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淵明是蒲松齡的引路人,《桃花源記》也許是《聊齋》前傳



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記》,看似是描寫了一個虛構的美好世界,但其實是漁夫誤入死人國的故事。

原文賞析

《桃花源記》 【作者:陶淵明 】 【朝代:東晉】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鹹來問訊。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後遂無問津者。

《桃花源記》文章第一句: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解析:東晉太元年間,武陵郡有個人以打漁為生。他順著溪水行船,忘記了路程的遠近。)

陶淵明是蒲松齡的引路人,《桃花源記》也許是《聊齋》前傳

在古代很多產業都是世代相承,所以這位漁夫很可能從小就開始捕魚,一個在河道里捕魚的當地漁夫,理應對附近的水域非常熟悉,迷路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但是漁夫卻迷路了。


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解析: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長在溪水兩岸,長達幾百步,中間沒有別的樹,花草鮮嫩美麗,落花紛紛的散在地上。)

陶淵明是蒲松齡的引路人,《桃花源記》也許是《聊齋》前傳

民間說法桃樹有避邪的功能,所以經常作為陰陽兩界的屏障,這個是古代文人們不可能不知道的,桃花四月初飄落及清明節前後。同時,大家都知道陶淵明獨愛菊花,他如果真想純粹寫一個臆想之中的美好世界,為什麼不寫成“菊花村”,古代可沒有把菊花比作人身體某個器官的習慣,所以沒什麼好避諱的,這些都在為漁夫進入死人國做著鋪墊。


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解析:起初洞口很狹窄,僅容一人通過。又走了幾十步,突然變得開闊明亮了。)

陶淵明是蒲松齡的引路人,《桃花源記》也許是《聊齋》前傳

漁夫看到山洞後就進去了,一開始很狹窄,走到後面,十分寬敞。在魏晉時期,為了防止盜賊偷竊,墓道大多都是前窄後寬,而且古人為了吉利,不會把村舍修建成前窄後寬的模樣。所以,漁夫進入的其實是一個,通往另一個世界的墓道。


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解析:一片平坦寬廣的土地,一排排整齊的房舍,還有肥沃的田地、美麗的池沼,桑樹竹林之類的。)

陶淵明是蒲松齡的引路人,《桃花源記》也許是《聊齋》前傳

桃花園裡的房屋坐落整齊有秩序,在古代只有大城市會規劃的整整齊齊,而桃花園只是一個小村落,古代的村落基本都是以錯綜雜居的形式修建,但古人對墳墓非常重視,墳墓的修建往往有著比活人居住更為嚴苛的規矩。所以,漁夫進入的桃花源就是墳墓中的另一個世界。另外,竹桑茂盛的季節是五月和七月,而桃花則是三月,三種不同季節的植物,同時出現在當下這本身就有一個巨大的時間謬論。


阡陌交通,雞犬相聞。(解析:田間小路交錯相通,雞鳴狗叫到處可以聽到。)

“阡”這個字在古代有時候會被拿來形容墓道

男女衣著,悉如外人。(解析:男女的穿戴,跟桃花源以外的世人完全一樣。)

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解析:他們自己說他們的祖先為了躲避秦時的戰亂,領著妻子兒女和鄉鄰來到這個與人世隔絕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斷絕了來往。他們問漁人現在是什麼朝代,他們竟然不知道有過漢朝,更不必說魏晉兩朝了。)

陶淵明是蒲松齡的引路人,《桃花源記》也許是《聊齋》前傳

桃花源裡的人說,他們的祖先為了躲避秦朝的戰亂而來到這裡,一直沒再出去過,也不知道有朝代更替,從秦朝到東晉已經過了五百年,而桃花園裡的人的穿著打扮,卻跟外面的人一樣,所以很大可能他們穿的衣服,並不是自己編織的,而是外面的後人燒給他們的。而且五百年不與外界交流,桃花園裡的人想要繁衍,就不得不近親結婚,近親結婚的後果大家都知道,所以桃花源裡的村民根本就不是人,而是鬼!


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析:解村裡有人就邀請他到自己家裡去(做客),設酒殺雞做飯來款待他。)

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解析:其餘的人各自又把漁人請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飯來款待他)

陶淵明是蒲松齡的引路人,《桃花源記》也許是《聊齋》前傳

桃花園裡的人,設酒殺雞,款待漁夫這段形容很有意思。外面戰亂不斷,生活條件極其困難,而桃花園裡家家安居樂業,有酒有肉。結合之前的解析,這幾句很容易讓人聯想到,現在中國不少農村都還保留的習俗,那就是做白事擺祭品。可能漁夫在桃花源的那幾天就是在不停的吃祭品。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解析:漁人出來以後,找到了他的船,就順著舊路回去,處處都做了標記。到了郡城,到太守那裡去說,報告了這番經歷。

陶淵明是蒲松齡的引路人,《桃花源記》也許是《聊齋》前傳

漁夫離開桃花源後,就開始處處做記號,報告太守。很多語文老師說,漁夫貪圖賞賜,但是那時候政府發現一個小村子,頂多也就是多徵收一點稅負,漁夫能獲得多大的利息,更大的可能性是,漁夫已經意識到這是一個鬼村,所以慌忙去報告太守了。另外,漁夫可以從桃花園裡面進出,那住在桃花源裡的人,為什麼卻不能出來呢?

與陶淵明同時代的一個風水學家叫郭璞,他寫過一本書叫《藏經》,裡面說到:門前陶桑,為大凶。大文學家陶淵明不可能不知道這一點,五百年裡,桃花園裡難道就沒有一個人想出來嗎,很可能就是因為出不來,出口幾百米之內全都是桃樹。

綜上所述,漁夫進入的應該是個死人國,不過桃花園裡的人都忘了自己已經死在秦時的戰亂中,誤入的漁夫向他們講述了世外的事後,這些人終於明白,自己早就是鬼了,所以這個地方就消失了,後人再沒人找得到。


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後遂無問津者。

(解析:南陽人劉子驥,是個志向高潔的隱士,聽到這件事後,高興地計劃前往。但沒有實現,不久因病去世了。此後就再也沒有問桃花源路的人了。

陶淵明有個遠方親戚叫劉子驥,他聽聞此事便前去尋找,但最終沒有找到,回來後就生病去世了。往深層次想,劉子驥其實找到了桃花源,如果桃花園真的是一個鬼村,而漁夫的進入是一次不可多得的機緣巧合,那麼正常情況下,哪種人才能去那個到處都是鬼的鬼村。劉子驥死了,變成了鬼,所以他成功的進入到了桃花源。


陶淵明是蒲松齡的引路人,《桃花源記》也許是《聊齋》前傳

哈哈哈哈哈,同學們,知道最恐怖的是什麼嗎?最恐怖的是這篇文章要全文背誦!

本視頻僅幫助同學們開腦洞和娛樂,請大家幫忙一起摁住陶淵明先生的棺材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