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人爱听的秦腔、江南人吟唱的昆曲,哪个才配得上“百戏之祖”

男:我身无分文一事无成;女:没关系,我不图你的钱。

男:我独生子女家境普通;女:不重要,我喜欢的是你。

男:我个子不高长得不帅;女:随便啦,我也不是女神

女:那你喜欢喝甜豆腐脑还是咸豆腐脑?

男:我是北方人,自然是咸豆腐脑了。

女:分手吧,我们南方人喜欢甜豆腐脑。咱两不和,而且甜豆腐脑最好喝。

导言:中国很大,大到地理环境千差万别,衣食文化异彩纷呈。依托于不同环境发展起来的南北文化,浸染着不同文化成长起来了南北方人。他们在饮食、服饰、方言、观念等各个方面掀起的互相之间的地域黑可谓是无所不用其极。槽点很多,笑点也很多。像上文中提到的甜豆腐脑与咸豆腐脑之争,粗面条与细面条之争都可谓是段子界的经典老梗。就像《南山南》中所唱的那样“你在南方的艳阳里大雪纷飞,我在北方的寒冬里温暖如春。”在江南戏剧与西北秦腔谁才是“百戏之祖”的问题上,南北方人便又开启了嘴炮模式。

来自黄土高原的嘶鸣——秦腔

秦腔又称作“邦子腔”,古时陕西、甘肃一带属于秦国,因此得名秦腔。相传起源于西周,是中国汉族最古老的戏剧之一。清人李调元《雨村剧话》云:

“俗传钱氏缀百裘外集,有秦腔。始于陕西,以梆为板,月琴应之,亦有紧慢,俗呼梆子腔,蜀谓之乱弹。”

秦腔的表演技艺朴实、粗犷豪放,富有夸张性,同时生活气息浓厚,技巧丰富。

西北人爱听的秦腔、江南人吟唱的昆曲,哪个才配得上“百戏之祖”

秦腔的脸谱,讲究大方、庄重与典雅

其语言的一大特点便是唱、念全都是以关中方言为基础,并融入了我国汉唐时期的一些诗、词、曲的语言,即语调高亢激昂、语音生硬、语气硬朗结实的风格。

秦腔的唱腔为板式变化,也就是以一个曲调为基调,通过节拍,节奏,旋律等的变化而形成一系列的板式,如板路和彩腔等。其表演技巧十分丰富,时而深沉哀婉,时而慷慨激昂;时而崩悲愤怀念,时而欢乐明快;时而急切委婉,时而浑厚深沉。其在音乐、角色、绝活、乐器、装扮、服饰、道具等方面形成了完整的体系,并亦有其独到之处。

西北人爱听的秦腔、江南人吟唱的昆曲,哪个才配得上“百戏之祖”

秦腔有甘肃秦腔与东路秦腔两派之分


关于秦腔的起源,有这样一个故事。相传唐玄宗时期,李隆基曾专门设立了培养演唱子弟的梨园以演唱宫廷乐剧。梨园的乐师李龟年(没错,就是《江南逢李龟年》那个李龟年)原本就是陕西民间艺人,他所创作的《秦王破阵乐》被称作为秦王腔,简称“秦腔”。这大概就是最早的秦腔乐曲,其后的秦腔受到宋词的影响,从内容到形式上日臻完美。

清代主要是清乾隆年间是秦腔的繁盛时期,那个时候全国有很多的秦腔戏社,仅西安一地便有36个秦腔版社。当时很多达官显贵皆震撼于秦腔的豪迈与魅力,纷纷弃京剧而听秦腔。据史料记载,当时的秦腔除了山海关以外的东三省,其他各省皆有留存。其经典剧目有《春秋笔》、《八义图》、《紫霞宫》、《和氏璧》、《惠凤扇》、《玉虎坠》、《麟骨床》、《鸳鸯被》、《射九阳》、《哭长城》等。

西北人爱听的秦腔、江南人吟唱的昆曲,哪个才配得上“百戏之祖”


因为家里老人的缘故,小时候也听了不少的秦腔。在西北地区,秦腔是辛苦了大半辈子的老人们最好的精神慰藉。对于我来说,印象中的秦腔基本靠吼,是那种震天动地、气吞山河的吼,其震人心魄的程度一点不比中央电视台春晚上大火的“华阴老腔”差,可以说心脏不好的人都不敢听。陕西作家贾平凹的长篇小说《秦腔》以便借着秦腔的故事,以之为线索,用细腻平实的语言采用“密实的流年式的书写方式”,集中表现了改革开放年代乡村价值观念、人际关系在传统格局中的深刻变化。借着这本书的传播,秦腔其丰富的形式与文化也被更多人所了解。

