對生態系統影響的能力等,均需要確保能夠繼續努力實現可持續發展。

  林奇還建議,“十四五”規劃應更加註重包容、公平和可參與。例如,為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並幫助弱勢群體,中國應採取新的減貧戰略,著手解決弱勢群體的需求和困難。在向低收入家庭特別是外來務工人員提供社會服務和社會保障方面,期待中國在新的規劃中採取重要措施,將財政支出從資本投資轉移到軟基礎設施——醫療和教育上,同時進一步擴大社會保障範圍。

  林奇表示,為支持中國“十三五”規劃的實施,亞行在過去5年內實現了從著重基礎設施建設投資向提高開發項目和規劃質量及可持續性的轉變,高度重視環境和社會效益。亞行與中國的合作伙伴還將進一步致力於創造與傳播有利於中國自身以及其他亞行發展中成員的知識。在“十四五”規劃實施過程中,亞行將繼續通過投資三大戰略重點以及制定針對這些戰略重點的知識解決方案,包括支持中國邁向高質量發展,支持中國適應氣候變化並緩解氣候變化影響戰略,支持中國應對人口老齡化和維護健康衛生。

  “展望‘十四五’,我們可喜地看到中國正致力於疫後綠色復甦,希望這種努力可以在今後5年裡積極帶動中國乃至整個亞太地區的經濟增長和發展。”林奇祝願道。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