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口趣話:麥田裡的這種雜草是個“寶”!

龍口趣話:麥田裡的這種雜草是個“寶”!

龍口,歷史悠久,古風濃郁,既嘗風氣之先,又襲千年古韻。世代相承的方言,珍存了先祖的遺蹟,“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讓我們循著方言這個時光隧道,回溯久遠的世界,探尋祖先的生活,感受這片古老土地的文化根脈。《龍口趣話》,說古談今,方言俚語,世道大千,誠徵稿源,歡迎獻作。

今天小編來和大家分享

黃縣話小段子

燈籠兒菜

每年到了三四月份,就該是剜燈籠兒菜的季節了。

燈籠兒菜很“狡猾”,它藏身於麥田中。春天麥苗兒返青了,它也跟著迅猛生長,一天一個樣兒。等到麥子拔節了,它也起身了,還長出叉叉巴巴的花梃,開出紫紅色的花,點綴在綠油油的麥田裡,遠遠看去,頗有幾分妖嬈。

等到收麥子的時候,經常可以看到夾雜在麥捆裡枯黃的燈籠兒菜棵子,它的蒴果已經成熟了,種子也在不知不覺間播撒到田裡了。待到秋天播下冬小麥的時候,它的種子也一起萌發,然後蟄伏等待來年春天。它的生命輪迴完全與麥子契合,與麥共舞,讓人們奈何不得它。

龍口趣話:麥田裡的這種雜草是個“寶”!

燈籠兒菜的學名叫什麼呢?不得而知。我想既然這廝整天與麥子廝混在一起,名字裡怎麼也得有個“麥”字吧,順著這個思路查下去,果然查到了,學名麥瓶草,石竹科蠅子草屬植物,一年生草本,高可及膝,全株被短腺毛,微有黏液,以手摸之,感覺有點發黏。基生葉片匙形,莖生葉片長圓形或披針形,中脈明顯。二歧聚傘花序具數花,花瓣淡紫紅色,花萼圓錐形,綠色,縱脈30條,沿脈被短腺毛,看上去像個小綠燈籠,這也是燈籠兒菜得名的由來吧(黃縣話也稱作“麥燈籠兒”)。

蒴果形狀奇特,上端尖縮,下段圓嘟嘟的,像古代那種圓肚細口的瓶罐,裡面是白色的比小米粒還要小的種子,沒成熟是可以吃的,是孩子們的恩物,故也稱之為“米瓦罐”。生長在麥田間,果實的形狀又讓人想到觀音菩薩的淨瓶,麥瓶草的名字就是這樣來的吧。

清吳其濬《植物名實圖考》卷二十七“群芳類”則直稱其為“淨瓶”:“淨瓶,細莖長葉如石竹;開五瓣粉紫花如洋長春;而花跗如小瓶甚長,故名。”在現代植物分類學還沒傳入中國的時候,吳氏就把燈籠兒菜與石竹聯繫起來,還是很牛的。

龍口趣話:麥田裡的這種雜草是個“寶”!

燈籠兒菜的外部形態與禾本科的小麥本相去極遠,但其初生之時,葉長條形,濃綠似麥,不仔細分辨還真不太好區分。它開花時比較顯眼,但這時麥子已經拔節了,麥地裡輕易不讓人進去。小麥收割時,它的種子也成熟了。因此燈籠兒菜為麥地裡普遍生長的一種雜草,也是危害最嚴重的,且很難去除。

每年開春小孩子拿著小鏟兒拐著簍子剜兔兒菜,約定俗成的都是到麥地裡剜,未嘗沒有一舉兩得、將燈籠兒菜消滅在開花結實之前的意思,這也算是農民的智慧吧。

龍口趣話:麥田裡的這種雜草是個“寶”!

剜回家的燈籠兒菜老的喂兔子,嫩的挑出來,可以撒點麵粉蒸著吃,可以炒食,可以包包子,下麵條也可放點裡面,做個青頭。最常見的吃法是用開水料一下,再用涼水浸過,箍成菜蛋兒,掂點蒜泥蘸著吃。燈籠兒菜口感較一般野菜要好得多,吃起來很順滑,像吃麵條一樣,所以又被稱為“麵條菜”。黃縣話則稱其為 “大滷兒面”——麵條加了滷兒,就更加滑溜了。

燈籠兒菜全草藥用,有潤肺止咳、涼血止血之功效,可治虛勞咳嗽,鼻衄、吐血等症。

另據研究,燈籠兒菜營養成分較為齊全,含有人體必需的多種營養成分,其粗纖維含量高於傳統野菜薺菜,粗蛋白略低於薺菜。粗纖維被現代營養學家稱為第七營養素,多攝入粗纖維有助於預防動脈硬化、冠心病,減少腸癌的發病機會。

龍口趣話:麥田裡的這種雜草是個“寶”!

燈籠兒菜還含有豐富的維生素及胡蘿蔔素,其維生素C含量和蒲公英接近,高於菠菜和胡蘿蔔。另外,其氨基酸和礦質元素的含量,也較常見野生和栽培蔬菜含量要高。

近些年來,由於麥田除草劑的使用,野生燈籠兒菜在大田中已蹤跡難覓了。既然這樣,為什麼不能考慮人工種植燈籠兒菜呢?既增加了農民的收入,又豐富了人們的餐桌,可謂是雙贏之舉。

作者:王東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