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马华晨深度联姻,奔驰与奥迪何去何从?


宝马华晨深度联姻,奔驰与奥迪何去何从?



10月11日,华晨汽车董事长祁玉民表示,合资汽车公司华晨宝马中外股东已达成一致,将在2022年进行股权交割。同期,根据宝马集团的英文新闻稿,宝马集团有意将比例从50%提高至75%,但此笔交易需要相关部门及华晨汽车股东大会批准。

双方并未透露交易价格。但根据彭博社的报道,华晨汽车将以36亿欧元(约合人民币288亿元)售出这一部分股权。

10月10日,国务院总理在会见德国宝马集团董事长科鲁格时明确了华晨宝马外资股比放开的说法——“宝马公司是中国政府放宽汽车行业外商来华投资股比限制后的首个受益者,可以说是‘一马当先’”。

这个“一马当先”的评价,让宝马和华晨宝马上了汽车行业的热搜榜,不仅会刺激

国内自主品牌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而且让国际大品牌“BBA”中的另外两大巨头奔驰和奥迪慌了阵脚。

对自主品牌来说,狼真的来了

在汽车产业外资股比放开的背景下,德系车企宝马集团成为首个受益者。

今年4月17日,国家发改委就制定新的外商投资负面清单及制造业开放问题表示,汽车行业将分类型开放:2018年取消专用车、新能源汽车的外资股比限制;2020年取消商用车外资股比限制;2022年取消乘用车外资股比限制。


宝马华晨深度联姻,奔驰与奥迪何去何从?



按照祁玉民的说法,在政策背景下,2022年前,所有合资公司中外方都会和中方就股比事宜进行谈判,华晨汽车在国务院的部署下提前走了一步,提前应对2022年股比限制放开。

对于华晨汽车来说,与其纠结,不如提前布局,抢下这三四年的窗口。不过,关键问题在于,华晨能否说服宝马将世界一流的技术和工厂在中国布局。

此前,在汽车业内关于合资股比开放问题一直争论不休。有反对者认为,自主品牌需要更多培育时间,放开外资股比限制将使中国沦为外国汽车企业的代工厂;而支持者则认为,合资模式并没有换来核心技术,而是“躺在合资温床上睡大觉”,自主品牌没有外在压力难以发展壮大,至少中国汽车业应该动态开放,而不是一保到底。

笔者倒认为,外资股比开放,可以倒逼自主品牌汽车企业发展。在中国汽车市场,那些中高端的部分,被跨国车企在华合资公司长期占据,某些自主品牌最初只能依靠“低质低价”挤进市场,例如吉利汽车。自主品牌和合资品牌之间,有清晰界限,也就是说,自主品牌有确定的“天花板”。

对于汽车企业来说,盈利的关键因素之一品牌溢价能力。“低质低价”并非长久之计,自主品牌只有正面与合资车企展开竞争,才能看到胜利的曙光。

有资料显示,自主品牌如今的价格“天花板”已经从10万元涨至20万元,部分二流合资车企在自主品牌挤压下已经出现困境。例如,法国的标致雪铁龙和韩国的现代起亚,他们这几年在中国市场的日子都不好过。

但从另一角度来看,却也能督促合资企业奋发进取,迎头赶上。只有放开合资股比,汽车产业才能迎来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

宝马在华布局连连,奔驰奥迪怎么办

有竞争就有成败。宝马集团的攻城略地,让同为国际大品牌的其他车企紧张不已。

根据宝马集团的公告,其宣布拟新增投资30亿欧元(约合人民币240亿元),用于未来几年沈阳生产基地的改扩建项目。目前,华晨宝马有两大工厂,2017年,大东和铁西工厂总产量约40万辆。有消息称,该公司正在计划建设第三工厂,新工厂将实现汽油车、插电混合动力和纯电动车型共线生产。宝马集团预计,未来3到5年,华晨宝马的年产能将逐渐增加到每年65万辆。

而早在今年7月份,宝马集团就已经公布了一系列加大在华投资的举措。其中在沈阳的投资将持续增加,到2020年,BMW品牌核心产品系列的首款纯电动汽车BMW iX3将在沈阳投产,这款产品将不仅在中国销售,还将出口到全球市场。这意味着,国产宝马纯电动车将销往全球,也意味着沈阳工厂未来可能面向的是全球市场。

此外,宝马集团还与宁德时代确立了价值40亿欧元的电芯采购意向,其中包括在德国的15亿欧元和中国的25亿欧元。而宁德时代还将在德国埃尔福特建立动力电池工厂,未来其生产的电芯将用于宝马iX3、宝马iNEXT量产版以及电动MINI等车型。此前,宝马还在沈阳建立了电池厂,这是豪华厂商在中国建立的首个电池厂。

宝马还与长城成立了新的合资公司,双方将共同开发新的技术平台,生产MINI电动车,未来也将生产MINI燃油车,还将生产新合资公司自有品牌产品。值得注意的是,这些产品同样面向的也是全球市场。


宝马华晨深度联姻,奔驰与奥迪何去何从?



如此一来,宝马将在中国市场市场取得巨大的竞争优势,也必然会瓜分与其市场定位相同的奔驰和奥迪在中国的市场份额。真不知道这两家车企将来在中国市场将何去何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