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登者》的情感线并不多余,符合那年代的实情,但许多人没看懂

从《攀登者》还未上映开始,围绕着这部影片的争议就没有断过,直到影片上映后,网络上又有了许多关于电影中情感戏份的质疑。当然,这当中有一部分是属于中肯的评价,但更多的只是人云亦云,连电影都没看找个借口来攻击一下这部影片罢了。

《攀登者》的情感线并不多余,符合那年代的实情,但许多人没看懂

关于电影中的感情戏,笔者觉得倒是没有什么不能接受的。首先,这不是一部纯粹的探险类题材的影片,而是一部主旋律电影。所谓的主旋律电影就是指弘扬主流价值观的影片,那么个人情感也并未偏离主流价值观,为何不可以穿插呢?

其实我们过去在观看许多国外电影的时候也都会有关于情感的部分,不管是灾难片也好科幻片也罢,男欢女爱都是很正常的事情。你看《复联4》不就还塑造了鹰眼与黑寡妇的个人感情吗?况且鹰眼还是一个有老婆,有孩子的男人呢!为何当初就没人去批评罗素兄弟呢?

西方人与我们中国人表达情感的方式不一样,因此西方电影中的感情戏也会表现得简单直接。但我们中国人在这方面却会显得更加细腻。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进口片侵占了本地市场,以至于许多年轻一辈的思想都被同化。

《攀登者》的情感线并不多余,符合那年代的实情,但许多人没看懂

笔者觉得,《攀登者》这部影片对于情感的描述还是相当细腻的,虽然算不上完美,但结合那个年代的社会背景的话,远不止于到让人无法接受的地步。

例如,黑牡丹与李国梁的情感。两人一开始就相互看对眼,但却没有选择表明心声。黑牡丹明目张胆地帮李国梁做许多事情,训练的时候故意报错时间,假装想学拍照而接近他等等。这一切李国梁都看在眼里,同时他心里也明白。但作为队中唯一的摄影师,他的任务大于一切,甚至是自己的生命,更别说个人情感了。

《攀登者》的情感线并不多余,符合那年代的实情,但许多人没看懂

为什么在训练场的时候曲松林说谁要是坚持不住的话可以随时离开,现场却没有一个人愿意走?那是因为使命感,在当时的背景下,每个人身上都背负着沉重的责任,如果任务不能完成那将会令自己和国家承受莫大的耻辱。

网上许多人说影片中的两条情感线是多余的。多余吗?我并不觉得,你认为多余,那只是因为你只想看那惊险的场面,看那逼真的特效,看那矫健的动作,而没有考虑到故事的背景。黑牡丹与李国梁两人表达的是为了国家荣耀,为了队友们的信念,而压抑自己的情感。

《攀登者》的情感线并不多余,符合那年代的实情,但许多人没看懂

另外,主角方五洲与徐缨的感情。如果说李国梁与黑牡丹是压抑,那么他们两人则是牺牲。徐缨不远万里去到训练营,不是为了阻止方五洲,而是为了帮助和鼓励他。因为她知道国家需要他,而且登顶珠峰是他毕生的心结。

徐缨不知道登峰的危险吗?她不担心吗?当然不是!在方五洲带领登山队在大风口遇上风暴失去联系时,她流露出来的担忧无人可比。而当登山队经历雪崩后,她以为方五洲遇难时更是悲痛欲绝。

《攀登者》的情感线并不多余,符合那年代的实情,但许多人没看懂

那么既然明知道如此危险,为何还要鼓励他去登峰呢?甚至后来上面都要退撤退了,她还选择告诉方五洲,还有一次窗口期,建议他去尝试,这换做许多常人都做不到吧?这表达的是一种大义,为了国家为了民族,任何的牺牲都是值得的!

《攀登者》的情感线并不多余,符合那年代的实情,但许多人没看懂

所以说并不是情感戏就一定是不好的,只是在乎于你看待它的目光。这是我们中国人表达情感的独特方式,不但要用眼睛还需要用心才能体会。或许对于许多90后、00后来说,这种情感会让他们觉得不适,但那个年代就是这样,无比真实。正如这部片的主题曲中那一句“一生一死,两难忘,必定有我登上绝顶,只为国旗飘扬”。

《攀登者》的情感线并不多余,符合那年代的实情,但许多人没看懂

祝祖国70岁生辰快乐,愿我们国家永远繁荣安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