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網評:讓“安居”與“樂業”齊步走

21日上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安康市平利縣老縣鎮錦屏社區考察調研。這裡安置了全鎮11個村的1346戶高山危住戶、地災戶和貧困戶,共4173人。在搬遷戶汪顯平家,習近平總書記同一家老少圍坐在一起拉家常。他指出,移得出、穩得住、住得下去,才能安居樂業。要住得下去就要靠穩定就業,務工是主要出路。要實實在在做好就業工作,不能搞形式主義。

搬遷是手段,脫貧是目的,就業是關鍵。回顧我國易地扶貧搬遷的歷史性成就,我們會發現:從居住環境的“脫胎換骨”到收入水平的“成倍翻番”,再到生活狀態的“煥然一新”,無不讓人感受到“天壤之別”的巨大變化。當前,我們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就要堅持“挪窮窩”與“換窮業”並舉,讓易地搬遷群眾既住上新房子、又過上好日子,實現“安居”與“樂業”齊步走。

“安居”與“樂業”是一道組合題。多年來,我國脫貧攻堅實行安居與樂業並重,對症開方“改窮業”,貧困群眾經濟狀況發生了“天壤之別”的變化。就拿習近平總書記此次考察的平利縣老縣鎮錦屏社區來說,這裡按照“山上興產業、山下建社區、社區辦工廠”的發展思路,當地已實現居民樓上居住、樓下就業;這裡的蔣家坪村堅持以茶為媒,走出一條“遊茶山、品香茗、居民宿”茶旅結合的致富增收之路。還有一些地方通過配套建設農業園區,提供就業崗位,使搬遷群眾在家門口端上“飯碗”;一些地方通過發展特色產業、生態旅遊,實現了從“去不得”到“了不得”的轉變;一些地方通過土地流轉、資金入股、建設扶貧車間,讓群眾實現從“下地”到“上班”、從“農民”到“股民”的嬗變……從以前的經濟拮据到現在的收入穩定,巨大的變化讓人刮目相看。

搬遷是“前半篇文章”,就業是“後半篇文章”。穩定就業是搬遷群眾生計保障的根本。各地要在穩定就業上主動幫扶,送政策、送崗位、送服務,精準推薦就業崗位和職業培訓信息,做到勞務協作輸出一批、就近就業消化一批、特崗開發兜底一批、技能培訓提升一批,促進搬遷群眾腰包鼓起來。要深入分析搬遷安置貧困群眾收入來源,以提高搬遷群眾經營性收入、工資性收入、財產性收入為重點,全方位拓寬貧困農民就業增收渠道。要加強對搬遷群眾的技能培訓,開展訂單式培訓、定向培訓、定崗培訓等,提升他們的就業競爭力。要落實政策兜底安置就業,對符合條件的貧困勞動力,按規定提供兜底幫扶。要鼓勵引導各行各業面向搬遷貧困人口提供公益崗位,量身打造護林、護路、綠化、保潔、保安、扶殘助殘、養老護理、水利工程管護等扶貧類、基層公共服務類公益崗位。

扶貧扶長遠,長遠靠產業。確保搬遷對象穩得住、能致富,發展後續產業扶貧是關鍵。各地要培育發展適合當地的後續產業,增強搬遷群眾的自我“造血”功能。要大力發展搬遷地區特色產業,完善利益聯結機制,針對不同的搬遷對象確定不同的幫扶模式,組合運用直接幫扶、委託幫扶、股份合作等多種聯結途徑,讓貧困人口獲取多元化的生產經營、租金、薪金、分紅等收益。針對有勞動能力、有產業發展意願但缺少資金、技能的搬遷對象,採取自主發展模式,通過提供扶貧小額信貸資金和幫扶資金,幫助搬遷戶自主發展扶貧產業,實現持續穩定脫貧增收。對吸納搬遷貧困勞動力就業的扶貧車間和龍頭企業,可在減稅降費上給予優惠,通過扶貧週轉金貸款、提供免費崗前培訓、廠房租賃減免、土地出讓地價優惠等方式給予重點扶持,使之成為吸納貧困群眾就業的“蓄水池”。

安居樂業不分家,住上好房子、掙到“紅票子”,才算好日子。在脫貧攻堅的新徵程上,我們要總結經驗,綜合施策,精準發力,幫助貧困戶實現就近就地就業,扶持發展扶貧產業、扶貧車間,開發公益性崗位,千方百計拓寬就業門路,讓搬遷群眾有更多的獲得感、幸福感。(作者系四川在線特約網評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