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登者》的情感線並不多餘,符合那年代的實情,但許多人沒看懂

從《攀登者》還未上映開始,圍繞著這部影片的爭議就沒有斷過,直到影片上映後,網絡上又有了許多關於電影中情感戲份的質疑。當然,這當中有一部分是屬於中肯的評價,但更多的只是人云亦云,連電影都沒看找個藉口來攻擊一下這部影片罷了。

《攀登者》的情感線並不多餘,符合那年代的實情,但許多人沒看懂

關於電影中的感情戲,筆者覺得倒是沒有什麼不能接受的。首先,這不是一部純粹的探險類題材的影片,而是一部主旋律電影。所謂的主旋律電影就是指弘揚主流價值觀的影片,那麼個人情感也並未偏離主流價值觀,為何不可以穿插呢?

其實我們過去在觀看許多國外電影的時候也都會有關於情感的部分,不管是災難片也好科幻片也罷,男歡女愛都是很正常的事情。你看《復聯4》不就還塑造了鷹眼與黑寡婦的個人感情嗎?況且鷹眼還是一個有老婆,有孩子的男人呢!為何當初就沒人去批評羅素兄弟呢?

西方人與我們中國人表達情感的方式不一樣,因此西方電影中的感情戲也會表現得簡單直接。但我們中國人在這方面卻會顯得更加細膩。近年來越來越多的進口片侵佔了本地市場,以至於許多年輕一輩的思想都被同化。

《攀登者》的情感線並不多餘,符合那年代的實情,但許多人沒看懂

筆者覺得,《攀登者》這部影片對於情感的描述還是相當細膩的,雖然算不上完美,但結合那個年代的社會背景的話,遠不止於到讓人無法接受的地步。

例如,黑牡丹與李國樑的情感。兩人一開始就相互看對眼,但卻沒有選擇表明心聲。黑牡丹明目張膽地幫李國樑做許多事情,訓練的時候故意報錯時間,假裝想學拍照而接近他等等。這一切李國樑都看在眼裡,同時他心裡也明白。但作為隊中唯一的攝影師,他的任務大於一切,甚至是自己的生命,更別說個人情感了。

《攀登者》的情感線並不多餘,符合那年代的實情,但許多人沒看懂

為什麼在訓練場的時候曲松林說誰要是堅持不住的話可以隨時離開,現場卻沒有一個人願意走?那是因為使命感,在當時的背景下,每個人身上都揹負著沉重的責任,如果任務不能完成那將會令自己和國家承受莫大的恥辱。

網上許多人說影片中的兩條情感線是多餘的。多餘嗎?我並不覺得,你認為多餘,那只是因為你只想看那驚險的場面,看那逼真的特效,看那矯健的動作,而沒有考慮到故事的背景。黑牡丹與李國樑兩人表達的是為了國家榮耀,為了隊友們的信念,而壓抑自己的情感。

《攀登者》的情感線並不多餘,符合那年代的實情,但許多人沒看懂

另外,主角方五洲與徐纓的感情。如果說李國樑與黑牡丹是壓抑,那麼他們兩人則是犧牲。徐纓不遠萬里去到訓練營,不是為了阻止方五洲,而是為了幫助和鼓勵他。因為她知道國家需要他,而且登頂珠峰是他畢生的心結。

徐纓不知道登峰的危險嗎?她不擔心嗎?當然不是!在方五洲帶領登山隊在大風口遇上風暴失去聯繫時,她流露出來的擔憂無人可比。而當登山隊經歷雪崩後,她以為方五洲遇難時更是悲痛欲絕。

《攀登者》的情感線並不多餘,符合那年代的實情,但許多人沒看懂

那麼既然明知道如此危險,為何還要鼓勵他去登峰呢?甚至後來上面都要退撤退了,她還選擇告訴方五洲,還有一次窗口期,建議他去嘗試,這換做許多常人都做不到吧?這表達的是一種大義,為了國家為了民族,任何的犧牲都是值得的!

《攀登者》的情感線並不多餘,符合那年代的實情,但許多人沒看懂

所以說並不是情感戲就一定是不好的,只是在乎於你看待它的目光。這是我們中國人表達情感的獨特方式,不但要用眼睛還需要用心才能體會。或許對於許多90後、00後來說,這種情感會讓他們覺得不適,但那個年代就是這樣,無比真實。正如這部片的主題曲中那一句“一生一死,兩難忘,必定有我登上絕頂,只為國旗飄揚”。

《攀登者》的情感線並不多餘,符合那年代的實情,但許多人沒看懂

祝祖國70歲生辰快樂,願我們國家永遠繁榮安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