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了這一點,你才能真正看懂《攀登者》

國慶期間,電影《攀登者》正在熱映,觀眾們對此褒貶不一。

有的說,電影演出了中華民族的氣概;有的說,不就是爬個珠峰嗎,有什麼好宣揚的!

其實,早在電影上映前,就有人質疑:“中國人當時連飯都吃不飽,還登什麼頂?這不是勞民傷財嗎?”

知道了這一點,你才能真正看懂《攀登者》

看著這樣的質疑,我不僅感慨萬分。

因為那些人不知道,登頂珠峰既彰顯了中華民族不畏艱難的偉大氣魂,更是對中國地理主權的確認。

1960年,中國和尼泊爾正在就兩國邊境線一事進行談判。

習慣上,兩國以喜馬拉雅山為界,但未正式判定過。

歷史上,珠峰長期劃歸中國境內,但考慮到,它同時是珠峰南北兩側人民的精神象徵,中國可以接受雙方各一半。

尼泊爾對此也表示了同意。

同年,尼泊爾首相與中國領導人在會談中表示,他們同意把邊界劃在山頂,但需要一段時間教育人民,這個事要再拖一拖。

當時,曾有國際輿論,外國人早於1953年登頂珠峰,中國人卻從未登頂,因此讓中國人在氣勢上矮了一截。

所以1960年的珠峰登頂,既有利於解決中尼兩國邊境問題,更具有重大的政治意義。

不明就裡的一些人妄意推斷,顯示出其無知與狹隘。

不禁讓我想起了一首詩:“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

讓人迷亂雙眼的並不是事物本身,而是深藏於內心的波動。

1

你的自以為“是”常常是錯的

在生活中,夫妻間的矛盾常常表現為一方總覺得付出太多,而另一方付出太少。

加拿大的一些心理學家,曾研究過人們在婚姻生活中的自我認知。

一項調查結果表明,91%的妻子認為自己承擔了大部分的食品採購工作,但只有76%的丈夫同意這一點。

知道了這一點,你才能真正看懂《攀登者》

其中,某個訪談案例提到,

每天晚上,丈夫和他的妻子都會把要洗的衣服隨手丟到髒衣籃的外面。

第二天早上,夫妻倆中的一個人會把衣服揀到籃子中去。

當妻子對丈夫說,“這回該你去揀了。”

丈夫想的卻是“憑什麼,十有八九都是我去揀的”。

而當他質問妻子,“你覺得有多少次是你揀的?”

“噢,”妻子回答說“差不多十有八九吧。”

而真實情況是,總有一方,或者夫妻雙方都有過於誇大的可能。

我們總是在感覺上誇大對自己有利的信息,而忽略對自己不利的部分。

這種現象,在心理學上,被稱為“自利性偏見”。

自利性偏見是指在人們的心裡總有一種潛在的偏見,總是把對自己有利的東西不自覺的誇大,而把失敗或錯誤推給他人或環境。

這一原理揭示出,我們總是把自我感覺當作評判事物的依據,並總是感覺過好。

澳大利亞的一位心理學家,對就職於某家公司的經理級高管曾做過一個調查。

結果表明,90%的高管,對自己的成就評價超過對普通同事的評價。

其中86%的人,對自己工作業績的評價高於平均水平,只有1%的人,認為自己的業績水平低於平均。

自利性偏見是進行自我保護和欣賞時,下意識的一種表現,因此容易被我們忽視。

這種偏見常常誘使我們產生錯覺,使我們過於相信自己。

殊不知,過於自信就是自負,就是一種不切實際的驕傲。

戴爾·卡耐基曾說過,“許多人在重組自己的偏見時,還以為自己是在思考。”

因此,在進行自我判斷時,

要時刻保持清醒和理智,儘可能避免對自我認識的偏頗和失真,不輕意誇大自己,也不要隨意指責他人;

要始終保持謙虛與謹慎,切勿感情用事,務必客觀審慎,在認真權衡、深入思考後,再發表意見。

否則,既是對自己的不付責任,也是對他人的傷害。

2

你以為的正義只是先入為主

不知你是否還記得,去年11月重慶發生的公交車墜江事件?

