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名、字、号,讲究这么多,熟悉这些知识就好区分了

“姓氏” 在现代汉语中是一个词,

中国早在五千多年前就有了姓,

在那时候,“姓” 和“氏”有非常明显的区别。

随着氏族社会的解体和国家制度的出现,

原始宗族逐渐分化,

然后分散到各地,

宗族关系也逐渐疏远了,

于是每一个分支另起一个名称,这就是“氏”。

早期大多以部族的图腾为氏,

出现了以受封的国名为氏,

以赏赐封赠土地以命“氏”,

以官职为氏,

以所处的地方为氏的习惯。

随着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变化,

氏不断地交更,

一个人也可能有多个氏。

“氏”越来越多,

“氏”与“姓”的区别实质上也越来越不明显。

比如战国时期的商鞅,

由于他是卫国公室的子孙,

所以他的氏又有卫、公孙,

后人又称他为卫鞅、公孙鞅。

姓、氏、名、字、号,讲究这么多,熟悉这些知识就好区分了

商鞅

司马迁作《史记》时,

干脆把“姓”、“氏”混为一谈。

姓、氏、名、字、号,讲究这么多,熟悉这些知识就好区分了

司马迁写史记

据说,中国曾经使用过的姓氏高达22000个,

但常见不过几百个,

《百家姓》之外的“姓”在日常生活中也很难见到。

据统计,全国最大的三个姓氏李、王、张,

分别占总人口的7.9%、7.4%和7.1%。

这三大姓氏的总人口数是2.7亿,

为世界上最大的三个同姓人群。

中国的姓氏来源也多种多样:

以居住地名、方位、封国为姓氏,如赵、西门、郑、苏;

以先人名或字为姓,如皇市、高、刁、公、施;

以兄弟行次顺序为姓,如伯、仲、叔、季;

以职官名称为姓,如史、仓、库、司徒、司寇,太史;

以职业技艺为姓,如巫、屠、优、卜;

以祖上谥号为姓,如戴、召;

以古代少数民族借用汉字单字为姓,如拓跋(tuo ba)氏改为元氏、叱(chi)卢氏改为祝;

因赐姓改姓,如唐朝皇帝赐给立有大功的大臣们以李姓;

因避讳改姓,如汉文帝名刘恒,恒姓因避讳改为常姓;

因逃避仇杀改姓,如孔子的学生端木子贡后代避仇改沐姓。

搞清了“姓”与“氏”的分别与姓氏来源,

还不代表搞清了中国人的姓名内涵。

“名字”中的“名”与“字”也是大有分别的。

春秋时期,

有个人叫叔梁纥(he),他是孔子的父亲。

他不姓叔,也不姓叔梁,而是姓孔名纥字叔梁。

把字放在名之前,略去姓氏,是当时一种称呼法。

从周代开始,

初生之子就由父亲或祖父命名,

男子20岁称冠年,进入成年阶段,父亲或祖父就得给他取字。

后来直到新中国成立前,

提到别人姓名时一般称姓和字, 以示尊重,

而“名”是不能随便叫的。

常言道“尊姓大名”,可见古人对“名”的重视。

但也有“名” 与“字”相同的,

如郭子仪字子仪,不过这只是一时的风尚。

古人命名当然喜欢美名,

但历史记载中却有丑名、 恶名,例如:鲁子恶、卫司马狗、公孙丑等。

或者表示谦虚,

或者如现在人们还用猫、狗、兔之类的字作小名,

寓有希望自己的孩子容易长大之意。

“姓氏”,“名字”之外,

中国的古人还有“号”、“别号”。

“号”是自己取的,随心所欲;

“号”若不止一个,多余的就是“别号”。

不过“号”与“别号”分别不明显。

“号”本来就是为避称自己姓名而起的,

后来成了表现自己的时尚,

如李白自号青莲居士,苏轼自号东坡居士。

姓、氏、名、字、号,讲究这么多,熟悉这些知识就好区分了

李白

姓、氏、名、字、号,讲究这么多,熟悉这些知识就好区分了

苏轼

“姓氏”、“名字”与“号”、“别号”的这些麻烦到现在都不成问题了,

但中国人现在对取名的讲究还是没有放低要求,

有大名、 小名, 还有乳名、诨名等。

“晓强”、“毛毛”、“大头”

很可能就是一个人的多个名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