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康熙王朝>後感

觀 <div class=
<康熙王朝>後感" class="syl-page-img">

終於把《康熙王朝》給看完了。其實很早以前就看過這部戲,但卻沒有捨得花時間去品嚐這部著名的歷史大戲。早在這部戲出來不久,就紅遍大江南北,那時雖小,卻也常常聽人提及這部戲。不過那時尚處在人生最低谷時代,也沒時間和機會去領略此美景。之前也看過一些此戲的片斷,但總是沒有從頭致尾的欣賞一番。戲雖看完,但戲的精髓卻沒有隨著康熙的駕崩而消失,而是存入到我的靈魂深處了。

一部好的影視作品並不只是表現在劇情的精彩和演員的演技及視覺的效果上,而更多的體現在作品背後所帶給人視野的開闊,心靈的震撼,精神的衝擊,及至對生命和人生的思考。這便是一部影視作品,乃至人類的智慧所創造出來一切的精神作品所要達到的最終目的,也是一切偉大作品之所以偉大和深久不衰的原因所在。

《康熙王朝》談不上多麼的偉大,至少不敢和人類歷史上那些經久不衰,發人深醒的偉大作品相比並論。《論語》、《道德經》、《史記》、唐詩宋詞,等,這些名稱才是偉大的代名詞。雖然《康熙王朝》並不偉大,但它卻也能帶給我們樂趣,帶給我們思考,帶給我們智慧,帶給我們許多深刻的認識。

此劇圍繞著康熙一生的功績展開,從順治的退位開始講起,直講到康熙的駕崩為止。劇情主要是由四個大的畫面組成,依次為:除鰲拜,平三藩,收復臺灣,剿滅葛爾丹。每一個畫面中都有許許多多的人物登場,也有許許多多的人物謝幕。

首先是順治的退位。此劇的開頭和結尾的對比,是對權力這個名詞以極大的諷刺。順治對皇位的厭煩,到最後看破紅塵,出家為僧,對比行將結束的劇性中太子和大阿哥為了爭奪皇位而雙雙被康熙所棄,帶給觀眾強大的震撼。順治的退位也引起人們關於權力,地位,乃至人生的思考。皇權向來是歷代人們所追逐的最高的目標,多少人為此灑熱血,捨生命,但順治卻視帝位如虎豹豺狼,竟想避而遠之。

緊接著便是少年康熙除鰲拜的精彩劇情。在此幕中,康熙的睿智,孝莊的老辣,鰲拜的驕橫,索尼的明哲保身,以及班布爾善的陰險狡猾,構成了一幕精彩的大戲。印象很深的是鰲拜帶給觀眾的其實是一種無奈和悲情,他其實並不想造反的,從他手心裡的“隱”字我們便可以得知。但是處在權力的漩渦之中,卻有時常常是身不由己。遙望歷史的長河,再觀看現實中的世界,人在權力中就是這樣迷失了自己。想要不被權力的激流沖走,惟有早早退到岸邊,或者在自己的心中加固道德的堤岸。而最後的結局也直接明瞭的讓我們看到,心懷叵測的人是沒有好結果的。

除掉鰲拜後,小康熙終於順利的新政,可以品嚐真正的權力的滋味了。而觀眾望眼欲穿的陳道明總算是順利登場了。有句話叫作絕對的權力使人絕對的腐敗,而現在康熙所要面對的可以叫作,絕對的權力帶來絕大的壓力。他現在所要面對的,就是強大的三藩問題。康熙年少輕狂,自以為登上帝位後便可以縱橫捭闔,所向披靡。於是不顧孝莊的反對,執意要撤掉三藩。過份的自信有時不是好事,三藩的造反使康熙不知所措,甚至想要遷都盛京以自保。雖然最後戰勝了吳三桂,但可以看出康熙削藩的政策實質上上失敗的。這幕戲也讓我們知道,在面對困難時一定要理清頭緒,知己知彼,不要過分的盲目的自信,而要保持清醒的頭腦,有時更是要懂得忍耐,忍讓,謙卑自我。

平定三藩之後,馬上面臨的就是收復臺灣和剿滅葛爾丹。基於一個拳頭打敵人的理論,康熙不得己只好定下先收復臺灣再剿滅葛爾丹的戰略。想要實施這個戰略,只好犧牲美麗的藍齊兒公主的愛情,讓她遠嫁葛爾丹以換取短期的和平。這讓我們看到皇帝也不是萬能的,有時連自己所愛的女兒也要犧牲。劇中經典的一句臺詞令我印象深刻:朕不僅是藍齊兒的父親,更是大清的皇帝。康熙是偉大的,但這個時刻,藍齊兒卻更加的偉大。收復臺灣遠沒有想象中的那麼順利,但最後還是順利的完成了。