當事件剛剛被報道時,公眾一度指責,是對面紅色小轎車的責任,因為開車的是一名女司機。

不明真相的群眾紛紛武斷,一定是司機未按規定行車,或是駕駛失誤,導致公交車躲閃避讓,不慎落水。

而後來的隨車影像揭露了事件的起因。

原來是一位女乘客因乘車過站,要求司機立即停車,遭拒絕後,與司機發生廝打,致使車輛走偏,與對面正常行駛的小轎車相撞後,撞斷了護欄墜入江中。

在這裡,我們無意指責誰的對錯,只想為那個遭受不公平待遇,倍受責罵的女司機表示同情與安慰。

知道了這一點,你才能真正看懂《攀登者》

我們總是以一種固有的成見對他人進行指責和批評;總是無視對別人造成的傷害,只為發表自己的“真知灼見”。

殊不知,先入為主的思想常常使我們陷入誤區,既顯示出自己的無知與短見,更讓別人遭受了無端的折磨與痛苦。

我們的大腦常傾向於以第一信息得出結論,並經常受到一些因素的影響,哪怕是一些毫無瓜葛的因素。

希伯來大學曾做過一項試驗,在對某個結果做出評價時,用一些毫無意義的數字進行干擾,結果受測人得出的結論常受到這些數字的影響。

心理學家將這種現象稱之為“沉錨效應”。

曾有一名學識卓越的年輕人去應聘,卻因為穿著不當,被面試官拒絕,結論是不注重細節,工作態度可能不嚴謹。

因為面試官認為,衣著與人的工作態度是密切相關的。

實際上並非如此,牛頓和愛因斯坦等都是不注生生活細節的人。

這種思維上的“錨定”是一種心理反應,要想克服它絕非易事。

要想正確的得出結論,避免進入“錨定”之坑,

我們首先要做的就是深入思考,並獲取儘可能多的信息;

我們要仔細分辨,不要被某些因素帶偏,失去了應有的獨立思考。

奧哈拉曾說過,“記住,鑑別力衰弱時,偏見就會佔上風。”

3

你所謂的評價其實是以偏概全

很多人嫉惡如仇,總宣稱自己的正真與果敢。

他們總是認為,窮人之所以窮,是因為不努力,不上進,缺乏思想和智慧。

他們信誓旦旦,認為即使自己身處低層,也一樣能生存得很體面。

香港電視臺曾有一個真人秀節目,叫作《窮富翁大作戰》,邀請香港的富人體驗貧困生活,看他們能否利用自己的學識和智慧,改變窮困的境遇。

在第二期節目中,出身顯貴,年輕有為的Brandon就體驗了一把低學歷,低收入80後年青人的掙扎求生。

節日組首先將他安排在一家奶茶店裡打工。

奶茶店生意繁忙,大半天時間,Brandon就感覺體力不支,頭暈目眩,只得提早收工。

節日組又安排他體驗速遞員的工作。

揹著重達十公斤重的信件袋,在不同的寫字樓裡穿梭往返,很快,他就累得不知所以了。

同樣是緊鑼密鼓,同樣是不敢懈怠,同樣是無止盡的重複,同樣是難以看到的渺茫希望。

即使費盡全力,所得收入也僅夠生計,且還得省吃儉用。

來節目前,Brandon躊躇滿志,成竹在胸,離開時,他步伐沉重,百感交集。

對於他來說,貧困的感受僅是一次體驗,但對深陷於窮困境遇的人們來講,那就是每一天的生活。

知道了這一點,你才能真正看懂《攀登者》

還記得那個暴風雨中,以廋弱身軀與風雨抗爭,不幸被壓車底的身影嗎?

還記得那個邁著凌亂步履,匆忙趕車,只為300元全勤獎的中年婦女嗎?

還記得那個為了丟失5元地鐵車票,打罵僅有5歲小孩的單身媽媽嗎?

他們並不是固步不前,也不是不願付出辛苦與努力,而是社會與命運讓他們承受了貧窮的苦難。

不要說,君不見那些努力奮鬥獲得成功的人士嗎?

在這個世界上,成功的永遠只是少數,站在金字塔尖的只不過是受了上帝的寵幸。

貧窮是他們與生俱來的命運,成功了,只能說是他們的幸運,但並不是每個人都有那樣的容幸。

不要輕意地發表你的意見,不要理所當然地輕蔑與指責,你所知道的只是冰山一角,你所看到的並不是世界的全部。

曾記得有這樣一段文字:

“不要冒然評價我,你只知道我的名字,卻不知道我的故事;你只聽聞我做了什麼,卻不知道我經歷過什麼。”

警言慎行,少說多看;既不要一葉障目,更不要大言不慚。

你的公正只適用於你的世界,你的意見總帶有個人色彩。

世上本無對錯,只是立場不同。

閒談莫論是非,靜坐常思己過,不偏激,不妄斷,既是一種態度,更是一種修養。

共勉!

我是東方既白,歡迎聯繫指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