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来看马来西亚的各种节

一起来看马来西亚的各种节

引言:马来西亚是一个多元种族、多元文化的国家,不同的种族的传统节日代表了其源远流长的文化与历史,有一些还涉及宗教因素。这些多姿多彩的节日使马来西亚成为名副其实的庆典之国。其文化的差异,使得每个节日有其不同的庆祝方式,这些缤纷多彩的庆祝方式既保留了不同种族的传统习俗,也使得全世界人民能够欣赏多元文化在马来西亚的绽放。

一、开斋节(Lesser Bairam)

开斋节,阿拉伯文‘Id al-Fitr的意译,音译“尔德·费图尔”。亦称“肉孜节”或“小节”,与“宰牲节”同为伊斯兰教两大节日,时间在伊斯兰教历10月1日,是穆斯林在斋戒完毕之后进行庆祝的宗教节日。开斋节代表斋戒月(伊斯兰教的一个神圣月份,穆斯林在每一天的黎明至黄昏时段禁食)的结束。开斋节是马来西亚最重大的宗教节日之一。在开斋节期间,穆斯林会相互道贺“开斋节快乐”,许多穆斯林会回到家乡与亲人团聚,穆斯林后辈会请求长辈们宽恕自己在过去一年里所犯的错误。之后,穆斯林会去扫墓,去清真寺祈祷,也去拜访亲戚朋友,大家欢聚一堂。同时穆斯林也会分享美味的传统马来食物如马来粽、仁当、沙爹、竹筒饭和咖喱。穆斯林孩子们也会从父母或长辈那里获得零用钱。

开斋节之于穆斯林相当于新年之于中国人,都是一年一度的重要的合家团圆的节日不同之处是开斋节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二、农历新年(华人新年Tahun Baharu)

马来西亚约四分之一的人口是华人,因此农历新年是当马来西亚一个非常重要的民族节日,农历新年也是马来西亚公共假日。一年一度的农历新年是全世界华人最重要的节日。这个已有千年历史的传统节日,承载着根深蒂固的中华文化。对于中华子弟而言,农历新年不仅是民族节日,它也寓意着新一年所带来的新希望。

农历新年由正月初一开始,至正月十五结束,历时十五天。其中以年初一至年初三最为重要。在农历新年的前一天晚上,也称作除夕夜,一家人将聚集一堂,共吃团圆饭。正月十五,也是新年的最后一天,即为元宵节。在这一天,家家户户都点燃万盏彩灯,以示庆祝。

“捞鱼生”是马来西亚华人重要的年俗之一。“捞鱼生”以生鱼条为主食材,配搭各种色彩的蔬菜与水果丝,然后大家围满一座,挥动筷子,将“鱼生”越捞越高,以示步步高升。华人也会在新年期间把一幅幅吉祥的对联挂在家中,还会有舞狮与舞龙表演。长辈们会给晚辈发“红包”,“红包”内一般装有吉祥数字的钱,象征幸福平安。在吉隆坡的繁华地区还会有大型焰火表演,以示庆祝。

三、屠妖节((Deepavali)

屠妖节是印度教“以光明驱走黑暗,以善良战胜邪恶”的节日,其具体日期依据印度历而定。在屠妖节期间,家家户户都点燃油灯。因此,屠妖节也被称作“万灯节”。 在屠妖节当天,印度教徒在天亮以前就起床准备迎接该节日。首先,他们会进行草药油浴仪式,以示洗净身心。接着,全家人都会在家里祈祷,有些人则会去当地的印度教庙进行膜拜。

印度教教徒在屠妖节当天以彩色的纸灯笼和“古拉姆”(Kollam)装饰屋子。“古拉姆”是一种以谷类和彩色面粉绘画的纵横交错的、暂时性的地板图腾。其功能是迎接在佳节期间到访的客人,也能够提升众人的合作意识。“古拉姆”由染上色彩的米粒组成,其重要性就好比中国新年的门联和中秋的月饼。

在马来西亚,屠妖节的习俗包括了参加烟火表演、燃放爆竹、给小孩们派零用钱(一般装在紫色或黄色的包封里)及与邻居们分享节庆美食。

四、大宝森节(Thaipusam)

