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行散記》名著閱讀,記得收藏哦!

《湘行散記》名著閱讀,記得收藏哦!


1

名著複習——《湘行散記》一、作者介紹

沈從文(1902-1988),男,原名沈嶽煥,筆名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乳名茂林,字崇文,湖南鳳凰人,中國著名作家、歷史文物研究者。14 歲時,他投身行伍,浪跡湘川黔交界地區。1924 年開始進行文學創作,撰寫出版了《長河》、《邊城》等小說。1931 年-1933 年在青島大學任教,抗戰爆發後到西南聯大任教,1946 年回到北京大學任教,建國後在中國歷史博物館和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工作,主要從事中國古代歷史與文物的研究,著有《中國古代服飾研究》。1988 年病逝於北京,享年 86 歲。

二、主要內容

《湘行散記》是沈從文的散文集代表作之一,是作者兩次重返湘西所得。書中含有大量作者所見所聞,感悟等。書中對於湘西河道景色描寫,確實精彩,本地人粗話的收錄也很寫實,沈從文對於底層人民生活的關照,也符合如今的價值觀。

本書中的既能各自獨立成篇,每一篇都有其內涵及要表達的深刻意義。有的含有尖銳的民族問題與社會矛盾,而有的有文明與墮落的關係。

《一個戴水獺皮帽子的朋友》:講述了沈從文先生的一個老朋友的瑣事。這個朋友一個突出的

特點是戴著一頂價值"48 元的水獺皮帽子"。在這頂帽子下,是一個被認為是英雄亦是壞蛋的"樑子"上出身的人物。他有著兵痞的豪氣與匪氣,25 歲便有 40 多個女人的胸膛被他親過,十幾年後依然還看"更好的冊頁";他語言粗蠻卻精妙豐富,他就是一本活生生的大字典,對於湘西的社會,他比縣衙裡的"包打聽"知道的還清楚;他粗鄙莽撞但卻對字畫"風雅"有加,於是特別喜歡"我"來辨別字畫的假……,"為人性情又隨和又不馬虎,一切看人來,在他認為是好朋友的,掏出心子不算回事;可是遇著另外一種老想佔他一點兒便宜的人呢,就完全不同了。

《桃源與沅洲》:由《桃花源記》寫起,通過這篇文章在人們心中的廣大影響引出現實中的桃

源的風土人情。通過對現實中桃源的環境、人文景觀等的描述,讓人們認識到現實生活的殘酷、嚴

峻,使得世外桃源般的理想社會在作者的筆下一點點被破壞,最終迴歸到現實,也引起人們對理想

和現實之間差距的深思。

《鴨窠圍的夜》:這是一篇遊記散文,通過作者旅途中夜宿鴨窠圍時一夜間的見聞和思緒,描

寫了湘西地區特有的自然景色和獨異的人生形態,寄託了作者深沉的生命感喟。

本文可以分為四個部分:第一部分(開頭兩個自然段):寫陰曆年前某天夜晚,航行在沅水上

的渡船泊於鴨窠圍岸邊,水手歇夜,以及湘西特有的吊腳樓景觀。第二部分(從"河面大小船隻泊定後"至"灶中正火光熊熊"):透過作者的想象,敘寫水手們到岸上吊腳樓吃"葷煙"或烤火歇息的情景。

第三部分(從"鄰近一隻大船上"至"也是很顯然的事了"):由鄰船一位水手的舉動引起回憶,"溫習"了十五年前自己經歷的同樣的情形。第四部分(最後三個自然段):寫午夜時分水面上漁人"趕白"的古怪聲音及由此引發的對湘西人歷史命運的思考。

本文是根據作者中夜宿鴨窠圍時的見聞和思緒而寫的,是湘西地區特有的自然景觀和獨異的人生形態。湘西是一片神奇而美麗的土地。它地處湘、黔、川三省邊地交界處,山川秀美,民風淳樸,經濟落後,人民生活艱辛。沈從文作為有著苗族血統的湘西作家,用一支有靈性的筆,突出地表現湘西在特定歷史條件下形成的浸潤著原始民風的特殊人生形式,描繪了湘西下層人民永遠用血淚打發日子,世代相沿的悲苦命運;同時也描繪了他們為生存、為實現其人生權利與尊嚴所作的努力。

本文中寫到的吊腳樓,是湘西特有的建築奇觀;而它所著重描寫的"水上人"(水手及隨船旅行者)和"婦人"(妓女)們的關係,也是一種帶有湘西地方色彩和時代色彩的特異的生活。


《湘行散記》名著閱讀,記得收藏哦!


