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解讀COVID-19疫情抗體檢測


專家解讀COVID-19疫情抗體檢測

王曉倩,戰略支援部隊特色醫學中心(原306醫院),檢驗科

醫研部醫學科普中心 編輯

1. 第七版《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診療方案》"血清學檢測"依據

"實驗室血清學檢查:新型冠狀病毒特異性IgM抗體多在發病3~5天后開始出現陽性,IgG抗體滴度恢復期較急性期有4倍及以上增高。"

"在診斷標準中指出血清學陽性可作為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確診依據,即血清新型冠狀病毒特異性IgM抗體和IgG抗體陽性;血清新型冠狀病毒特異性IgG抗體由陰性轉為陽性或恢復期較急性期有4倍及以上增高。"

新冠病毒IgM、IgG抗體檢測是一種快速、簡便的篩查方式。抗體檢測作為核酸檢測的一種有效補充,其檢測結果具有流行病學意義,是認識新冠感染髮生、發展、預後、轉歸的重要手段。

2. 那麼什麼是抗體呢?

抗體主要存在於血清中,由抗原刺激產生並能與對應抗原特異結合的、具有免疫功能的糖蛋白,稱為抗體,又稱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Ig)。抗體最常見的功能是中和毒素和阻止病原體入侵。大家所熟知的疫苗,其原理便是幫助機體產生抗體從而達到預防疾病的目的。

專家解讀COVID-19疫情抗體檢測

3. 抗體可分為五類

抗體可分為IgM、IgG、IgA、IgE和IgD等五類。病毒感染機體後,免疫系統對病毒進行免疫防禦併產生特異性抗體。其中臨床主要檢測的是IgM和IgG抗體。IgM作為人體中最早出現的抗體,是人體抗感染免疫的"先頭部隊";IgG是血清和體液中含量最高的抗體,也是親和力高、體內分佈廣泛、具有免疫效應的抗感染"主力軍"。

目前,臨床使用的抗體檢測方法主要有酶聯免疫法、化學發光法以及膠體金法。酶聯免疫法和化學發光法都可以進行定量檢測,是抗體檢測的主要方法。膠體金法則是一種即時檢測(point-of-caretesting,POCT)方法,具有快速出具結果、檢測場地不受限制、不需要特殊儀器、對操作者要求低、檢測標本可為手指血等優點。但是,膠體金法只能進行定性檢測,作為POCT檢測方法,主要目的是快速且相對準確地檢驗。因此,對比抗體的定量檢測方法,靈敏度和特異度相對欠佳。部分醫院檢驗科為了降低感染風險,採用膠體金方法進行抗體檢測。

4. 膠體金法結果判讀

我國食藥管理局(SFDA)已經批准了多個廠家的膠體金法試劑,這些試劑一般可以聯合檢測IgM和IgG,其陽性各具臨床意義,詳見下表。

5. 檢測結果需結合臨床特徵與流行病學綜合解讀

當核酸檢測陰性時,補充檢測IgM和IgG抗體,可以彌補核酸檢測容易造成漏診的缺點。然而看,抗體檢測可能會因為標本中存在干擾物質等因素影響而出現"假陽性"結果。正因為有這種假陽性的存在,特異IgM/IgG抗體檢測不適用復工等一般人群的篩查。

專家解讀COVID-19疫情抗體檢測

6. 導致抗體檢測"假陽性"結果的因素有內源性和外源性兩類

(1) 內源性因素

內源性干擾物質一般包括類風溼因子、嗜異性抗體、補體、因使用鼠抗體治療或診斷誘導的抗鼠Ig抗體等。在日常的臨床血清(漿)標本中,有相當比例的標本不同程度的含有上述各種干擾物質,從而可能導致測定結果的假陽性。

