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板橋“竹苞”的故事

近期有電視臺重播了一部2014年的電視劇《大清鹽商》,該劇講述了清乾隆年間揚州鹽商的故事,劇中出現了“鄭冬心”一角,此人善於畫竹,屬於當時揚州的著名才子。本人也是揚泰人,對於“揚州八怪”一直很感興趣,因此特意查詢了該劇相關講解和背景介紹。瞭解到此角原型實為“揚州八怪”中的鄭板橋、金冬心,分別取各自的姓及號,拼湊藝術加工為“鄭冬心”。

金冬心本名金農,為揚州八怪之首,號冬心先生,布衣終身。工於詩文書法,詩文古奧奇特,並精於鑑別。五十三歲後才工畫。其畫造型奇古,善用淡墨幹筆作花卉小品,尤工畫梅。而鄭板橋一生只畫蘭、竹、石,自稱“四時不謝之蘭,百節長青之竹,萬古不敗之石,千秋不變之人”。其詩書畫,世稱“三絕”,是清代比較有代表性的文人畫家。

鄭板橋“竹苞”的故事

鄭板橋善於畫竹

劇中有一情節,新任鹽員阿克佔就任,四大鹽總商之一的鮑以安向鄭冬心求畫送禮給阿大人,鄭冬心決定戲耍一下“大富豪”鮑以安,便破例為其作畫,併為其畫取名“竹苞”。鮑總商興高采烈地前去獻寶,被一眼識破,竹苞實際就是“個個草包”:古人寫字是縱向,由上往下寫的。“竹”度字是兩個並排的“個”字,即“個個”;“苞”上下結構,上部是古草字(草下無早字),下部是“包”知字,即分成“草包”,兩字連起來道,即“個個草包”。鮑以安偷雞不成,狼狽逃走。

我後來查詢史料,這個情節的確存在過,就是出自鄭板橋,常有富甲一方的土財主向其求畫,鄭板橋經常以“竹苞”為題奚落之,當然也有野史以此為題,加工成紀曉嵐調戲和珅的橋段。鄭板橋畫竹已臻化境,他曾經自述:“凡吾畫竹,無所師承,多得於紙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他通過觀察和藝術創作的實踐,提煉出“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的理論。“眼中之竹”是自然實景,是對自然的觀察和從中體驗畫意;“胸中之竹”是藝術創作時的構思;“手中之竹”是藝術創作的實現。他把主觀與客觀、現象與想象、真實與藝術有機地融為一體,創造了師承自然,而又高於自然的境界。


鄭板橋“竹苞”的故事

鄭板橋讀書處


鄭板橋“竹苞”的故事

鄭板橋真跡


鄭板橋的一生,歷經坎坷,因痛斥貪官汙吏而被罷官,之後以賣畫為生,飽嘗了酸甜苦辣,看透了世態炎涼,他敢於把這一切都糅進他的作品中,他以如槍似劍的文字,針砭時弊,不失人格,對待惡人則動輒“竹苞”之,嬉笑怒罵中揭示了其深邃的思想和高尚的品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