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後的我們在十七八歲時的那股土鱉勁兒是很那個的

2001年12月24日——17歲——高二一班

平安夜到了,要過聖誕節了,通過英語課本我們知道,說“聖誕快樂”時不能用“happy ”,要用“merry”,除此之外就是關於聖誕節的那些老掉牙的傳說故事。我們想過聖誕節,但不知道該怎麼過,指望著像課本里描述的那樣全家過聖誕是不可能的,因為大人根本不認這種土不土洋不洋的東西。我們憑著直觀感覺,認為過聖誕應該狂歡一下,因為西方人過節總是穿得花花綠綠的,我們覺得狂歡就應該是這種基調,不過這種基調離我們很遙遠,因為我們的羽絨服很臃腫,顏色單一,帽子也都是毛線織的,沒有高高的帽筒,最關鍵的是我們得上學,得複習,得考試,因此我們沒法狂歡。

放學後,我們決定不回家,我們雖然沒法狂歡,但我們可以不用像平時那樣放學就蹬車回家,於是我們坐公共汽車來到中街。我們兜裡沒錢,只有身後的大書包,外加頭上的毛線帽子,手上的棉手套,腳上的棉鞋,還有身上的羽絨服,我們還是一群還不懂得穿衣戴帽、流行時尚的高中生,要知道,80後的我們在十七八歲時的那股土鱉勁兒是很那個的。逛街是怎麼一回事?不知道。去中街到底幹啥去了?也不知道,我們只是認為過聖誕節應該做一點跟平時不一樣的事情,於是我們就去了中街。我們本以為中街的人會很多,街上會很熱鬧,但實際情況並非想象那樣,或許是天氣太冷了,街上並不流光溢彩,也不人頭攢動,後來我們實在不堪在街上漫無目的地吹北風,哆裡哆嗦地鑽進了故宮後身的一家麵館,要知道,那個時候中街還沒有興隆大家庭這家商場,我至今仍堅信“滿100送100”、“聖誕60小時狂歡不夜城”等促銷詭計是興隆大家庭這家商場的首創,是它創造了獨特的中國式聖誕,至少在瀋陽這座城市是這樣。

走進麵館,上到二樓,大夥摸摸搜搜湊了一堆零錢,排隊買了三碗大肉面,幾個人連鼻涕帶湯吃得碗底見光,身子也暖和起來,抬頭看著熱氣蒸騰的麵館,我們有種頓悟的快意——天哪,就在剛剛,在這麵館裡,我們狂歡了!因為我們吃飽了,我們不冷了,麵條解決了溫飽,難道這還不算狂歡嗎?擦乾嘴,藉著飯後的那股熱乎勁兒,我們連衣釦都沒系就往樓下跑,踩得樓梯像擂鼓一樣響。跑到車站後,身上的熱乎氣散得差不多了,同學一掏兜,發現手套少了一隻!大夥連忙翻兜,看是不是拿錯了,結果誰的兜裡都沒有,於是大夥跑回麵館,鑽桌子搬凳子忙活一身汗,最終還是沒找到。

同學一臉沮喪,腳步沉重地走下樓梯,一邊走一邊念:“媽媽的,完了完了,回家準保挨說,完了完了……”這一通念讓我想起了阿Q和祥林嫂。

第二天上學,同學說:我昨晚夢見聖誕老人了,他從抽油煙機鑽進俺家屋裡,給我一隻手套,就是我昨晚丟那隻,裡面還塞一雙襪子,我問聖誕老人為啥不用襪子裝手套,他笑我是SB:你以為英語書上講的都是真的啊!那都是扯淡的,好好學語文吧

That’all


80後的我們在十七八歲時的那股土鱉勁兒是很那個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