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人愛聽的秦腔、江南人吟唱的崑曲,哪個才配得上“百戲之祖”

男:我身無分文一事無成;女:沒關係,我不圖你的錢。

男:我獨生子女家境普通;女:不重要,我喜歡的是你。

男:我個子不高長得不帥;女:隨便啦,我也不是女神

女:那你喜歡喝甜豆腐腦還是鹹豆腐腦?

男:我是北方人,自然是鹹豆腐腦了。

女:分手吧,我們南方人喜歡甜豆腐腦。咱兩不和,而且甜豆腐腦最好喝。

導言:中國很大,大到地理環境千差萬別,衣食文化異彩紛呈。依託於不同環境發展起來的南北文化,浸染著不同文化成長起來了南北方人。他們在飲食、服飾、方言、觀念等各個方面掀起的互相之間的地域黑可謂是無所不用其極。槽點很多,笑點也很多。像上文中提到的甜豆腐腦與鹹豆腐腦之爭,粗麵條與細麵條之爭都可謂是段子界的經典老梗。就像《南山南》中所唱的那樣“你在南方的豔陽裡大雪紛飛,我在北方的寒冬裡溫暖如春。”在江南戲劇與西北秦腔誰才是“百戲之祖”的問題上,南北方人便又開啟了嘴炮模式。

來自黃土高原的嘶鳴——秦腔

秦腔又稱作“邦子腔”,古時陝西、甘肅一帶屬於秦國,因此得名秦腔。相傳起源於西周,是中國漢族最古老的戲劇之一。清人李調元《雨村劇話》雲:

“俗傳錢氏綴百裘外集,有秦腔。始於陝西,以梆為板,月琴應之,亦有緊慢,俗呼梆子腔,蜀謂之亂彈。”

秦腔的表演技藝樸實、粗獷豪放,富有誇張性,同時生活氣息濃厚,技巧豐富。

西北人愛聽的秦腔、江南人吟唱的崑曲,哪個才配得上“百戲之祖”

秦腔的臉譜,講究大方、莊重與典雅

其語言的一大特點便是唱、念全都是以關中方言為基礎,並融入了我國漢唐時期的一些詩、詞、曲的語言,即語調高亢激昂、語音生硬、語氣硬朗結實的風格。

秦腔的唱腔為板式變化,也就是以一個曲調為基調,通過節拍,節奏,旋律等的變化而形成一系列的板式,如板路和彩腔等。其表演技巧十分豐富,時而深沉哀婉,時而慷慨激昂;時而崩悲憤懷念,時而歡樂明快;時而急切委婉,時而渾厚深沉。其在音樂、角色、絕活、樂器、裝扮、服飾、道具等方面形成了完整的體系,並亦有其獨到之處。

西北人愛聽的秦腔、江南人吟唱的崑曲,哪個才配得上“百戲之祖”

秦腔有甘肅秦腔與東路秦腔兩派之分


關於秦腔的起源,有這樣一個故事。相傳唐玄宗時期,李隆基曾專門設立了培養演唱子弟的梨園以演唱宮廷樂劇。梨園的樂師李龜年(沒錯,就是《江南逢李龜年》那個李龜年)原本就是陝西民間藝人,他所創作的《秦王破陣樂》被稱作為秦王腔,簡稱“秦腔”。這大概就是最早的秦腔樂曲,其後的秦腔受到宋詞的影響,從內容到形式上日臻完美。

清代主要是清乾隆年間是秦腔的繁盛時期,那個時候全國有很多的秦腔戲社,僅西安一地便有36個秦腔版社。當時很多達官顯貴皆震撼於秦腔的豪邁與魅力,紛紛棄京劇而聽秦腔。據史料記載,當時的秦腔除了山海關以外的東三省,其他各省皆有留存。其經典劇目有《春秋筆》、《八義圖》、《紫霞宮》、《和氏璧》、《惠鳳扇》、《玉虎墜》、《麟骨床》、《鴛鴦被》、《射九陽》、《哭長城》等。

西北人愛聽的秦腔、江南人吟唱的崑曲,哪個才配得上“百戲之祖”


因為家裡老人的緣故,小時候也聽了不少的秦腔。在西北地區,秦腔是辛苦了大半輩子的老人們最好的精神慰藉。對於我來說,印象中的秦腔基本靠吼,是那種震天動地、氣吞山河的吼,其震人心魄的程度一點不比中央電視臺春晚上大火的“華陰老腔”差,可以說心臟不好的人都不敢聽。陝西作家賈平凹的長篇小說《秦腔》以便藉著秦腔的故事,以之為線索,用細膩平實的語言採用“密實的流年式的書寫方式”,集中表現了改革開放年代鄉村價值觀念、人際關係在傳統格局中的深刻變化。藉著這本書的傳播,秦腔其豐富的形式與文化也被更多人所瞭解。

