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人是如何調節飲食的

我國飲食文化源遠流長,“基本吃素”是中國古代飲食的主要特徵。《黃帝內經·素問》說:“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其中的谷、果、菜均為素食。古人餐桌上,平時粗茶淡飯、白菜蘿蔔,節假日吃點肉食,稱“打牙祭”。


中國古人是如何調節飲食的

北方以麵食為主,南方以大米為主,食量佔到五分之三以上。南齊人認為“春初早韭、秋末晚菘(菘即白菜)”是最好的菜食,明朝人更將黃芽、白菜譽為菜中神品。從宋代起,貴族士大夫們也提倡素食主義,朱熹則說:“菜根百事可作”。

由於素食為主,中國古代人與喝奶食肉為主的西方人相比,飲食營養構成中蛋白質和脂肪偏低,會影響體質體力。但古人自有補充之道,那就是食用大豆類食物:豆腐及豆腐渣、豆腐乳、豆腐皮、豆漿、素雞、香乾、千張、油豆腐、豆芽菜等。


中國古人是如何調節飲食的

大豆,古稱“菽”,富含蛋白質和脂肪,可作糧食,也可作油料,是古人幾千年來的主要食品之一,被喻為中國人的“奶牛”。大豆在古人的眼裡,還有很好的藥用療效,如《神農本草經》所記:“生研,塗癰腫;煮即飲,啥鬼度,止痛。”按《本草綱目》,大豆還可治水腫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