江南水乡里的歌剧——昆曲

说起秦腔,可能有些南方人并不知晓。但说起昆曲,全国基本没有多少人不曾听过。昆曲又被称作“昆山腔”或“昆腔”,起源于元末江苏的昆山。同样是中国古老的戏曲声腔,是中国汉族传统戏剧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也是中国汉族传统文化艺术的珍品,被称为百花园中的一朵兰花。它与历史上古希腊戏剧和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老戏剧。同时也是唯一没有绝迹,仍然活跃在舞台上的戏剧。在200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述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西北人爱听的秦腔、江南人吟唱的昆曲,哪个才配得上“百戏之祖”


据考证,昆曲发源于600多年前,由昆山人顾坚草创立,根据文征明手录的娄江魏良辅《南词引正》一文记载:

“元朝有顾坚者,虽离昆山三十里,居千墩(今千灯镇),精于南辞,善作古赋。扩廓帖木儿闻其善歌,屡招不屈。善发南曲之奥,故国初有'昆山腔'之称。”

至明嘉靖年间杰出的昆曲音乐家魏良辅对昆山腔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吸收了当时流行的余姚腔、弋阳腔、海盐腔的特点形成了新的声腔,广受欢迎。明朝万历年间,昆曲出现了爆发式的发展,涌现出大量优秀的剧本佳作,发展十分繁荣。据记载仅当时苏州一地昆曲专业演员便有好几千人。

昆曲是中国戏剧史上具有最完整表演体系的剧种。其具有柔和的唱念做打,武术及舞蹈,以曲词典雅、形象婉转、表演细腻著称。并且基础深厚、遗产丰富,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发展高高度发展的成果,有“中国戏曲之母”之称。其唱腔华丽婉转、念白儒雅、表演细腻、舞蹈飘逸,加上完美的舞台之景,可以说在戏剧表演的各个方面都达到了最高的境界。昆曲的表演最大的特点便是抒情性强,动作细腻,歌舞的身段结合的巧妙和谐。

西北人爱听的秦腔、江南人吟唱的昆曲,哪个才配得上“百戏之祖”

《游园惊梦》剪影


毫无疑问,昆曲是除京剧之外影响最为深远的剧种,在长期的演出实践中积累了大量的剧目。其中有影响而又经常演出的剧目如:王世贞的《鸣凤记》,汤显祖的《牡丹亭》、《紫钗记》《邯郸记》《南柯记》,沈璟的《义侠记》等。像我们所熟知的中国四大悲剧皆出自昆曲。

昆曲与秦腔关于“百戏之祖”之争

在中国戏曲圈内,昆曲与秦腔关于“百戏之祖”名号的争夺由来已久。毫无疑问,昆曲和秦腔都是中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都是中国汉族戏曲艺术的发端。因此对于这一问题,长久以来学术界内很难给予明确的答复。双方各自的理由虽有相似,但也有所不同。

  • 支持秦腔的这一派,其核心的观点自然是悠久的历史。秦腔形成于秦代、汉代提炼、唐代发展、元代完成、明代成熟、广播于清,几经演变,可以说是中国戏剧的发起者,中国戏曲的活化石。历史上它也是传播到了中原和沿海很多地区,影响和培育了几十部地方戏剧。
  • 支持昆曲的一派,在强调历史的同时,更加注重其非凡的影响力。昆曲是明清时期最有影响的戏曲,许多剧种都是在昆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被称为所有剧种的祖先和所有剧种的老师。像其他诸如川剧、粤剧、黄梅戏、京剧等诸多戏曲的形成和发展都有昆曲的直接影响。昆曲言辞优美、文雅,许多唱词都是优美而忧忧郁的诗文,它的影响力已不仅仅局限于戏曲之内,它对于中国古典文学的影响同样深远。向上述的诸如《牡丹亭》、《桃花扇》等四大经典悲剧都不仅仅是简单的戏剧脚本,更是供人欣赏的文学佳作。
西北人爱听的秦腔、江南人吟唱的昆曲,哪个才配得上“百戏之祖”


结语:至今这一争吵仍然在持续之中,也成为南北方人互怼相争的素材之一。但对于“百戏之祖”名号到底花落谁家,谁也无法盖棺定论。请问各位读者对此有何见解?可以留言于评论区供大家探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