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藩之亂對惠州的破壞

康熙十二年(1673年),撤藩引起三藩兵叛,十一月,吳三桂起兵反清,消息於十三年春傳到惠州。三月,耿精忠叛清於福建,潮州總兵劉進忠依附耿精忠叛清,潮州恢復明制,並引臺灣鄭經渡海進兵福建漳州、泉州和廣東潮州。惠州府的海豐縣也情勢急變,惠州府縣兩城官府加緊修城、儲糧、練鄉勇;城中設置炮臺以應事變。五月,出兵徵潮州,尚之信奉尚可喜之命派兵出征,駐守惠州的大兵受命參與徵漳、潮,而屢戰屢敗。

三藩之亂對惠州的破壞

三藩兵叛

康熙十五年正月,駐普寧的清兵尚之孝部,在劉進忠的強攻下感到力量懸殊而無法抵抗,故自焚縣城和糧食等物資,然後連夜撤走。尚之孝、固山、王國棟、嚴自明被迫領兵退至惠州,四周百姓驚慌奔入城中。大兵於府縣兩城募民夫挖濠築墩、建築工事,民力已竭。二月,劉進忠領劉國軒、何佑等二十多鎮標官兵追至惠州,圍府縣兩城。布兵將自北網嶺至百田,連延四五十里地方,日夜炮攻,喊聲震天。尚之孝、王國棟、嚴自明固守府城;總兵施風、班際盛等守縣城;由水師張國勳應援府縣二城。而二城電兵近十萬,城被圍後糧草不能支持一月。三月,尚之信於廣州叛清,接受吳三桂“招討大將軍”、“輔德公”等封號。兩廣總督金光祖、廣東巡撫佟養鉅、廣西巡撫陳洪明、總兵孫楷宗等俱叛降而附之。接到文告後,惠州城中藩屬官兵全體叛清,但不願降劉進忠而向吳三桂乞降,吳三桂命撤師回廣州,讓出惠州府城、歸善、博羅給劉進忠,並遣使通好。劉進忠遣羅緯人城安民,固山提督師回廣州。至此,惠州恢復明制,下令束髮。五月,鄭經任劉國軒鎮守惠州,劉進忠等則回師潮州。

三藩之亂對惠州的破壞

清朝廣東形勢圖

劉國軒守惠軍紀嚴明,不準兵士擾民,每日只許一營的兵士入城住原來經抽檢的民居。百姓都不知道駐惠總共有多少兵。鄭經也先後短期委任了惠州幾任地方官,多不足二月,時局變化無常,連鄭經自身都難保。清軍加強了攻勢,又收復了福建漳、泉等地,鄭氏大勢已去

康熙十六年六月,清福建布政使司姚啟聖到潮州勸降劉進忠。因康親王大兵收興化、取泉州,鄭經退踞廈門。劉進忠孤守潮州,感到走投無路,遂令士庶剃髮,以潮州降清。駐惠州的劉國軒原與劉進忠共約守禦惠、潮,得知劉進忠降清,知惠州難保,即率親信眾人棄惠州回廈門。六月十日,清朝廷派遣官員陳璉、曹應鵠到惠州接管,十二日,出示剃頭令,惠州復歸清朝。至此,為害惠州三十餘年的兵燹之災才宣告結束。

三藩之亂對惠州的破壞

惠州古城牆

“三藩之亂”導致惠州人民大量死亡,家園被毀。倖存者的傷痛和恐懼難以平復。當時歸善秀オ李天瑞在亂後寫下一首題為《宿避世樓寄友人》詩,末四句雲:“亂後怕聽鄰犬吠,夢餘不見曉雞鳴。昇平屈指知何日,徒向長天憶馬卿。”寫出了惠州人在長期戰亂的禍害之後心有餘悸,徬徨無計的心情。

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王煐以天子近臣尚書郎出守惠州,他在一首《至日書懷》詩中詳細描述了惠州兵災後的狀況:“此邦兵燹後,間閻苦殘暴。江海潛鯨鱷,林莽聚虎豹。橫徵田疇棄,安望五月糶。十室九磬懸,飢寒迫為盜。譬彼流離子,半生失怙冒。病而入膏肓,非止潰小皰。”在王煐的眼裡,惠州的災情相當嚴重,已是“病而人膏肓,非止潰小皰”,沒有長時期的休養生息和妥善的政策幫扶,很難恢復過來。事實也的確如此,直至雍正年間,惠州農業生產仍未能恢復元氣,“出產之米,不足供民間食用”。以至於當時的廣東巡撫楊文乾上奏朝廷:“唯惠、潮、瓊三府僻處海隅,產米甚少,請酌增谷石分貯各屬縣”,以應不敷之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