2

沈從文"最親切熟悉的"就是他的故鄉,一條綿長千里的沅水及其支流兩岸的鄉村人事,對於生活在那裡的農民、水手和士兵,"懷了不可言說的溫愛"。在他看來,他們的生活,近乎一種"優美、健康、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其中蘊藏著血與淚,也蘊藏著"正直素樸人情美"。作者描寫這些,既是其人生經歷使然,也寄託了作者的審美標準和人生理想。作者還幾次講到他的"憂鬱"。這種憂鬱、哀慼亦即悲憫的情思,源於作者對湘西人民靈魂的深刻理解,也源於他對湘西民族歷史遭遇和現實境況的觀照與反思。

《一九三四年一月十八》:描寫的是作者行近沅陵時前後數小時所見所聞所感。除有關沅陵地方特徵的一般介紹外,有三件事:長灘上船隻遇險、一位拉縴老人的固執倔強、河邊村寨的聲音與影像。其中,有近景,有遠景,有特定人物的特寫,也有村寨風情的寫意,且無論敘事寫景,虛實相間。文章的厚重與卓爾不群之處,全在作者觸景所生之情。作者將這些曾經與自己生命不可分併為之夢魂牽繞的日常人生小景,納入民族千百年的歷史空間予以觀照。於是,透過這些日常瑣屑、

透過文章所述那位拉縴老人為爭執一分錢得失表現出來的固執與"狡猾"的表象,下層人民生存的艱辛與生命莊嚴並存的人生本質,便獲得凸顯。經由具象到抽象,所述人事,已不僅僅是沅陵地方人生哀歡的寫實,而成為整個民族數千年人生哀歡的縮影。然而,與史籍所載"另一時代另一群人""相斫相殺"的另一種"歷史"相比,這數千年如一日的恆常人生哀歡——一部民族的真正歷史,卻被歷史所遺忘。由此而生成的"無言哀慼"——一種超越對下層人民"同情"層面的人生悲憫感,化為作者心靈深處迸發出來的情感音響,在冥寂的歷史空間裡迴盪。

《一個多情水手與一個多情婦人》:這部散文集創作於 1934 年,是沈從文循了由下游至上游的回鄉路程,邊回憶、邊對照地寫下來的,通過景物印象與人事哀樂,寫出了湘西人的生活方式。

故事裡的水手和妓女對讀者來說也算是老面孔了,他們的身影經常出現在沈從文各種體例的文字中。然而,這個水手和婦人帶給我們的卻不光是熟悉的面影,他們身上還有某種特殊的氣息讓我

們矍然神往。是什麼樣的氣息呢——多情。

沈從文從來就喜歡把他的目光鎖定在一些無名小卒身上,以溫婉細膩的文字將深藏於他們內心的摯情展露於世人眼前。

多情的水手——牛保多情表現:

1、吃了"葷煙",還磨磨蹭蹭地在那兒聽那婦人說些痴話,什麼"我等你十天,你有良心,你就來——"等等。

2、得了我的四個煙臺大蘋果回贈的牛保又返身去他女人那兒了。他迫不及待的想把這平時難得一見的"稀罕物"帶給自己心愛的女人享用一下。保和他女人,雖沒有夫妻名分,甚至沒有做夫妻的資格,但在這樣的文字裡面,我們會感到生活的幸福和莊重。

然而沈從文卻不經意間揭開了這溫暖幸福背後的真相——不斷的離別才是他們真實的命運。飽含了作者對小人物生命的理解與深深的無奈和悲哀。

多情的婦人——夭夭多情表現:

1、這婦人來的目的好像不單純是為了打發寂寞,因為她的眼中多了一些不同尋常的羞怯。

2、一張為都市所折磨而成的白臉,同一件稱身軟料細毛衣服,在一個小家碧玉心中所能引起的是一種如何幻想。

夭夭 "雖生在不能愛好的環境裡,卻天生有種愛好的性格。老煙鬼用名分縛著了她的身體,然

而那顆心卻無從拘束。"儘管她只是一個被人當作玩物當作交換品的妓女。生活之於她,早就是一

個絕望的深淵了。可憐她竟在這樣卑賤的生存中,尚保存著這樣一股頑強的生命力。由是使"我"

產生了一種憐憫。


《湘行散記》名著閱讀,記得收藏哦!