最後便是剿滅葛爾丹。此時牽動觀眾的心的人還是藍齊兒,她可以說是這部戲中最悲情的人物了。她先是捨棄了和李光地的愛情,順從了康熙的安排,遠嫁到遠離京城的茫茫草原中。父親的仇人成為了自己的丈夫,她順從了命運了安排,為丈夫生了兒子,建立起了新的家庭。但最後父親和丈夫卻再一次站到了戰場的兩邊,就算他和母親倒在戰場的中間哭泣也不能攔阻雙方的戰爭。有時我在想,如果葛爾丹安分守己一點臣服大清的話,或許能夠阻止這場悲劇的發生。但是我明白這只是天真的想法,權力就是這樣使人著迷,才使歷史如此的悲壯。

帶著最後的勝利班師回京,卻發現他所倚重的大臣和太子想要謀反篡位,這傷透了康熙的心。不得己,也只能壯士斷腕,廢掉太子,查處大臣。看到這裡,忍不住想太子再耐心等待,皇位早晚不是他的嗎?不過又細想,等了那麼多年,蛋糕就在眼前卻遲遲不能入口,換了誰也會急的。林彪就是等不及才最後得到墜機蒙古的悲劇啊。

最後幾集中,容妃接著她的女兒藍齊兒,也成為了劇中令人傷痛的悲情人物。她其實沒有錯,錯的是封建的皇權制度,為了維護皇權的權威,不得己只好犧牲她了。只可惜康熙到最後也沒有將容妃召回,死後的封賞又有什麼意義呢?

透過這部歷史大戲,從康熙的豐功偉績中,我們飽享視覺的盛宴。看過之後,感觸頗多,而最深的感想就是,人生真是虛空,縱使成就千秋偉業,成為千古一帝,那又如何?康熙最後還是向上蒼祈禱,想要再得二十年的壽數。這真是一種無奈,再偉大的人也不能逃脫命運的最終歸宿,也要面對死亡,面對不可知的未來。而之前的種種追求,為權利,為名利,到最後還不是化為一縷清風,而無所得。因此更應該遠離一切虛無的,世俗的,物質的東西,把握生命真正的意義,珍惜在世的光陰,尋求生命中真正的美好。
看完整部戲,歸結為以下三點: 帝王之術。做皇帝很辛苦,康熙小時候讀書,4點起床,博覽群書,從小便有修身,齊家,平國,治天下的宏偉之志,在自己力量薄弱時,懂得隱忍,懂得韜光養晦,在時機成熟時,又有雷霆萬鈞之氣時。對臣子們恩威並用,對局勢的判斷洞若觀火,對時機的把握恰到好處,對阻擾自己的人冷酷無情,對皇子們的爭鬥痛心疾首,他是一個偉大的皇帝,一個有著很多傷痛的父親。。。 臣子之道。康熙王朝中有許多傑出的人才,康熙的老師伍次友,胸懷天下,指點康熙清朝的三大隱患:內為鏊拜,外為三番和漕運,不願為官,飄然離去,何等灑脫,其弟子李光地飽受權臣索額圖和明珠之苦,加在中間左右為難,後豁然醒悟,習權謀之術,終因太過狠毒遭康熙棄用。索額圖和明珠為輔政宰相,各有謀略,相互權黨之爭,康熙既利用他們,終又除掉了他們,周培公有經天緯地之才,助康熙平定吳三桂,功高蓋主,被放放逐盛京,鬱鬱寡歡,臨終之時,又為康熙繪製大清地圖,推薦姚啟勝收復臺灣,而姚啟勝於官場之道熟諳於胸,進退皆自如,懂得功成,名遂,身退的老莊之道,得以頤養天年。。。總之,臣子之道,要懂謀略,知進退,會隱忍,諳養晦,低調做人。 永恆愛情。康熙王朝中有幾段愛情讓人扼腕嘆息,一是伍次友和蘇嘛拉姑的愛情,康熙對伍次友說:你無論給朕要什麼,朕都答應你,當伍次友看到蘇嘛拉姑幽怨的眼神時,卻沒有向康熙張口,他知道,只有這樣,才能保全,康熙不會讓他們在一起幸福的,蘇嘛拉姑寧願遁入空門,也不做康熙的皇妃,讓人扼腕嘆息,真是侯門深似海,伍朗是路人;二是藍齊兒不幸的愛情,情竇初開的她喜歡李光地,終因葛爾丹而飲恨漠北,後對葛爾丹忠貞不移,卻落得家破國亡,皇宮,是最沒有自由的地方,最喜歡容妃,對康熙皇帝的深愛,那幽怨的眼神,無怨無悔的期待,讓人淚下。。。



最後三碗酒,蕩氣迴腸!最後一碗酒,氣吞山河、、、、、、、、、、、、、、、

觀 <div class=
<康熙王朝>後感" class="syl-page-img">


歷史不可複製,卻能感悟人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