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年代以撮為主

八十年代以撮為主

十億人民九億撮,還有一億帶飯盒。這是上世紀八十年代,我們上班的口號,儘量下館子,不去單位食堂,也不帶家裡的飯,帶飯盒讓人瞧不起,所以我們中午一工休,直奔小飯館,開撮!三十多年前管吃叫撮,就從我們這一代體現出來的,三年自然災害我們吃糠咽菜啃樹皮,所以長大了見著雞鴨魚肉特能吃。覺著吃——太裝,索性——撮!

我特別不明白一詞兒,說地主惡霸魚肉鄉里,那應該是地主惡霸請父老鄉親撮頓大魚大肉吧?

我是從1979年開始撮的,就是以一種革命覺悟去下館子,當然,也是借改革開放的時代強音,才能夠一下與時俱進。不對,那是不叫與時俱進,這詞兒還沒誕生呢,那時叫撥亂反正,反正必須撮一頓,就是吃一頓。

記得1979年11月,我20歲生日時,跟一發兒小去了“萃華樓”,點了一桌子菜,最後結帳才十塊錢。雖然我當時在798廠當臨時工一天才掙1塊錢,一個月也就30塊錢,但我這人生第一撮還算豪放,唯一美中不足的是,被一個叫“賽螃蟹”的菜暈了一道,至今還耿耿於懷。“賽螃蟹”不就是“攤雞蛋”嗎,憑什麼要誤導人家消費者?也搭上我那時還比較農民,沒怎麼接觸過螃蟹,要是比較漁民的化,絕對不會被“賽螃蟹”蒙了。天蠍座的人比較記仇,後來我連螃蟹和雞蛋都比較反感,很少讓它們上桌,我老覺得是螃蟹和雞蛋串通好了,給我這個第一次下館子的主兒下了一套。

“處女撮”之後,我覺得外面的菜真比家裡的菜好吃,好上這口了,便沒完沒了撮,經常約著發兒小和同事,於北京街頭暴撮海喝。那時年輕,又能吃又能喝,越能喝就越能吃,單位剛發了工資,立馬就陷進肉山酒海不能自拔。交道口的“康樂餐廳”、鼓樓的“馬凱餐廳”、東四的“青海餐廳”、正義路的“花竹餐廳”、前門的“力力餐廳”、東風市場(現叫東安市場)的“湘蜀餐廳”、平安里的“柳泉居”,這些館子老去。

八十年代我撮了這麼多飯館,印象比較深的還是西單絨線衚衕的四川飯莊,那是個典雅素樸的四合院,對我這個當時掙四十一塊七毛六的二級工來說簡直是天堂,但我也敢去撮。我清楚記得1982年夏天我在這裡抄過的菜譜:紅燒牛肉1.05元,宮保肉丁1.2元,荔枝肉片1.3元,鹽煎肉1.5元,魚香肉絲1.6元,辣子雞丁2元,乾燒四季豆2.1元,糖醋里脊2.6元,魷魚燴肉片2.9元,豆瓣魚4元,香酥鴨子6.6元,紅燒海參8.2元,白油扇貝10.83元,鮮蘑扇貝12元。而現在,當時鮮蘑扇貝的價錢都買不起一盤涼菜,一根美極蒜香排骨能買當時的五盤紅燒牛肉。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撮為主,二十一世紀零零年代以喝為主,其實沒什麼差別,都是飯局酒桌上能搞定的。特別是每當金融危機驚濤拍岸的時候,一定要珍惜吃喝,並且珍重與你一同吃喝的人,不容易,不折騰,都是朋友,大家能在一個局上出現,或有一種值得珍惜的緣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