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三國中呂蒙聽了孫權的把關羽放了,三國會怎麼樣?

ALU_U


如果關羽不死的話,蜀國和吳國只會滅亡的更快

我們先看下,關羽死之前三國是什麼狀態

從上面的兩圖我們也可以對比出來。從公元207年到223年,可以說是蜀國高速發展的時間段,而且取得益州之後勢頭正旺,一度迫使曹操放棄漢中。220年去世以後,曹丕迫使漢獻帝禪位,這也使得中原發生了一些政治上的動盪。諸葛亮也是抓住了這一有利的時機,迅速的出兵北上。關羽也迅速的跟隨動作,取得了襄陽。大家要知道襄陽的戰略位置,在《神鵰英雄傳》上面,郭靖就是死守襄陽,限制了蒙古大軍的南下。公元214年是蜀國的最鼎盛時期,當時根據行政劃分,天下共分為14個州,從南到北分別是交州、益州、荊州、揭州、徐州、豫州、司州、雍州、兗州、青州、冀州、幷州、涼州、幽州,曹魏政權是佔據的最多,整個北方除了幽州不聽招呼意外,徐州、豫州、司州、雍州、兗州、青州、冀州、幷州、涼州都是曹魏的勢力範圍,也就是說天下有14個州,9個是屬於曹魏的。蜀漢政權佔據了益州、荊州大部分地區,孫吳政權佔據了交州、揭州、荊州的長江渡口部分。蜀漢依靠蜀中天險據防,孫吳依靠長江天險據防,但是無論哪一方,依靠自身勢力是無妨完成對曹魏的防守的,畢竟天險只是一個措施,不是萬無一失。

如果關羽沒有死的話,大致可以分為兩種情形。

第一種情形,孫權不要荊州,關羽繼續揮兵北進。這種狀態應該是比較理想的一種狀態,當時由於中原政權交接的動盪,無疑是蜀漢擴充實力的最有利時機。如果再向北走,就到達了豫州的地域,豫州是曹操的一個家底,這個地方的守備實力是較強的,畢竟這裡要拱衛首都,關羽的進攻勢頭到這裡也將會戛然而止。畢竟曹魏的最大一個老狐狸司馬懿還在,他不會坐看蜀漢做大的。而關羽的後勤供給,也就只能供應到這裡,再往前供應,成本就會翻倍,因為要跨過漢水。而且最大的一個危險就是,他的前進兵鋒將於劉備失去呼應,嘉陵江將會是他們兩路人馬的隔絕之地。而且一旦取得了漢水的控制權,長江在荊州地域的控制權將會完全在蜀漢的掌控範圍之內,這將使得蜀漢取得對孫吳作戰的主動權。這是孫吳所不能容忍的,很有可能造成曹魏與孫吳的聯合,導致蜀漢的加速滅亡。

第二種情形,孫權強要荊州,關羽與之在長江決戰。這種狀態是曹魏最願意看到的狀態,諸葛亮的聯吳政策至少在關羽這裡是行不通了。關羽憑藉關隘與之對決,以孫權的性格必然會傾兵西下,全力攻擊關羽。劉備必定會增援關羽,那時他們三兄弟肯定又是一場大敗孫吳政權的好戲。孫吳失敗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相對應的是曹魏政權肯定不會座山觀虎鬥,將會迅速組織兵力南下,最不濟,重新奪取漢中是不成問題,失去漢中,蜀漢將會失去一個戰略緩衝要地,直接將領域暴露在敵方的攻擊之下。到那時,以曹魏的戰略,肯定要拉攏孫吳,以孫權的小聰明,肯定會上當,至少會攻擊蜀漢的後方。到那時,任憑諸葛亮有天大的本事,也是承擔不了兩頭的攻擊。要知道蜀漢還有一個不安定的後方:孟獲,這哥們可是一個不定時炸彈,隨時可能會給蜀漢致命的一擊。

關羽之死,對蜀漢有什麼好處

關羽的死亡,直接導致了劉備、張飛的死亡,諸葛亮成了蜀漢的掌權人,文臣武將大多都支持諸葛亮,這將使得諸葛亮的政策能夠在蜀漢得到徹底的貫徹和執行。並且關羽的死暴露出了蜀漢的政治危機,比如孟達的叛變,劉封的野心,這都使得諸葛亮迅速穩定政權,制定措施提供了很好的借鑑。諸葛亮在劉備去世之後,迅速與孫吳修訂聯盟條約,穩固了蜀漢政權的順利交接,沒有出現任何紕漏,也為諸葛亮以後六出漢水打下了政治基礎。

