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登者》:歷史事件及人物原型

《攀登者》:歷史事件及人物原型

為何要攀登珠峰?因為山就在那裡。

這是“登山之神”馬洛裡的回答。而對中國而言,珠峰攀登從來都不止是運動,更是國威的彰顯。

人類第一次有記錄的珠峰登頂,是在1953年,由一個新西蘭人和尼泊爾人完成。那時候中國與尼泊爾的邊界劃分尚未明確,在談判中,中國提議珠穆朗瑪峰應為兩國共有,並欲稱之為“友誼峰”。尼泊爾不同意,大概意思是:你們中國人都沒有上去過,我們為什麼要與你共享?

在這樣的大背景下,1955年中國第一支登山隊成立,並應邀前往蘇聯學習專業的登山技術。1958年,蘇聯更是提出與中國登山隊聯手登頂珠峰,原計劃是1958年中方派隊員到蘇聯特訓,1959年兩國聯合登頂,但最終因政治原因擱淺。直至後來,中蘇關係徹底決裂,聯合登頂計劃自是蕩然無存。

沒了蘇聯的技術支持,中國的裝備和物質也分別落後與奇缺,再加上北坡地勢較南坡更險,在中國登頂之前,從未有過北坡登頂成功的有據可查的記錄,因此並無什麼經驗可循。

即便在這樣的困難面前,登頂珠峰的決定沒有也不允許暫緩或退讓。國家撥款70萬美元,並從國外購入專業登山器材及其他物資。1960年3月,珠穆朗瑪峰登山隊成立。

《攀登者》:歷史事件及人物原型

01為揚國威首次登頂

電影《攀登者》裡突擊隊第一次登頂,在歷史事件中,卻是登山隊第四次高山行軍。換句話說,在第一次登頂之前,登山隊已經進行了三次高原適應性行軍,另外還有一支先遣隊,正所謂“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先遣隊負責的便是將物資先行運往各個營地。

珠峰登山隊,一共214名隊員,平均年齡只有24歲,在三次適應性行軍中,2人死亡,50多人凍傷。為國威不顧生死的決心,悲壯而榮耀。

1960年5月17日,登頂突擊隊向峰頂挺進。攀登過程中,突擊隊隊長史佔春凍傷,王富洲臨危受命。5月23日,到達海拔8500米處的突擊營後,其他人下撤,只留下負責攝影的屈銀華、隊長王富洲、副隊長許競、隊員劉連滿和隊員貢布。

由於當時所剩氧氣只夠維持四人登頂,經決定,讓屈銀華留守營地,由隊長王富洲兼任攝影,帶領其他三名隊員向登頂突擊。

5月24日上午9:30,在從8500米處的突擊營出發後,副隊長許競體力不支,才走出十米就跌倒兩次,只好被迫留守,換屈銀華補上。那時距峰頂僅300餘米。

《攀登者》:歷史事件及人物原型

珠峰北坡的“第二臺階”位於海拔8680~8700米之間,是從北坡登頂的必經之路,其中有一段近乎直立的4米左右的巖壁危然聳立。它是通往峰頂的最後一扇門,素有“鬼門關”之稱。

那4米左右的巖壁表面,沒有支撐點,只有一些很小的稜角,根本無法用於攀登。雖有幾道裂縫,但都在1.5米左右,同樣無法用於攀登。

早在1922年,英國著名探險家、“登山之神”馬洛裡,第一次嘗試從北坡攀登珠峰峰頂,沒有成功;兩年後,1924年,他再度嘗試登頂,卻再沒歸來。直到1999年一支美國攀登隊在北坡海拔約8170米處發現了他的屍體。彼時,由於沒有找到馬洛裡的相機,因而他是否登頂,至今仍是個謎。

而在1921年~1938年,英國人曾用17年時間,共7次,試圖從北坡登頂珠峰,均以失敗告終,而令其敗北的地方,便是那“第二臺階”。英國人對從北坡登頂的結論是:便是飛鳥,也無法逾越。

