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細雨中呼喊》和《人間失格》4點意象對比

《在細雨中呼喊》是餘華的代表作之一,提到餘華,就會想到他的長篇小說《活著》《許三觀賣血記》等等。而他的作品之所以讓人喜歡和印象深刻,在於餘華敘事視角的獨特性和寓悲傷於幽默之中的寫作風格。而《在細雨中呼喊》雖然不是作者的自傳,但也雲集了作者童年和少年的感受和理解。

《人間失格》是太宰治的半自傳小說,私小說。太宰治曾經5次自殺,4次未遂。這部小說是他生前的最後一部小說,寫完這部小說後沒有多久就自殺了。在這部小說中,他把自己的生活很好的融合在小說之中,我們可以從主角中窺探當初的太宰治心理。

之所以把這兩本小說放在一起,是因為兩位作者雖然處於不同的國度,處於不同的時代,但作品卻有著驚人的相似。兩人都把自己的感受和理解融合在作品之中,都以第一人稱的視角,表現出一種對死亡的近似真實和冷酷的刻畫。而在這死亡意象之中,看到了不同國度之下的相同之處。

《在細雨中呼喊》和《人間失格》4點意象對比


1

關於死亡

《在細雨中呼喊》給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死亡。裡面有弟弟的死,有朋友的死,有祖父母的死,有父母親的死,有繼父的死。

死亡意像無處不在,讓人感覺無論你走到哪裡,死亡都伴隨左右。而伴隨死亡的是不同的死亡方式。

有的是正常死亡,比如祖父,有的是非正常死亡,比如父親孫廣才是喝醉酒掉進糞坑裡死的,還有弟弟是跌落到池塘裡死的,還有養父是被炸死的等等。

在《在細雨中呼喊》中,死亡是一種普遍性的東西,普及到每個人的身上,而且不管你願意不願意,想不想,它就來了。

而在《人間失格》中,死亡一直追隨著太宰治的思想。從他的5次自殺,4次未遂我們就可以瞭解到,他一直都沒有放棄死亡。死亡對於他來說,是種個性化的東西,是他性格所決定的。就好像他的妻子良子被人玷汙,他發現的時候,不是選擇怒罵、大打出手這樣外向的方式發洩,而是選擇一個人躲在房間痛哭。正是因為他默默地承受著這一切。故而,他的死亡意像也只侷限在他的個人範圍之內。

兩相對比,兩本小說都講到了死亡,但餘華的死亡意像更給人一種恐懼,一種警示,讓人不由自主的正視死亡這個不得不面對的事實,從而開始思考活著的意義。而太宰治從個人的自身經歷出發,談到死亡,而這種死亡讓人產生同情的同時,更讓人對他個人的生活經歷產生一種悲憫。從而開始思考該怎樣活著才會不負年華。

《在細雨中呼喊》和《人間失格》4點意象對比

2

關於可有可無

可有可無是一種相對的存在。就好像在很多人的單位裡,你如果不是高管,中層,那麼你的存在就是可有可無的;還有在一個人口眾多家庭裡,如果你不是關鍵性人物,比如長子或者你有獨特的個性,出色的才藝,那麼你的平庸就會讓你在一個大家庭中變得可有可無。

可有可無不但只是在多的地方,在少的地方也會發生,那麼就是別人對你的刻意的忽視,讓你成為了可有可無。

《在細雨中呼喊》中主角孫光林在家中的地位是可有可無的,甚至於是隱形的。之所以產生這樣的情況,是因為他排行老二。中國有個傳統,那就是爺爺奶奶疼長孫,爸爸媽媽愛滿崽。那麼作為中間的孩子,自然也就顯得可有可無呢。

可有可無的結果就是對孩子的漠視,作為可有可無的我選擇了沉默來面對這一切。魯迅說,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死亡。

而沉默,是堅忍的代名詞,在默默的承受這一切的時候,孫光林依然按照命運所給以的生活,努力的活著。同時也默默的看著周圍的人一切生老病死。他把自己當成了一個旁觀者,甚至在親人的暴力之下他寧願自己是一個隱形人。