當然,諸葛亮沒有完成北伐,並不是諸葛亮的能力不行,而是中原的雄厚物質基礎決定的,隨著時間的推移,儘管中原政權出現過好幾次的混亂,但是憑藉強大的經濟實力,還是力壓蜀漢和孫吳,沒有讓兩家佔到任何的便宜。

所以說,在三國演義中,關羽的死亡是最好的結局。


傲虎樓主


實際上關羽並不是呂蒙殺的,是潘璋部將馬忠所殺。題主說的孫權讓呂蒙把關羽放了這事,是《三國演義》裡的橋段。



孫權讓呂蒙偷襲荊州,並再三囑咐不能傷害關羽的性命,但呂蒙因為好大喜功,並且前期就對關羽恨之入骨,因此奪取荊州後乘勝追擊關羽。孫權害怕有失,又單獨遣陸遜親自責令呂蒙勿殺關羽,只可惜遲了一步,呂蒙還是殺了關羽。





雖然這不是正史,但是不妨以此為假設,分析一下三國的情況:

情況1:關羽不死,但是東吳得荊州。

以關羽的性情,荊州對蜀漢的重要性。勢必傾盡全力奪取荊州,夷陵之戰提前爆發,勝負未可知,但是必定是兩敗俱傷。



情況2:關羽不死,順勢奪回荊州。

此種情況則不是關羽威震華夏了,是要蜀漢威震華夏了,北伐中原要提前了。關羽出荊襄,兵鋒直指許都。諸葛亮馬超出漢中,威脅關中。那曹魏和孫吳勢必聯手。



不論以上那種情況,至少是保全了劉關張三人的性命,人在,則可威震曹魏和東吳,蜀漢的實力得以保全。後期圖謀北伐統一天下則勝算更大。


幽靈vs浪子


如果呂蒙聽了孫權的話,把關羽放了,就相當於放虎歸山了。這對蜀國影響很大,還會影響到三國的走勢。

首先,放了關羽不等於歸還荊州。因為劉備和孫權合作,以東吳為主打了赤壁之戰,把曹操趕回了北方。結果劉備襲了荊州,搶佔了勝利果實,孫權對此一直耿耿於懷,數次向劉備討要荊州。劉備推說拿下了益州後,再歸還荊州給孫權。實際劉備並沒有踐諾,後來孫權也是靠偷襲取得荊州,吞到嘴裡是絕不會吐出來的。所以,劉備只能在四川發展了。但不要緊,關羽如果還在,有人就有希望。

其次,更重要的是關羽的存在對劉備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大家都知道劉備有五虎上將:關羽、張飛、趙雲、馬超、黃忠,這是劉備打天下的武將班底。因為關羽被害,張飛接著遇難,五虎上將折損其二。史載黃忠是在劉備討伐東吳前去世的,然後沒的是馬超,僅存的是趙雲,隨同諸葛亮首次北伐。而劉備敗於夷陵之戰,駕崩在白帝城。試想,如果關羽沒死,五虎上將俱在,能征慣戰的部隊基本都在,劉備不會衝動地去打東吳。那麼,劉備絕對有繼續擴張的本錢,會繼續實施諸葛亮的戰略。

再者,從三國的角度看,劉備還是能先嚥下失荊州這口氣,繼續和孫權聯盟,至少不會腹背受敵。然後,他可以先去打曹操。以劉備的實力,打持久戰是打不過曹操的。但劉備有打大戰役的本錢,也可能畢其功於一役。然後,劉備再回過頭來對付孫權。當年,漢高祖就是出川后打下天下的。

由此看來,關羽絕對是牽一髮動全身的人物。如果他有戰略眼光,不大意失荊州的話,三國的歷史也許要改寫了。


瀾石記


如果三國中呂蒙按照孫權的意思放了關羽,即和平解決荊州問題,那就意味著“孫劉”達成了新的協議,重新結成戰略盟友關係。

作為失敗方的劉備集團,可能是完全放棄荊州集團,與孫權結盟;作為勝利方的孫權,既可以拿到整個荊州地區,通過結盟還可以緩解或消除西部的戰略壓力,就可以集中大部分力量全力進攻合肥地區;假想結盟的約定是這樣的:

1、劉備承認孫權對荊州的佔有權,並退出整個荊州地區;

2、孫權釋放以關羽為首的荊州集團官吏;

3、雙方簽訂互不侵犯條約,以原荊州、益州的州界線作為政權分界線;