大宝森节是泰米尔人所庆祝的一个印度教节日,每年在泰米尔历的“泰月”(第十个月)满月时举行,通常在公历的一月或二月。该节日是马来西亚六地(槟榔屿州、霹雳州、雪兰莪州、森美兰州、柔佛州和吉隆坡)的法定假日之一。

在大宝森节的前一个月内,负责背负卡瓦第(卡瓦第是一副沉重的拱架,由一根根刺在信徒胸膛与背部的皮肤的尖刺支撑着,籍此向神明表示忏悔)的信徒严格吃素,在节庆的前几日必须完全禁食以净化灵魂。在大宝森节首日,虔诚的信徒会在吉隆坡的街道上游行,整支游行队伍由前方的一辆二轮推车引领,车上摆放着穆卢干神像。在第二日,信徒们列队赤足徒步到黑风洞进行还愿仪式,这是大宝森节庆祝中最为壮观的场面。在前往黑风洞的路上,一些信徒会把牛奶壶顶在头上;一些则抬着卡瓦第。在印度教里,牛奶象征着生育与富足。兴都教徒将庆祝大宝森节视为信徒对神明忠贞不移的信仰。

五、卫塞节(wesak day)

卫塞节是一个由全世界佛教徒庆祝的宗教节日,以纪念佛陀在这一天诞辰,成佛和涅槃。卫塞节也被称作佛诞、佛陀日或月圆日,订于每年五月份里最接近满月的星期天。卫塞节是佛教最重要的节日之一,因为它纪念着佛陀一生里最重大的三件事项,即佛陀生日、佛陀成道之日与佛陀涅槃之日。

佛陀的诞辰,成佛和涅槃分别以各种不同的仪式和活动来庆祝,例如把囚禁在笼中的鸟儿放生,象征被囚禁的灵魂得释。一些家庭在这节日里皆食用素食,而且家家户户都点起油灯,所以又叫“灯节”。 信徒们会在卫塞节当天捐献与祈祷,也会带上鲜花与香烛敬奉寺庙。卫塞节当天,许多佛教信徒都会前往马来西亚佛教总会进行“浴佛”仪式。他们相信“浴佛”能够清洗并净化灵魂。

马来西亚的佛教徒于卫塞节当日会在吉隆坡大街上举行花车游行活动。这项活动一般会持续好几个小时。其中一辆花车上会摆着一尊巨大的佛像,信徒们则捧着花簇与蜡烛,在花车旁侧随行。

六、沙捞越丰收节(Sarawak Gawai Festival)

丰收节是沙捞越的公共假日。沙捞越达雅族于每年六月初庆祝这个节日确切的开始时间是每年的5月31日傍晚,乡间举行节庆仪式“Muai Antu Rua”,标志着稻米种植季节的结束以及新一季种植季节的开始。日落时分,主祭司杀鸡祭神,感谢丰收之神,并祈求来年同样丰收。过后,族人群聚晚宴,传统佳肴包括竹筒饭及由椰汁制成的甜糕。午夜零时,是迎接友善神明的仪式“Ngalu Petara"。之后,主祭司举起传统酿制的Tuak米酒,祈愿长寿。节庆由此进入狂欢状态,族人唱歌跳舞并畅饮至天明。伊班人会跳起丰收舞,此舞蹈是由一名壮汉和两三名少女合跳。舞蹈的高潮是壮汉用牙齿咬起十多公斤的木臼然后舞动。

通常达雅族们会把房子清理一番,并到祖先的墓前祭拜。节日前夕,全家人团聚一起,晚辈们会特别准备一碟食物给自己的父母亲。另外,家家户户会准备米酒来款待客人,并以舞蹈来欢度节日。在节日期间,大家都穿上最好的衣饰,并宰杀牲畜以庆祝丰收。

七、沙巴丰收节(Sabah Ka`amatan Festival)

在沙巴,称为Tadau Kaamatan的丰收节始于5月1日,并在30及31日进入高潮。在这一整个月的佳节中,原住民们(多为卡达山族和杜顺族)用击鼓,歌唱,舞蹈,当然还有米酒,来感谢上天和神明在过去一年的庇佑,并祈祷明年再次丰收。