22年後,1960年5月24日12點,中國珠峰登頂突擊隊的四名隊員,站在“第二臺階”之下,立志誓為祖國,做一回凌雲絕頂的飛鳥。

四個隊員,兩兩一組。先是王富洲保護著劉連滿在巖壁上楔進兩個鋼錐,無奈,依然無法憑此攀登,一攀登就摔下來,連摔三次,劉連滿漸感體力不支。貢布和屈銀華也分別試了兩次,全都摔了下來。

《攀登者》:歷史事件及人物原型

時間一分一秒流逝,攀登卻毫無進展。一籌莫展之際,出身消防隊的劉連滿想起了消防隊員的慣用之法:搭人梯。於是對隊長說,你們踩我肩膀上去吧。

首先踩上去的是屈銀華。由於高山靴靴底是冰爪,十分尖利,為了不踩傷隊友,屈銀華不顧凍傷之險,脫靴上肩,後又因鴨絨襪子過滑不容易穩定,他又將襪子脫下,就那樣赤著雙腳踩在劉連滿肩上,又在巖壁上楔進兩根鋼錐。屈銀華後因這次凍傷,十根腳趾均被截除。

就這樣,有了劉連滿的“人梯”和那四根鑿進巖壁的鋼錐,四人整整耗費3個小時,最終全部跨過“第二臺階”。只是,由於劉連滿體力耗盡無法站立,隊長王富洲決定將他安排在一處避風的岩石之下,並留下一瓶氧氣和幾塊水果糖。剩餘三人,繼續像峰頂突擊。

1960年5月25日4點20分,王富洲、屈銀華、貢布珠峰登頂成功。這是中國首次珠峰登頂成功,也是人類第一次珠峰北坡登頂成功。

次年,1961年,中國與尼泊爾就邊界劃分問題達成共識:珠穆朗瑪峰(尼方稱薩加瑪塔峰)南坡歸屬尼泊爾,珠穆朗瑪峰北坡歸屬中國。

《攀登者》:歷史事件及人物原型

02面對質疑再次登頂

1960年首次登頂是在夜間,無法攝錄影像,突擊隊隊員們雖在峰頂留下了國旗和毛主席半身石膏像,但均被大風捲走。部分西方登山界以無登頂影像為由,拒絕承認中國登頂這一事實。他們認為夜間攀登、人梯、連續十幾小時無氧攜帶攀登簡直是天方夜譚。

加上中國在1960年首度登頂之後,便接連遭遇三年自然災害和十年文革浩劫,十多年的動盪與貧弱,使得登山隊停滯不前。直到1975年1月,中國珠峰登山隊再次向峰頂挺進。此行目的,除了向世界證明自己,還為測量珠峰的精確高度。要知道,在70年代,登頂本身已沒什麼了不起,真正了不起的是如何在珠峰留下能彰顯科技的東西。山還是那座山,但登頂已不僅僅是運動,更多的是科技的角逐。

《攀登者》:歷史事件及人物原型

1975年5月26日,100多個登山隊員分成若干小組,浩浩蕩蕩,從海拔7200米處開始出發,這是迄今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珠峰登頂活動。

在第一組登山隊員率先到達“第二臺階”時,該小組共9名隊員僅憑人力架起了一座金屬梯。據該小組其中一名隊員夏伯渝先生說:“人在那個高度,每一個動作都非常的需要體能。他們打了四個巖洞,然後把那個梯子用尼龍繩綁在上面。就這幾個動作,因為缺氧,用了一天的時間。”

這個金屬梯近6米,在珠峰的“第二臺階”挺立了33年,幫助約1300名來自世界各地的登山者們通過這一天險,被稱為“中國梯”。2008年5月27日,“中國梯”被帶到拉薩,收進珠峰登山博物館。

最終,1975年5月27日下午14:30,中國登山隊的九名隊員再次成功登頂珠峰,並在峰頂豎起3.5米高的紅色測量覘標,不僅重新準確測得珠峰高度為8848.13米,還為中國登頂留下了鐵證。在世界登山史上,這是一次男女混合集體登上世界最高峰人數最多的世界新紀錄。