4、共同北伐曹操集團,並約定平分領土,豫州,青州,徐州,幽州歸屬孫權集團,兗州,冀州,幷州,涼州歸屬劉備集團,司州以函谷關為界,東屬孫權,西屬劉備。

就意味著三國時代的蜀漢-東吳聯盟戰略提前實現。

假定上述聯盟成立;孫權集團可集中呂蒙、甘寧、丁奉等優秀將領集團,全力進攻曹操的合肥集團;而劉備可以集中關羽、張飛、馬超等優秀將領集團全力進攻曹魏的雍州和涼州地區;而陸遜可以守備荊州地區,劉備集團的孟達、劉封佔據上庸配合陸遜部隊;那麼戰略部署可以為:

1、合肥方向,統帥:孫權,部將:呂蒙,甘寧,丁奉等,部隊可組織10萬人;

2、長安方向:統帥:劉備(諸葛亮坐鎮成都,足兵足餉),部將:關羽、張飛、馬超、魏延等,部隊可組織8萬人;

3、荊州方向:統帥:陸遜,部將:孟達、劉封等,其中陸遜兵力2-3萬,孟達劉封兵力1萬左右。

通過三路大軍,劉備集團中馬超部在雍州涼州人氣高漲,關羽、張飛、魏延皆獨當一面的大將,攻下長安,拒潼關以守;

孫權集團拿下合肥,佔據整個淮南地區;陸遜集團拿下襄陽宛城,佯攻洛陽,作為配合部隊,配合東西兩路主力作戰。

通過上述作戰方針,可以實現聯盟的初步勝利。

然而上述作戰取決於孫劉雙方能否一致執行約定(比如孫權偷襲關羽荊州,就破壞了兩者聯盟),三國作為三方實力的平衡,曹操集團能否瓦解聯盟,都是影響局勢的重要因素。

另外,曹操集團佔領區人口、糧食都遠勝於孫劉集團,戰爭還取決於糧草補給、統帥或主要將領的指揮等等,不過前期戰役勝利後,孫劉集團可以通過掠奪、騷擾等手段,進行戰略持續和補給。





且行且聽風


孫權要求釋放呂蒙是三國演義中的片段,但是在歷史上孫權並沒有釋放關羽的想法,反而下令誅殺關羽的。三國演義雖然說是七分真三分虛,但是小編認為夷陵之戰中三國演義明顯是假的多,真的少的。羅貫中是明顯誇大蜀國實力,而大貶江東集團實力的。

下面小編就來給大家介紹一下孫權為什麼一定要殺關羽呢?

江東集團實力大於蜀國

三國演義中蜀國七十三萬大軍功吳,但是歷史上蜀國攻打吳國的軍隊頂多也就是6萬到10萬的,所以說蜀國的實力明顯還是不如江東集團的,而且吳國為漁米之鄉,而且百姓眾多,經濟實力也是遠勝蜀國,孫權根本不會懼怕關羽後面的劉備集團。

一個強大的集團怎麼會害怕一個比自己弱小的集團呢?江東集團連劉備都不怕,又怎麼會害怕殺害關羽而得罪劉備呢?所以說孫權根本就不害怕劉備集團,所以說孫權不敢殺關羽只是三國演義虛構的。

關羽侮辱孫權,孫權懷恨在心

孫權曾經想和關羽和親,想讓自己的兒子娶了關羽的女兒,但是關羽卻是看不起孫權,不但不同意,反而當著使者的面侮辱孫權,孫權知道後大怒,恨不得立刻殺死關羽。

所以說關羽大敗,孫權必定下令殺死關羽以雪前恥。

關羽是劉備集團虎將,一直阻撓孫權奪回荊州

孫權做夢都想取回荊州的,但是關羽一直態度強硬,沒有一點要給孫權荊州的意思,而且關羽一直鎮守荊州,所以孫權對關羽一直是恨之入骨的;

同時關羽還很有才能,江東集團水軍非常厲害,而劉備集團關羽是唯一一個可以訓練水軍而且可以帶領水軍打仗的,所以孫權必定要除掉關羽,以絕後患。

所以說孫權在歷史上是下令要斬殺關羽的,因為孫權集團實力比劉備集團強,關羽一直是孫權奪取荊州的絆腳石,同時關羽很有才能,對江東集團是個威脅,所以在孫權眼中關羽必死!