3

《辰河小船上的水手》:寫的是水手,他們平時極粗野,罵人的字眼如同我們作文時的標點符號一樣不可缺少,一般要沒有。則話的意義說模糊了。然而這些人又都非常的善良。船靠岸時,其他三個人便慫恿一個人去到岸上搞女人。"我"就給他一些錢,可是他上岸不久就回來了,用錢買了桔子請大家吃。

《箱子巖》:本文寫了作者兩次到箱子巖的經歷和不同的感受。

事件 時間 自 然 景物特點 氣氛 感情 感受

第 一次 觀看賽龍舟十 五年前端午節鮮豔、明麗、神秘 熱鬧、歡快熱情地讚美

(1)感嘆民族文化旺盛持久的生命力。(2)感嘆鄉民們與世無爭、自然淳樸的生活。

第 二次在一家小飯鋪裡,遇見一個跛腳青年十 五年 後十二月七號過年前夕寒冷、破敗、單調、蕭條冷寞、死氣沉沉深 深 的憂慮

(1)感嘆鄉民繼續過著簡單而充實的日子。(2)感嘆人的生命與自然融為一體。(3)為受到外面世界玷汙的鄉民的精神世界感到深深的憂慮。在作者眼裡跛腳青年"他就是一個可以潰爛這鄉村居民靈魂的人物"。跛腳青年的所作所為顯示了湘西人民生活中的痼疾和汙穢。作者借這個人物來批判外界社會日益敗壞的世風對淳樸鄉民的侵蝕與毒害。作者之所以寫屈原和賀龍,因為這兩個人都是三湘大地上出現的風雲人物。屈原畢生為民請命,關注民生疾苦,以他的政治和文學才能成為當地人們紀念的偉大先賢。人們紀念他,體現出傳統的民族文化有綿延已久的旺盛的生命力。對賀龍,作者是充滿敬佩和期待的。二十年前賀龍只是一個平常的馬伕,二十年後就成了統領千軍萬軍的一方豪傑,"誰個人會注意這個小小節目,誰個人想象得到人類歷史是用什麼寫成的"。作者又一次提到了"歷史",這樣的感嘆流露出期盼,希望當地人民能像賀龍一樣去創造一段新的歷史。表現出作者對美好新生活的熱烈期盼和希望。《五個軍官與一個煤礦工人》:講述了辰溪風景優美而地勢險峻,有煤礦可採。那些礦工周身漆黑,工作辛苦,一旦塌方便有性命之虞。其中一個礦工用菜刀劈開了一個哨兵的頭顱而奪取了哨兵的槍支。而這個礦工在此時便已經顯現出他類與虎豹的狡猾和智慧,他無聲無息的在夜中殺人,拋屍於廢棄的礦井,留出了充分的逃亡的時間。而他在這段時間中,憑藉著搶來的槍入夥土匪,從而摒棄了他在地獄中討生活的日子。三年後,他帶領手下攻佔了那個山城。與守軍隔江對峙。兩方搶渡而各有勝負,最終防軍的五名青年乘船渡江得利,巷戰之後落草的繼續逃亡,而那個為首的礦工卻漏網,那五個青年業已晉升為軍官,便自請去引誘他現身。五個青年偽作落草,在酒館裡當著礦工同伴的面露出帶著槍械來投誠的意向,一番探聽之後礦工的同伴為他他們卜上一課,便把聯絡礦工的方式告給了他們。在見過武器之後五位青年便與礦工接上了頭,在酒宴上出其不意而用匕首斬殺了礦工的同伴,捉住了礦工。最後礦工說自己還有槍械在礦井旁,邀他們隨自己去取。我看到這裡想著他大概是要做什麼手腳的,大概是同歸於盡之類的吧。而沈從文卻寫,礦工趁著大家翻找槍支的時候,用朗朗的聲音從容說,"兄弟,對不起,你們送了我那麼多遠的路,有勞有偏了。"便縱身躍進井中。那正是當年他奪槍殺人後拋屍的井口。《老伴》:是作者沈從文對自己 17 年前所見所聞的敘寫。兩個老伴不同的命運卻又相同地埋葬在自己的回憶裡,那種嘆息的歷史與無奈的遙望,都在這篇文章裡渲染得淋漓盡致。作者首先通過記敘兩次在瀘溪縣的經歷,表達了他對人類命運的無常和時間輪迴的殘酷的思考。對鄉土的熱愛,期盼湘西人民用"櫓歌"的精神和熱情,重新裝扮生活的主題。文章通過敘述了作者 17 年後再次回到湘西瀘溪縣的所見所聞,在平靜的敘述中,寫出了湘西特有的風土人情,對其中透露出的人事滄桑深感惆悵。作者再見老伴,並引起感慨與思索。然後,作者從當年的老伴命運中發現了人類命運的無常和時間輪迴的殘酷。老伴之一沈萬林死得偶然和意外,而老伴趙開明曾是那麼伶俐勇敢,也終究抵不過時間的無情流逝,已被所謂的現代文明的"鴉片煙"毀去了形貌和活力,"簡直可以說是一個老人了"。而他的女兒卻正青春年少,但簡直就是她母親的翻版,目睹此情此景,作者抒發了不可知的命運給家鄉、給人們帶來的困惑,並由此上升至對人生哲理的思索。新的東西帶來了文明,也帶來了糟粕,作者在過去、現在、未來,在新與舊的對照中,深感惆悵與焦慮。既希望家鄉有所變化,受文明的薰陶,但又不希望變成像老

