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康熙王朝>后感

观 <div class=
<康熙王朝>后感" class="syl-page-img">

终于把《康熙王朝》给看完了。其实很早以前就看过这部戏,但却没有舍得花时间去品尝这部著名的历史大戏。早在这部戏出来不久,就红遍大江南北,那时虽小,却也常常听人提及这部戏。不过那时尚处在人生最低谷时代,也没时间和机会去领略此美景。之前也看过一些此戏的片断,但总是没有从头致尾的欣赏一番。戏虽看完,但戏的精髓却没有随着康熙的驾崩而消失,而是存入到我的灵魂深处了。

一部好的影视作品并不只是表现在剧情的精彩和演员的演技及视觉的效果上,而更多的体现在作品背后所带给人视野的开阔,心灵的震撼,精神的冲击,及至对生命和人生的思考。这便是一部影视作品,乃至人类的智慧所创造出来一切的精神作品所要达到的最终目的,也是一切伟大作品之所以伟大和深久不衰的原因所在。

《康熙王朝》谈不上多么的伟大,至少不敢和人类历史上那些经久不衰,发人深醒的伟大作品相比并论。《论语》、《道德经》、《史记》、唐诗宋词,等,这些名称才是伟大的代名词。虽然《康熙王朝》并不伟大,但它却也能带给我们乐趣,带给我们思考,带给我们智慧,带给我们许多深刻的认识。

此剧围绕着康熙一生的功绩展开,从顺治的退位开始讲起,直讲到康熙的驾崩为止。剧情主要是由四个大的画面组成,依次为:除鳌拜,平三藩,收复台湾,剿灭葛尔丹。每一个画面中都有许许多多的人物登场,也有许许多多的人物谢幕。

首先是顺治的退位。此剧的开头和结尾的对比,是对权力这个名词以极大的讽刺。顺治对皇位的厌烦,到最后看破红尘,出家为僧,对比行将结束的剧性中太子和大阿哥为了争夺皇位而双双被康熙所弃,带给观众强大的震撼。顺治的退位也引起人们关于权力,地位,乃至人生的思考。皇权向来是历代人们所追逐的最高的目标,多少人为此洒热血,舍生命,但顺治却视帝位如虎豹豺狼,竟想避而远之。

紧接着便是少年康熙除鳌拜的精彩剧情。在此幕中,康熙的睿智,孝庄的老辣,鳌拜的骄横,索尼的明哲保身,以及班布尔善的阴险狡猾,构成了一幕精彩的大戏。印象很深的是鳌拜带给观众的其实是一种无奈和悲情,他其实并不想造反的,从他手心里的“隐”字我们便可以得知。但是处在权力的漩涡之中,却有时常常是身不由己。遥望历史的长河,再观看现实中的世界,人在权力中就是这样迷失了自己。想要不被权力的激流冲走,惟有早早退到岸边,或者在自己的心中加固道德的堤岸。而最后的结局也直接明了的让我们看到,心怀叵测的人是没有好结果的。

除掉鳌拜后,小康熙终于顺利的新政,可以品尝真正的权力的滋味了。而观众望眼欲穿的陈道明总算是顺利登场了。有句话叫作绝对的权力使人绝对的腐败,而现在康熙所要面对的可以叫作,绝对的权力带来绝大的压力。他现在所要面对的,就是强大的三藩问题。康熙年少轻狂,自以为登上帝位后便可以纵横捭阖,所向披靡。于是不顾孝庄的反对,执意要撤掉三藩。过份的自信有时不是好事,三藩的造反使康熙不知所措,甚至想要迁都盛京以自保。虽然最后战胜了吴三桂,但可以看出康熙削藩的政策实质上上失败的。这幕戏也让我们知道,在面对困难时一定要理清头绪,知己知彼,不要过分的盲目的自信,而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有时更是要懂得忍耐,忍让,谦卑自我。

平定三藩之后,马上面临的就是收复台湾和剿灭葛尔丹。基于一个拳头打敌人的理论,康熙不得己只好定下先收复台湾再剿灭葛尔丹的战略。想要实施这个战略,只好牺牲美丽的蓝齐儿公主的爱情,让她远嫁葛尔丹以换取短期的和平。这让我们看到皇帝也不是万能的,有时连自己所爱的女儿也要牺牲。剧中经典的一句台词令我印象深刻:朕不仅是蓝齐儿的父亲,更是大清的皇帝。康熙是伟大的,但这个时刻,蓝齐儿却更加的伟大。收复台湾远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顺利,但最后还是顺利的完成了。