唐朝的長老


這個問題先聲明,只有在《三國演義》中才有孫權勸呂蒙放了關羽,在真正的歷史上雖然孫權知道自己與關羽之間關係並不好,而且有很多被關羽看不起的事,但是孫權自己確實想放了關羽,但是在謀士的勸諫下防止“放虎歸山”,才最終殺了關羽。那麼在看如果真的放了關羽那會怎麼樣呢?

讓我們來假想一下。

一、蜀國,為報一箭之仇對吳國用兵。

因為畢竟蜀國丟了荊州,還丟了已經佔領的魏國大片領土,放回關羽,依照關羽的性格,關羽肯定不會善罷甘休,極力勸諫大哥領兵伐吳,因為當時的蜀國已經拿下漢中,有足夠的精力去直接對付吳國。

這種大概是很多人最認為的可能性啊!因為畢竟捱了打不還手說不過去,不但要拿回荊州很有可能與吳國展開大戰。

二、蜀國和吳國達成一定的協議,繼續聯盟對抗曹魏。

這種可能是因為當時的曹魏實力強大,不是蜀國或者吳國單兵能夠戰勝的,唯有聯盟才能戰勝,所以兩家聯盟仍是兩家的選擇,這也是孫權考慮放關羽的理由。

如果要是放掉關羽兩家重新修好關係,達成一定的協議,這樣對於曹魏無疑是極大的壓力啊!因為當時的蜀國已經佔領漢中,無論是出兵涼州或者直接進攻出兵潼關地區,對於魏國來說也是壓力啊,當時的蜀國正處於上升期階段,趁機進攻的概率很大。

因為畢竟荊州是借的,與吳國的修好利益大於與吳國開戰,如果兩家修好,也同時出兵,那曹操一定會頭大的。

以上僅僅是猜測,因為三分天下是對三家來說最好的選擇,相互牽制制約,這也是吳國進攻荊州的原因,因為當時的蜀國已經強大到吳國害怕,所以才會聯合曹魏進攻荊州的。

所以我認為第一種假想是不明智的,但是得到的支持會多;而第二種假想才是當時的蜀國真正要做的,因為長遠的利益大於暫時的利益。

不過,關羽的死,對於蜀漢來說是毀滅性的。

因為他的死導致了吳蜀展開了戰爭,也應證了第一種假想,而大家都知道吳蜀的夷陵之戰,在夷陵之戰中的損失不止是士兵的傷亡,更大的損失的蜀國的人才流失和實力強勁發展的勢頭,大大打擊了當時剛剛成立的蜀國,也從而讓蜀國開始緩緩的走著下坡路,被魏國和吳國遠遠地甩下,從而迫使諸葛亮連續北伐。


中華文武君


如果呂蒙聽了孫權的話不殺關羽,歷史便會有可能發生這樣的變化,關羽不死的話,劉備便不會因為這件事情跟東吳死磕,張飛也就不可能那麼早死,劉備也應該不會病死白帝城,按照當時的天下大勢,三分天下之後很有可能會經歷一個平穩的發展期,諸葛亮的政治才能得到完全的發揮,又有佔有蜀地的地理優勢,發展迅速。當然,這些都是基於有可能的情況,在當時,三個諸侯國的君主,除了孫權,其餘兩個都是六十多的老人了,關羽死後,魏國做了一會漁翁之外,沒有特別大的變化,除了他們的政治理念,諸葛亮因為劉備死了之後,立志匡扶漢室,收復中原。沒有時間發展內政,而且,有些事情,劉備可以做,但諸葛亮不能做,但劉禪不會做的,大大限制了諸葛亮的c才能。


張小簡


荊州之爭,錯在蜀方。借而不還,失信。無賴之舉。也導致蜀,吳失和。不殺關羽,蜀,吳尚有溝和的機會。殺關羽使劉備急於復仇而中計大敗。國力大損,可以用一蹶不振來形容。而東吳也因與蜀失和而少了一個抗魏的幫手。因此間接助魏能早日吞併蜀,吳,統一天下。


用戶7338289113037


放了關羽不等於歸還荊州。關羽此時只剩下父子二人,大軍折盡,回到成都也不過只是一將而已,對於後面三國的大形勢不會有較大的影響。而且此時劉關張這第一代人已經開始凋零了。


浩浩和湯湯


如果呂蒙聽孫權的話把關羽釋放,孫劉聯盟就不可能破裂,吳蜀兩國軍事實力就不會削弱,三足鼎立局面就可能持續更長時間。

關羽被釋放,回去之後會深刻反思,改掉恃才自傲的壞習慣,臥薪嚐膽,再立新功,那麼三國曆史有可能被重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