伴趙開明那樣,麻木、健忘、衰老。同時,又不希望像趙開明的女兒一"承"不變,安於現狀。這都是基於作者對家鄉的熱愛,所以他會憂愁,焦慮。最後,作者對故鄉再來的春天,對重塑家鄉民族品德,恢復人性中自然、美好的東西寄予了希望。

《虎雛再遇記》:寫一個野性十足的青年,"小豹子"八歲的時候,就用石頭打死了人,逃亡

在外,後到上海,我想幫他,讓他讀書,可是在上海又因打傷了人,逃到了湘西,當兵了,在戰場

上也很勇敢。他們行船,遇到一個軍人很蠻橫,等船靠岸,他一個人悄悄的打發那個軍人一頓,像

沒事一樣回來了,這就是發揮人的生命力量。

《一個愛惜鼻子的朋友》:民國十年,那是一個激進的時代,"兩湖青年"中瀰漫著一種"對革命的狂熱"。舊地重遊,三個同鄉的面容逐漸顯影。這三個朋友,一個姓楊,一個姓韓,一個姓印,都是野性環境和狂飆時代陶冶下的青年人。此篇的主人公就是這個"印瞎子":姓印的可算得是個球迷。任何人邀他踢球,他必高興奉陪,球離他不管多遠,他總得趕去踢那麼一腳。每到星期天,軍營中有人往沿河下游四里的教練營大操場同學兵玩球時,這個人也必參加熱鬧。大操場裡極多牛糞,有一次同人爭球,見牛糞也拚命一腳踢去,弄得另一個人全身一塌胡塗。這朋友眼睛不能辨別面前的皮球同牛糞,心地可雪亮透明。體力身材皆不如人,倒有個很好的腦子。玩雖玩得厲害,應月考時各種功課皆有極好成績。性情詼諧而快樂,並且富於應變之才,因此全校一切正當活動少不了他,大家親暱的稱呼他為"印瞎子",承認他的聰明,同時也斷定他會短命。"印瞎子"最值得自豪的是他的鼻子。每到有人說他壽命不永時,"他便指定自己的鼻子:'大爺,別損我。我有這條鼻子,活到八十八,也無災無難!'"

那是一個"激情燃燒"的時代。有人詢問這個近視眼,想知道他將來做什麼。"不要小看我印瞎子,我不像你他那麼無出息。我要做個偉人!說大話不算數,你們等著瞧吧。看相的王半仙誇獎我這條鼻子是一條龍,趙匡胤黃袍加身,不兒戲!"這種少年的張狂與自信倒真有幾分可愛。民國十六年,革命軍北伐攻下武漢後,那個姓楊和姓韓的的朋友,"居然燃燒了自己的血液","成了黨的臺柱"。在革命的狂潮之中,印瞎子也終於混出人樣了,他後來成為"毛委員的小助手","身穿了一件破爛軍服,每日跟隨著委員各處跑,日子過得充滿了狂熱與興奮"。他當真有意識在做候補"偉人"了。當他知道"我"還困守在北京城,想用一支筆奮鬥下去,曾寫信給"我":"到武漢來找老朋友,看看老朋友怎麼過日子罷!你放心,想唱戲,一來就有你戲唱。從前我用腳踢牛屎,現在一切不同了,我可以踢許多許多東西。"