江南水鄉里的歌劇——崑曲

說起秦腔,可能有些南方人並不知曉。但說起崑曲,全國基本沒有多少人不曾聽過。崑曲又被稱作“崑山腔”或“崑腔”,起源於元末江蘇的崑山。同樣是中國古老的戲曲聲腔,是中國漢族傳統戲劇中最古老的劇種之一,也是中國漢族傳統文化藝術的珍品,被稱為百花園中的一朵蘭花。它與歷史上古希臘戲劇和印度梵劇並稱為世界三大古老戲劇。同時也是唯一沒有絕跡,仍然活躍在舞臺上的戲劇。在2001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人類口述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

西北人愛聽的秦腔、江南人吟唱的崑曲,哪個才配得上“百戲之祖”


據考證,崑曲發源於600多年前,由崑山人顧堅草創立,根據文徵明手錄的婁江魏良輔《南詞引正》一文記載:

“元朝有顧堅者,雖離崑山三十里,居千墩(今千燈鎮),精於南辭,善作古賦。擴廓帖木兒聞其善歌,屢招不屈。善發南曲之奧,故國初有'崑山腔'之稱。”

至明嘉靖年間傑出的崑曲音樂家魏良輔對崑山腔進行了大膽的改革,吸收了當時流行的餘姚腔、弋陽腔、海鹽腔的特點形成了新的聲腔,廣受歡迎。明朝萬曆年間,崑曲出現了爆發式的發展,湧現出大量優秀的劇本佳作,發展十分繁榮。據記載僅當時蘇州一地崑曲專業演員便有好幾千人。

崑曲是中國戲劇史上具有最完整表演體系的劇種。其具有柔和的唱唸做打,武術及舞蹈,以曲詞典雅、形象婉轉、表演細膩著稱。並且基礎深厚、遺產豐富,是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發展高高度發展的成果,有“中國戲曲之母”之稱。其唱腔華麗婉轉、唸白儒雅、表演細膩、舞蹈飄逸,加上完美的舞臺之景,可以說在戲劇表演的各個方面都達到了最高的境界。崑曲的表演最大的特點便是抒情性強,動作細膩,歌舞的身段結合的巧妙和諧。

西北人愛聽的秦腔、江南人吟唱的崑曲,哪個才配得上“百戲之祖”

《遊園驚夢》剪影


毫無疑問,崑曲是除京劇之外影響最為深遠的劇種,在長期的演出實踐中積累了大量的劇目。其中有影響而又經常演出的劇目如:王世貞的《鳴鳳記》,湯顯祖的《牡丹亭》、《紫釵記》《邯鄲記》《南柯記》,沈璟的《義俠記》等。像我們所熟知的中國四大悲劇皆出自崑曲。

崑曲與秦腔關於“百戲之祖”之爭

在中國戲曲圈內,崑曲與秦腔關於“百戲之祖”名號的爭奪由來已久。毫無疑問,崑曲和秦腔都是中國最古老的劇種之一,都是中國漢族戲曲藝術的發端。因此對於這一問題,長久以來學術界內很難給予明確的答覆。雙方各自的理由雖有相似,但也有所不同。

  • 支持秦腔的這一派,其核心的觀點自然是悠久的歷史。秦腔形成於秦代、漢代提煉、唐代發展、元代完成、明代成熟、廣播於清,幾經演變,可以說是中國戲劇的發起者,中國戲曲的活化石。歷史上它也是傳播到了中原和沿海很多地區,影響和培育了幾十部地方戲劇。
  • 支持崑曲的一派,在強調歷史的同時,更加註重其非凡的影響力。崑曲是明清時期最有影響的戲曲,許多劇種都是在崑劇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被稱為所有劇種的祖先和所有劇種的老師。像其他諸如川劇、粵劇、黃梅戲、京劇等諸多戲曲的形成和發展都有崑曲的直接影響。崑曲言辭優美、文雅,許多唱詞都是優美而憂憂鬱的詩文,它的影響力已不僅僅侷限於戲曲之內,它對於中國古典文學的影響同樣深遠。向上述的諸如《牡丹亭》、《桃花扇》等四大經典悲劇都不僅僅是簡單的戲劇腳本,更是供人欣賞的文學佳作。
西北人愛聽的秦腔、江南人吟唱的崑曲,哪個才配得上“百戲之祖”


結語:至今這一爭吵仍然在持續之中,也成為南北方人互懟相爭的素材之一。但對於“百戲之祖”名號到底花落誰家,誰也無法蓋棺定論。請問各位讀者對此有何見解?可以留言於評論區供大家探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