(a) 類風溼因子(Rheumatoid factors,RF):在類風溼患者、其他疾病以及正常人血清中,常含有較高或不同濃度的RF,其通常為IgM型,亦有IgG和IgA型,RF具有與變性IgG產生非特異結合的特點,因此在免疫測定中,其可與固相上包被的特異抗體IgG以及隨後加入的標記的特異抗體IgG結合,從而出現假陽性結果。

(b) 嗜異性抗體(Heterophilic antibodies):人類血清中可能會含有抗齧齒類動物(如鼠、馬、羊等)的抗體,即天然嗜異性抗體。有研究表明,天然的嗜異性抗體(IgG)可分為兩類,一類(85%的假陽性由其引起)可結合于山羊、小鼠、大鼠、馬和牛IgG的Fab區域,但不與兔IgG的Fab區結合。另一類(15%的假陽性由其引起)可結合於小鼠、馬、牛和兔IgG的FC區表位,但不與山羊和大鼠IgG的FC區表位結合。嗜異性抗體可通過交聯固相和標記的單抗或多抗而出現假陽性反應。

(c) 補體(Complement):在固相免疫測定中,來自哺乳動物的固相特異抗體和標記二抗均可以激活人補體系統。因為其在固相吸附及結合過程中,抗體分子發生變構,Fc段的補體C1q結合位點被暴露出來,這樣C1q就成為一箇中介物將二者交聯起來,從而出現假陽性結果。

(d) 因使用鼠抗體治療或診斷誘導的抗鼠Ig抗體:在臨床上,有可能使用鼠源性單克隆抗體進行靶向治療,及使用放射性核素標記鼠源性單克隆抗體進行影像診斷等,均有可能使相應患者體內產生抗鼠抗體。這種抗鼠抗體對使用鼠源性單克隆抗體的免疫測定,可產生假陽性結果。

(e) 溶菌酶:溶菌酶可與等電點較低的蛋白有強的結合能力。免疫球蛋白等電點約為5,因此,在免疫測定中,溶菌酶可在包被的IgG和標記的IgG間形成橋接,從而導致假陽性。Cu2+離子和卵白蛋白可有效地封閉溶菌酶,防止其聯接IgG。

(2) 外源性因素

外源性干擾物質包括標本溶血、標本被細菌汙染、標本貯存時間過長和標本凝固不全等。

(a) 標本溶血:要注意避免出現嚴重溶血。血紅蛋白的血紅素基團有類似過氧化物的活性,因此,在以辣根過氧化物酶(HRP)為標記酶的酶聯免疫分析(ELISA)和化學發光分析(CLIA)中,如血清標本中血紅蛋白濃度較高,則其在溫育過程中會吸附於固相,從而與後面加入的HRP底物反應顯色或發光,導致假陽性。

(b) 貯存時間過長:標本在2~8℃下保存時間過長,IgG可聚合成多聚體,在間接法免疫測定中會導致本底過深、甚至造成假陽性。

(c) 標本凝固不全:日常檢驗中,有可能在血液還未開始凝固時即離心分離血清,此時因血液沒有完全凝固,離出的"血清"並非為完全的血清,其中仍殘留部分纖維蛋白原,如將其加入微孔中,在ELISA測定過程中仍可以形成肉眼可見的纖維蛋白塊,易造成假陽性結果。

除了關注抗體檢測假陽性,必須認識到,由於血清學方法存在一定的窗口期以及檢測試劑盒靈敏度原因,也會出現"假陰性"結果。因此檢測抗體使建議多次檢測並觀察動態效價予以確認,甚至採用兩個廠家的試劑進行檢測。

新冠肺炎疫情中,檢驗科雖不直接接觸患者,但需要處理所有發熱患者的標本,在這次抗擊疫情中,醫學檢驗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面對疫情的考驗,檢驗人與病毒競速,與實踐賽跑,通過檢驗專業,為病例確診提供準確依據,為疫情防控贏得時間。我們相信大地回暖、疫情消散、隔離解除,已經指日可待了。

(配圖來自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