《攀登者》:歷史事件及人物原型

03《攀登者》人物原型

方五洲——王富洲、劉連滿

影片中,方五洲因突擊隊隊長去世,而臨時接任隊長一職,這一點上,人物原型為王富洲;而在搭建人梯這一點,影片中還是方五洲,實際上,1960年讓隊友踩著自己肩膀攀登的是劉連滿。

王富洲先生2015年7月19日逝世,享年80歲;劉連滿先生2016年4月27日逝世,享年83歲。

曲松林——屈銀華

在影片剛開始不久,便能看出劇中角色曲松林是負責拍攝攝影的,劇中方五洲為救曲松林而捨棄相機,最終導致雖成功登頂卻不被國際認可,曲松林因此還錯恨隊長15年。曲說:“你救了我,但我恨你。”

直到15年後,曲最珍惜的隊員李國樑在突擊登頂時為保相機而捨棄自己的生命後,曲才知道失去隊友遠比失去相機痛苦,才知道之前的恨都是錯。“我錯了,全錯了。”所有的理解、醒悟和後悔,都在曲松林這句話中。

歷史上,1960年首次登頂中,擔任攝影一職的是曲銀華。只不過歷史上登頂不被承認不是因為相機丟失,而是夜間攀登,沒法拍攝。當時留下的證物——國旗與毛主席半身石像,均被大風捲走。

屈銀華先生2016年9月19日凌晨逝世,享年82歲。

《攀登者》:歷史事件及人物原型

傑布——貢布

《攀登者》中,首次登頂的三個人分別是方五洲、曲松林、傑布,而歷史上的三位是王富洲、屈銀華、貢布。影片中的傑布是藏族,歷史上貢布是藏族。從這一點能對應上。

貢布先生健在,現任西藏野生動物保護協會副會長。祝願貢布先生健康長壽。

楊光——夏伯渝

影片中,第二次攀登珠峰時,青年楊光在夜間將自己的睡袋讓給了一位女醫生,導致自己凍傷。從片尾成龍飾演的老年楊光中可以看出,其一隻小腿被截肢。

真實事件中,人物的原型是夏伯渝。26歲的夏伯渝參與了1975年第二次攀登珠峰,也是因在夜間將自己的睡袋讓給一位女隊員而導致凍傷截肢。不過,真實事件中,夏伯渝的兩隻小腿均被截肢。影片中,老年楊光身殘志堅,仍在挑戰珠峰,現實中的夏伯渝也是這樣。

2014年,夏伯渝第二次攀登珠峰,因遭遇雪崩而下撤。那時,他距峰頂僅剩244米;

2015年,他第三次嘗試登頂,不料卻逢尼泊爾大地震,死裡逃生;

2016年,第四次嘗試登頂,在距峰頂只剩94米時,遭遇高空風,不得不下撤返回;

2018年,5月14日8點31分,年將古稀的夏伯渝夏老,終於站在8848.13的頂峰之上。

你為什麼攀登珠峰?因為它就在那兒。影片中楊光總喜歡這麼說。

現實中,有人發問:夏老都那樣了,非要冒險登那峰頂做什麼?現在國家也強大了,登山隊伍中佼佼者數不勝數,他一個雙腿不便的老人家何苦湊這熱鬧?

還是那句話:因為山就在那裡。我心中的執著與熱愛,明朗而熱烈,唯獨無從對你說起。

夏伯渝先生健在,祝願夏老幸福安康。

《攀登者》:歷史事件及人物原型

04《攀登者》本身

個人角度,是部好電影,值得中華兒女一看。感情的安排是這部電影本身的需要,是基於電影藝術和演員陣容作出的安排,如果完全去扣歷史事件,那就成了記錄片了。在基於愛國情懷的基礎上,這一點藝術化,並不妨礙它成為一部好片。

最後,化用塗磊老師的一句話:人們如此挑剔,不是因為它不好,而是,它還可以更好。

《攀登者》:歷史事件及人物原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