他面對自己的可有可無,不爭不搶,不哭不鬧,只默默的承受著,這個同中國幾千年的文化有關。中國自古以來就有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有忍乃有濟,無愛即無憂等等。而關於忍的故事更是千古流傳,比如韓信的胯下之辱;勾踐亡國後的臥薪嚐膽等等,他們都通過忍一時之氣,從而達到自己事業的巔峰。

在小說中,可有可無並不侷限於孫光林,還有他的母親,在父親眼裡是可有可無的人;還有祖父,對於兒子來說是可有可無的人;還有國慶,對於其父親是可有可無的人等等。

《人間失格》中大庭葉藏在家中的地位是可有可無的。他的可有可無是因為家中兄弟姊妹眾多。在日本來說,只有長子才有資格繼承家中的產業,故而對長子的關注就會很多。其實這也很好理解,就好像古代的帝王家,一般傳位只會傳給長子,那麼對於其他皇子的關注就會少很多。那麼其他皇子在皇帝的眼中就會成為可有可無的人。而要不想成為可有可無的人,那麼途徑一般有兩個,一個是像孫光林一樣忍耐,等時機成熟;還有一種就是折騰,讓所有人都知道你,知道你的出色,知道你的能力。

很顯然,大庭葉藏顯然屬於後者。他通過獨特的搞笑,也就是扮演丑角來吸引大家的注意,讓自己成為大家關注的焦點。但他折騰的背後,表面上看來沒有成為可有可無的人,獲得了大家的關注,得到了大家的認可。但表演謝幕,曲終人散,那種內在的孤獨才是真正的可有可無。

細細想來,餘華所呈現給我們的是,可有可無在每個人身上會出現,承認和麵對可有可無的存在,才不會讓自己跌落失落的深淵;而對於太宰治看來,可有可無存在於一個人的內心,當一個人的內心都無法面對和承認可有可無的存在的話,他的悲哀也就可想而知,這個同他所屬的私小說有其關係。

《在細雨中呼喊》和《人間失格》4點意象對比


3

關於朋友

有人說,很多顯得像朋友的人其實不是朋友,而很多是朋友的倒並不顯得像朋友。

《在細雨中呼喊》中孫光林一直把自己當做是蘇杭的朋友。因為他和他在南門相識,故而他和大家一起追捧他。後來他才發現,蘇杭並沒有把他當朋友,他只不過是利用他,以期在異性和同性面前來出彩自己。原來,單方面的朋友不算是朋友,而只有雙方面的朋友才是朋友。

故而在蘇杭無緣無故的鞭打他之後,“孫光林不再裝模裝樣地擁有很多朋友,而是回到了孤單之中,以真正的我開始了獨自的生活。有時我也會因為寂寞而難以忍受空虛的折磨,但我寧願以這樣的方式來維護自己的自尊,也不願以恥辱為代價去換取那種表面的朋友。”

孫光林之所以做出這種選擇,其實同他性格有關。作為家中、學校中一個可有可無的人,孫光林是沉默的,堅忍的,敏感的,自卑的,自尊心也是極強的。他渴望朋友,但是同傷及自己的自尊相比,他寧願不要朋友而選擇孤單。

《人間失格》中大庭葉藏雖然因為搞笑取悅他人,獲得他人的關注。但是真正懂他的很少。他只有一個朋友,那就是堀木正雄。那麼堀木正雄懂他嗎?其實是不懂的。他們之所以在一起,是因為大庭葉藏在堀木正雄身上找到了一種優越感,一個是經濟上的優越,一個是出身上的優越,還有一個就是扮演丑角本質上的優越。而這種優越感也只是大庭葉藏自己這麼認為。而堀木正雄怎麼看大庭葉藏了,他只是認為他是一個富家公子,然後願意買單,甚至他都不認為他是一個什麼好人。故而,他們之間不是朋友,而只是一種互相利用的關係。