"我可以踢許多許多東西"!志得意滿之神情溢於言表。相形之下,"我"沒有什麼宏圖大志,"我""不能從鼻子眼睛上什麼特點增加多少自信";但"我""卻瞭然時間對這個世界同我個人的嚴重意義,我願意好好的結結實實來做一個人"。這話說得少些志氣但卻實在。時間可以掩埋一切,時間又可以印證一切。

印瞎子"偉人"雖然沒有做成,但是,與姓楊的姓韓的在"清黨運動"被砍頭,他是幸運的,莫非真是那條鼻子的護佑?十來年後,在一家橋頭的小客棧裡,舊友聞訊前來拜訪回鄉的"我"。他現在是烏宿地方的百貨捐局長了。這位如今戴玳瑁眼鏡穿玄狐袍子的印局長,他如數家珍地講述


5

他的精緻貴重的"煙具":"那兩支菸槍是貴州省主席李曉炎的,煙燈是川軍將領湯子模的,煙匣是黔省軍長王文華的,打火石是雲南雞足山……"他老老實實的說明,"北伐以後他對於鼻子的信仰已失去,因為吸這個,方不至於被人認為那個,胡亂捉去那個這個的。說時他把一隻手比擬在他自己頸項上,做出個咔嚓一刀的姿勢"。當我邀他去看看被殺老友的墳時,"他彷彿吃了一驚,趕忙退後一步","大爺,你以為我戒了煙嗎?家中老婆不允許我戒菸。"誰能想到,一個"我可以踢許多許多東西"的豪傑,人到中年,活得如此猥瑣!他學乖了,他寧可陶醉在鴉片裡,也不願背上什麼"嫌疑"而死於非命。"我住在故鄉三天,他果然不再同我見面"。

《滕回生堂的今昔》:文章講的是鳳凰當地的一位滕姓土醫生,沈從文因幼時患疳疾,所以按

算命人言,拜給滕醫生做乾兒子,用草藥調製。

作者簡介沈從文(1902—1988),原名沈嶽煥,現代作家、歷史文物研究家。沅、澧上游,峰

巒綿亙、民風質野的湘西,是有著漢、苗、土家族血統的現代作家沈從文的"文學原點"。通過《邊城》《長河》等一系列鄉土小說和散文,沈從文在文學中完成了對"湘西"的重構。主要作品有小說《邊城》《長河》《龍朱》《虎雛》《月下小景》,散文集《從文自傳》《湘行散記》《湘西》等。其中,《邊城》是他的代表作,兼具抒情詩和小品文的優美筆觸,表現自然、民風和任性的美,描繪了富於詩情畫意的鄉村風俗畫,充滿了牧歌情調和地方色彩。

作品簡介《湘行散記》是沈從文先生據湘行途中所遇之人和所發生的故事所創作的一組散文,

共計 11 篇:《桃源與沅州》《鴨窠圍的夜》《一個多情水手與一個多情婦人》等。這部散文集,創作於 1934 年初,是他構建"文學湘西"世界的一塊重要拼圖。散文飽含沉甸甸的責任意識——面對一種特殊的歷史場域,追溯神性生命的始終,透過表層的血與淚,體驗一份人生的莊嚴。統攝到作者巨大悲憫情感下的書寫與反省,是將尖銳的與社會矛盾,融匯在人事的敘述中。

主要篇章《沅陵的人》《沅水上游的幾個縣份》《 桃源與沅州》等反思"文明"與"墮落"

的複合關係,《鳳凰》《一個多情水手與一個多情婦人》沉醉在愛的憧憬裡流露出對愛的毀滅性的隱憂,《虎雛再遇記》《箱子巖》感動於原始生命的力量同時也流露了原始生命活力無從改造與轉移的憂懼感。《鴨窠圍的夜》雪夜火光中的夜漁,那似乎亙古不變的的"人與自然戰爭",將他帶回"四五千年那個'過去'",體驗到人性深處保有的力量。《辰河小船上的水手》中辰河上今昔的對比,令他不能不思考民族衰敗的原因和前途希望之所在。

人物形象《湘行散記》通過對湘西下層民眾這些生活情狀具體細微、極富實感的描寫,表現

了他們在艱難處境中對人生的頑強與執著,被壓抑被摧殘的生命力的堅韌與強悍,摻和著淚與笑的生活的莊嚴和忠實。通過作者的筆,我們看到的是,他們擔負了自己那份命運,從不逃避為了求生而應有的一切努力,勇敢地為生存而搏戰,同時在不無畸形的形式中追求著真摯纏綿的情與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