卡达山族的女性在这个时候都穿上经过精心装饰的黑色传统服装,悉心打扮,这是为了参加选美比赛,选出最美丽的女性来纪念天神的女儿[1]。另一项重要的庆祝活动就是酿酒。原住民通常在丰收节来临前就开始酿酒,而且这是一件非常神圣的事,所以有着诸多禁忌,例如酿酒时,不能说话、家中不能发生争执、酿酒隔天不可务农等等。在卡达山族和杜顺族的庆典上,大家在酒瓮上插入一支竹管,互相传递,通过竹管来吸入米酒。

八、圣诞节(Christmas Day)

基督徒在每年 12 月 25 日所庆祝的节日;马来西亚的庆祝方式和世界其他地方相似。基督徒们会在平安夜里到教堂去举行祝祷与崇拜会。另外,早在两星期前各饭店与购物中心内到处洋溢着节日的欢乐气氛,建筑物也各自披上圣诞彩装和灯饰。此外,慈善机构也趁此节日分送礼物给孤儿院和老人院。

九、国庆庆典前夕与国庆日(Merdeka Eve Celebration and National Day)

每年的8月31日为马来西亚的国庆日,也是公共假日,马来西亚各族人民共襄盛举,以全部的热情与热爱庆祝马来西亚的自由与独立。独立在国庆日前夜,吉隆坡独立广场人声鼎沸,多姿多彩的歌舞表演,五彩缤纷壮观的烟花表演,以及本地艺人精湛的表演节目,使整个空间洋溢着欢乐气氛。看着徐徐升空的国旗,群众热情澎湃的倒数国庆日的到来,“默迪卡”之声在时针指正向12 时响彻云霄。

每一年的国庆日,马来西亚人民都会高喊七声“默迪卡”(马来语Merdeka,意即独立)。这个口号由马来西亚第一任首相东姑阿都拉曼发起。他于1957年在独立广场带领马来西亚人民高喊“默迪卡”。国庆日的氛围会一直持续到9月16日,即马来西亚日。

每一年都会有不同的国庆主题。这些主题将会呈现在国庆庆典上,也是这一年的国庆重点。简而言之,国庆日警醒着马来西亚人民安宁生活的来之不易,要珍惜那些为国家独立而作出牺牲的先人们,也提醒着新一代独立精神的重要性。

十、哈芝节(Hari Haji)

在马来西亚,穆斯林的宰牲节被称为“哈芝节”。该节日又被称作古尔邦节,是《Korban》的音译,本意是牺牲,即宰杀牲畜作为牺牲品,献给真主。马来西亚如多数伊斯兰国家一样,把哈芝节订为国定假日。

在伊斯兰的最后一个月份里,即“朝圣月”的第十天,全世界的穆斯林连续四天盛大庆祝以纪念伊斯梅尔[2]的“牺牲”。哈芝节的确切日期是以宗教司从朝圣月的第一天开始观察月相之后,最终宣布的日期为准。然后,电视台与电台将会把哈芝节的正式日期公告全国。

一般上,穆斯林都会在哈芝节当天早起祷告、去清真寺听教、穿上新衣服、拜访亲戚朋友、享用丰盛的肉类大餐。穆斯林也会举行仪式屠宰羊只,把肉(或等量的钱)分发给较贫穷的穆斯林家庭,让他们也能够一同庆祝哈芝节。清真寺也会张灯结彩地装饰一番。在哈芝节当天,穆斯林会交换礼物及在夜晚燃放烟火。

(作者/ 赵婧琳 责任编辑/ 余雷)

[1]卡达山族人相信,有一年遇上了大旱,他们种的稻米都枯死了,于是向天神求助。天神就让祂的女儿化成了泥土,种子和雨水,帮助卡达山人渡过了旱灾。

[2] 据伊斯兰经文记载,哈芝节旨在纪念在麦加附近的摩利亚山上“几乎牺牲”的伊斯梅尔。他是穆斯林伊布拉欣的儿子。穆斯林认为真主命令伊布拉欣牺牲其儿子来考验他的虔诚。伊布拉欣通过了真主的考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