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登者》背后的故事:英雄被铭记,中国登山队攀登珠穆朗玛峰

前言

电影《攀登者》将于近期上映,在此小编想给各位观众老爷们讲述一下这部电影背后的故事——中国登山队攀登珠穆朗玛峰

《攀登者》背后的故事:英雄被铭记,中国登山队攀登珠穆朗玛峰

为了祖国领土完整而抛头颅、洒热血的英雄们值得被纪念!

珠穆朗玛峰是喜马拉雅山脉的主峰,海拔高度为8844.43米,为世界第一高峰,山体呈巨型金字塔状,是世界登山者憧憬的登山圣地。珠穆朗玛,在藏语中意为“神女第三”。

《攀登者》背后的故事:英雄被铭记,中国登山队攀登珠穆朗玛峰

当时,对于珠穆朗玛峰的归属问题,中国和尼泊尔一直争论不休。珠峰位于中国与尼泊尔边境线上,北部在中国西藏定日县境内,南部则在尼泊尔境内。在归属问题上,中国从未有过退让。

所以,中国和尼泊尔在1960年3月举行边界谈判,在谈判前尼泊尔便宣扬:

中国人从未登顶过珠峰,凭什么说是珠穆朗玛峰是中国的?

1953年,尼泊尔人丹增·诺尔盖担任了英国登山队的高山向导,从南坡登顶过珠峰,丹增、希拉里成为了第一批登顶珠峰的人。这也就意味着尼泊尔人是踏足过珠峰顶端的,而与其谈判领土归属的中国人,从未到达过那片土地。

《攀登者》背后的故事:英雄被铭记,中国登山队攀登珠穆朗玛峰

丹增、希拉里

形势严峻,留给中国的时间已经不多了。无论哪一国家都很清楚,对于领土问题谁先发现、到达,就能在国际谈判中有主导权。为了中国的土地,中国人必须尽快登顶珠峰!并且,要从比南坡凶险无数倍的北坡登顶珠峰!

珠穆朗玛峰地形极端陡峭险峻,环境异常复杂,常年冰雪覆盖。在东北山脊、东南山脊和西山脊中间夹着三大陡壁,山脊和峭壁之间分布着500多条大陆型冰川。冰川面积大、厚度深达7260米,有高达数十米的冰陡崖和明暗冰裂隙,常有冰崩雪崩发生,险象环生。

珠峰附近山区气候恶劣,复杂多变,冬季漫长,经常是暴风肆虐,高空飓风挟着积雪和砂石铺天盖地而来。山顶海拔高缺氧,气温很低,通常都在-40至-30摄氏度。一年中,只有5月、9月到10月风速较小,且少有雨雪,适合登顶。

《攀登者》背后的故事:英雄被铭记,中国登山队攀登珠穆朗玛峰

这样环境能登上山顶的几率是非常小的,而中国要登的却是比南峰凶险无数倍的北峰。北峰的气候比南峰要更加恶劣。要登顶北峰必须要经过两个极度危险的地带——“北坳”和“第二阶梯”。北坳顶部海拔7007米,坡度平均70度,有点的地方甚至是垂直的,极度难攀。而第二阶梯位于珠峰8570米至8600米之间,峭壁光滑,相对高度约30米,岩壁平均坡度六七十度,几乎没有可以攀登的支撑点。可想而知,登顶珠穆朗玛峰是件多么困难的事情。

已经不能再等了,国家主权高过一切!

国家主权高过一切,对于当时国力贫弱的中国也是如此。1955年,中国开始布置登顶珠峰的计划,花费百万元在珠峰下面修路。5月,派遣四名学徒奔赴苏联学习登山技术。苏联也充分发挥了老大哥的样子,派遣了2名登山队员帮助中国培训登山队伍。同年,中国又派遣王富洲等人到苏联学习,培训结束后,这批队员便组成了中国最早的登山队伍——中华全国总工会登山队

5年间中国登山队(中华全国总工会登山队的前身)13次参加了雪山攀登活动。从中七次都是与苏联进行合作的,但当时的国际情形极度混乱,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中国也不再和苏联合作,故攀登珠峰的计划便只能中国人自己进行。

在那个贸易不太发达的年代,中央政府特地从瑞士、法国等地为中国登山队购买了数十万美元的登山装备。

1958年11月,由214人组成的第一支珠峰登山队在珠峰脚下集结完毕,做着登峰的准备工作。

《攀登者》背后的故事:英雄被铭记,中国登山队攀登珠穆朗玛峰

1960年3月25日,中国登山队在海拔6400米处建立前进营地,等待着合适的气候进行登峰。3月27日,开始突破北峰的第一个难关——北坳,到4月12日,终于修通的北坳的冰壁路线,并继续挺进,在8500米处建立夺取主峰的“突击营地”。