最后便是剿灭葛尔丹。此时牵动观众的心的人还是蓝齐儿,她可以说是这部戏中最悲情的人物了。她先是舍弃了和李光地的爱情,顺从了康熙的安排,远嫁到远离京城的茫茫草原中。父亲的仇人成为了自己的丈夫,她顺从了命运了安排,为丈夫生了儿子,建立起了新的家庭。但最后父亲和丈夫却再一次站到了战场的两边,就算他和母亲倒在战场的中间哭泣也不能拦阻双方的战争。有时我在想,如果葛尔丹安分守己一点臣服大清的话,或许能够阻止这场悲剧的发生。但是我明白这只是天真的想法,权力就是这样使人着迷,才使历史如此的悲壮。

带着最后的胜利班师回京,却发现他所倚重的大臣和太子想要谋反篡位,这伤透了康熙的心。不得己,也只能壮士断腕,废掉太子,查处大臣。看到这里,忍不住想太子再耐心等待,皇位早晚不是他的吗?不过又细想,等了那么多年,蛋糕就在眼前却迟迟不能入口,换了谁也会急的。林彪就是等不及才最后得到坠机蒙古的悲剧啊。

最后几集中,容妃接着她的女儿蓝齐儿,也成为了剧中令人伤痛的悲情人物。她其实没有错,错的是封建的皇权制度,为了维护皇权的权威,不得己只好牺牲她了。只可惜康熙到最后也没有将容妃召回,死后的封赏又有什么意义呢?

透过这部历史大戏,从康熙的丰功伟绩中,我们饱享视觉的盛宴。看过之后,感触颇多,而最深的感想就是,人生真是虚空,纵使成就千秋伟业,成为千古一帝,那又如何?康熙最后还是向上苍祈祷,想要再得二十年的寿数。这真是一种无奈,再伟大的人也不能逃脱命运的最终归宿,也要面对死亡,面对不可知的未来。而之前的种种追求,为权利,为名利,到最后还不是化为一缕清风,而无所得。因此更应该远离一切虚无的,世俗的,物质的东西,把握生命真正的意义,珍惜在世的光阴,寻求生命中真正的美好。
看完整部戏,归结为以下三点: 帝王之术。做皇帝很辛苦,康熙小时候读书,4点起床,博览群书,从小便有修身,齐家,平国,治天下的宏伟之志,在自己力量薄弱时,懂得隐忍,懂得韬光养晦,在时机成熟时,又有雷霆万钧之气时。对臣子们恩威并用,对局势的判断洞若观火,对时机的把握恰到好处,对阻扰自己的人冷酷无情,对皇子们的争斗痛心疾首,他是一个伟大的皇帝,一个有着很多伤痛的父亲。。。 臣子之道。康熙王朝中有许多杰出的人才,康熙的老师伍次友,胸怀天下,指点康熙清朝的三大隐患:内为鏊拜,外为三番和漕运,不愿为官,飘然离去,何等洒脱,其弟子李光地饱受权臣索额图和明珠之苦,加在中间左右为难,后豁然醒悟,习权谋之术,终因太过狠毒遭康熙弃用。索额图和明珠为辅政宰相,各有谋略,相互权党之争,康熙既利用他们,终又除掉了他们,周培公有经天纬地之才,助康熙平定吴三桂,功高盖主,被放放逐盛京,郁郁寡欢,临终之时,又为康熙绘制大清地图,推荐姚启胜收复台湾,而姚启胜于官场之道熟谙于胸,进退皆自如,懂得功成,名遂,身退的老庄之道,得以颐养天年。。。总之,臣子之道,要懂谋略,知进退,会隐忍,谙养晦,低调做人。 永恒爱情。康熙王朝中有几段爱情让人扼腕叹息,一是伍次友和苏嘛拉姑的爱情,康熙对伍次友说:你无论给朕要什么,朕都答应你,当伍次友看到苏嘛拉姑幽怨的眼神时,却没有向康熙张口,他知道,只有这样,才能保全,康熙不会让他们在一起幸福的,苏嘛拉姑宁愿遁入空门,也不做康熙的皇妃,让人扼腕叹息,真是侯门深似海,伍朗是路人;二是蓝齐儿不幸的爱情,情窦初开的她喜欢李光地,终因葛尔丹而饮恨漠北,后对葛尔丹忠贞不移,却落得家破国亡,皇宫,是最没有自由的地方,最喜欢容妃,对康熙皇帝的深爱,那幽怨的眼神,无怨无悔的期待,让人泪下。。。



最后三碗酒,荡气回肠!最后一碗酒,气吞山河、、、、、、、、、、、、、、、

观 <div class=
<康熙王朝>后感" class="syl-page-img">


历史不可复制,却能感悟人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