大庭葉藏懂堀木正雄,但並不拒絕他,而這同他的性格有關,他敏感、脆弱、多愁善感、不懂拒絕,故而,即便知道堀木正雄是自私的人,他依然選擇同他繼續交往下去。

可以看出,無論是孫光林,還是大庭葉藏,他們在自己的生活中都渴望朋友。但是面對這種不好的朋友的時候,孫光林選擇維護自己的自尊而與之決裂,而大庭葉藏選擇把罪怪到自己身上而選擇妥協。之所以出現不同的選擇,是因為太宰治天生就有一種罪惡感,即生而為人的原罪。故而出現事故他不會去追究別人的責任,而把所有的罪責都攏到自己身上。而孫光林沒有這種罪惡感,他的妥協是去理解自己不幸,從而做出一種自己的選擇。

《在細雨中呼喊》和《人間失格》4點意象對比


4

關於女人

《在細雨中呼喊》中孫光林與女人之間是有距離的,羞澀的。對女人的認識餘華用了兩個詞,一個是“美好向往的破滅”,一個是“美麗的殘酷凋零”。而這兩個詞代表著一種美的事物的毀滅。而這種毀滅不單是毀滅他曾經喜歡過的女人,同時男人也包括其中。就好比孫光林最好的朋友蘇宇,因為一次控制不住自己的慾望而擁抱了一個豐滿的女人,從而被警察逮捕,遭學校同學厭棄,等待他的是一年的牢獄之災。

這本書的寫作背景是七十年代,在農村和城鎮來說,經濟和文化都相當落後,女性自我意識有所覺醒,但她們還是沒有真正的覺醒,在男權社會下,她們還在依附和幻想在男人的身上,找到屬於自己的出路。即便事情到了不可挽回的地步,也不願意做出與之決裂。

就好像孫光林的母親,明知道丈夫與其寡婦通姦,把自己家裡的東西都偷偷搬到別人家,她一直都容忍著,直到死,才把所有的憤怒都發洩出來。可以說,她的一生都是悲哀的痛苦的煎熬的。

《人間失格》中女人與大庭葉藏是沒有距離的,女人相對於他來說是港灣,是避難所。每當大庭葉藏出現不幸的時候,都有女人願意收容他,並拿出自己的錢來供他使用。在太宰治眼中,女性是一種象徵,一種母親的象徵,一種愛的象徵,一種寬容的象徵。

而這種象徵也正是太宰治所尋找的。當時正是日本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戰敗,日本青年信仰崩塌,出現頹廢萎靡的狀況,作為有邊緣性人格的太宰治,需要一種溫暖,愛,寬容來容納他脆弱的內心。

故而每當他被家裡拋棄時,女人就如救世主一般的出現了。拯救了他的身體和靈魂,救濟了他的貧困的生活。

兩相對比,無論是孫光林,還是大庭葉藏都從女人身上看到了脆弱的自己。但不同的是前者從對美的凋零的悲哀轉而到對自己的憐憫,從而堅定自己的選擇;而後者從美的被玷汙的悲哀轉而到對人生價值的懷疑,從而做出了自殺的決定。

《在細雨中呼喊》和《人間失格》4點意象對比


5

寫在最後

通過兩篇小說的對比分析,我們可以看出作者的寫作視野和寫作風格的不同。

《在細雨中呼喊》獲得法蘭西文學和藝術騎士勳章。本小說以一個孩子的角度,寫出了底層人物的命運,看到底層人物普遍的生存狀況。用蒙太奇的寫作手法,把一個一個故事串聯起來,通過驚人的事實來重構回憶,通過孤獨與命運的坎坷所表現出來一個人的真實的存在。從而引發人們對死亡和活著的意義的探尋。

《人間失格》太宰治站在個人的角度,把自己的生活經歷糅合進小說中,通過獨白的方式對自我內心進行深度剝析與揭露,充分的表現出“私小說”的特點,而正是這種剝析和揭露,無論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還是在現代,戳中每個人心中都或多或少的存在著一塊荒地,也許是對愛的渴求,也許是內心孤獨,也許是懦弱等等。故而有其普遍性和現代性,即便隔了這麼多年,仍然能夠讓更多人的產生共鳴。


參考資料:《在細雨中呼喊》 作家出版社2011

《人間失格》 作家出版社2015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