5月23日这天,终于皇天不负有心人,“南支西风槽将于5月26日起影响珠峰降水”。中国登山队抓住这个时机,24日9时30分,由王富洲率领刘连满、贡布(藏族)和补充进来的屈银华组成的冲顶小分队从8500米向顶峰挺进。

他们每人携带两瓶氧气、睡袋、冰抓、岩锥和电影摄影机、胶片、毛主席画像、铁锤等公共物资,人均负重14公斤,向“第二阶梯”进发。

《攀登者》背后的故事:英雄被铭记,中国登山队攀登珠穆朗玛峰

可就在这时,他们遇到了本次登顶计划以来的最大难题。第二阶梯的坡度实在太陡,攀登困难,又遇到了4米多高的光滑岩壁,无法攀登。这可如何是好,4名突击队轮流进行攀登后,依然无法跨越这道岩壁。四次攀登失败后,突顶小分队毅然决然的用自己的身体搭成“人梯”,让队员们往上爬。屈银华不顾零下30度的严寒,脱掉8斤重的高山靴,踩着战友的双肩,终于在岩壁上打了几颗岩锥,设定了保护点。

登峰之难,难于上青天

下午5点,他们每人仅携带1瓶氧气,终于攀上了第二台阶的顶部,到达8700米处时,13名登山队伍只剩下王富洲、屈银华、贡布和刘连满4名登山队员了。此时刘连满出现了体能衰竭和严重的高原反应,多次摔倒后终于不支倒地,无法登顶,只得留下。

剩下的三名队员继续登顶,刘连满躺在“死亡地带”的高度上,处于半昏迷状态,队友们清点物资,每个人的氧气都已所剩无多,但是他们仍然给刘连满留下了一瓶氧气。

纵然心痛,但事关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领土,他们每个人都知道:未到峰顶之前,登山工作是不能停的。

王富洲率领贡布和屈银华向珠峰发起最后的大冲锋,这时距离顶峰只有140米。前方是亿万中国人民的期望,身后是等待救援的战友,而他们的氧气已经不足以再支撑多久了。

刘连满的身体状况很差,急需氧气维持生命。但他很清楚氧是返程的重要物资,刘连满想把生的希望留给队友们。所以他毅然决定把最后的氧气留给那三位冲顶的队员,独自迎接死亡的到来。

他在迷迷糊糊中挣扎着,用铅笔在日记本上给战友们留下了一封信,信的内容是:

王富洲同志:

我没有完成党和祖国交给我的艰巨任务。任务交给你们三个人去完成吧!我这氧气筒里还有点氧,留给你们三个人胜利回来时用吧!也许管用。

你们的同志

刘连满

《攀登者》背后的故事:英雄被铭记,中国登山队攀登珠穆朗玛峰

显然,他的队友没有让他失望。

此时天气将晚,他们考虑到气象预报说25日天气将变坏,而且他们的体力与所余的氧量不容许再拖太长时间,而当天是晴空,星光映着雪光,隐约地可以找到攀登路线。他们想到党和全国人民的期望,决定继续前进不能后退,不能错过时机,不拿下顶峰誓不回头。当3人到达8800米时,已是深夜,基本用完了氧气。在严重的高山反应、极度缺氧和零下三十度的低温下,他们发扬了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的精神,团结互助,克服了高山极度缺氧等重重困难。

北京时间5月25日凌晨4时20分,王富洲与贡布和屈银华三人在季风爆发前30个小时,从北坡成功登上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的顶端。

《攀登者》背后的故事:英雄被铭记,中国登山队攀登珠穆朗玛峰

随后贡布、王富洲从背包中拿出了国旗和毛主席像,将写好的纪念条折好放进了罐头盒子里,藏进了碎石堆,并采集了9块岩石样本和雪样标本,15分钟后下山。

《攀登者》背后的故事:英雄被铭记,中国登山队攀登珠穆朗玛峰

在此次登山活动中,中国登山队有29人登上珠峰8100米以上的高度,16人跨越海拔8500米的高度,这在世界登山史上也是第一次

他们首次完成了人类从北坡征服珠穆朗玛峰的伟大壮举。这充分显示了亿万中国人民无高不攀、无坚不摧,吓不倒压不垮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它激励了中国人民战胜一切困难,建设社会主义的信心。

自此,鲜艳的五星红旗飘扬于世界的顶端。

《攀登者》背后的故事:英雄被铭记,中国登山队攀登珠穆朗玛峰

1961年,中国登山的消息传遍世界,中尼两国正式签署了《中尼边界条约》,从此,两国边界问题圆满解决。

请记住,这一群为了祖国领土完整 抛头颅、洒热血的英雄值得被纪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