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草調研文章如何避免“做作”文章?

文章本來就是做出來的,不過這裡所說的“做”,是做作的“做”,是矯揉造做的“做”。意思是說,這種文章看上去就讓人覺得不自然,好像作者寫這篇文章的目的不是為了反映情況、解決問題,而是為寫文章而寫文章,很認真、很刻意地把它做成一篇“好”文章。這樣說可能抽象了點,我們來看幾種具體表現:

在結構方面,不管選題大小和內容多少,都要按慣用的結構方法大肆鋪排,人為地把短文章拉成了長文章。比如某縣通過大力發展庭院經濟,農民收人大幅度增長,其經驗可通過調研文章予以總結推廣。這篇文章的結構本來很簡單,第一部分介紹做法和成效,第二部分概括幾條經驗和啟示就可以了,但作者可能嫌這樣結構還不夠規範、大氣,後面又掛拖斗似的加上一個部分“思考與建議”,其實又沒有多少話要說了,說來說去與第二部分的內容差不多,無多兒句建議而已,但建議完全可以放在第二部分之後寫,而沒有必要專門拉出一個部分。

在說理方面,不管是否重要,都像寫論說文那樣從論點到論據再到論證,分析得很嚴密、很透徹,看起來雄辯有力、邏輯性很強,但有時候純屬多餘,反而使文章顯得沉悶、老氣。比如有篇文章談到“發展市場經濟必須做到有所為有所不為”,這個觀點是對的,但怎禪說明這個道理呢?本來,作為調研文章,主要應依據調査得來的事實進行分析論證,把道理講清就行了,但作者似乎還嫩,這些事實不夠用,又大段大段地將歷史上的“無為面治”和西方發達國家搞市場經濟的某些成功做法搬過來作證,論據的確很充分,論證也的確很嚴密,但作為調研文章,是否有這個必要呢?

在建言獻策方面,不管是否對路,是否有充分的材料依據,都在題目上戴上“對策”、“思考”、“戰略構想”之類的漂亮的大帽了。當然,如果文章的確夠分量、決策建議的確夠水平,戴這樣的帽子不但可以,而且應該。但有些文章,如“點子”式文章,僅就某一件具體事情“敘”和“議”,戴這樣的帽子就不太合適。比如某篇文章反映部分中學生輟學打工的問題,呼籲學校、家長,主管部門予以重視和解決,難道非要冠之以《關於制止中學生輟學打工的對策思考》嗎?有的作者在構思文章時,首先考慮的不是內在的東西,而是外在的東兩,不是決策建議的分量與質量,而是形式上的表現,如對策之一、對策之二、對策之三等等,好像有滿肚子的對策用不完,細細一看卻不過如此。其實,只要內在的質量過得硬,冠什麼名稱並不是太重要,只要得體、貼切就行。

在標題製作方面,不管自然不自然、準確不準確,一味追求工整、漂亮,結果反而顯得活氣不足,雕琢的痕跡太重。讀者看一篇調研文章好不好,首先是看題目,其次是看標題,標題好就能吸引讀者看下去,所以標題製作的確要認真對待,但如果以為只要工整、漂亮就能吸引讀者,那就錯了。比如這樣一組標題:“增進共識,形成加快發展的大合力;搞好宣傳,強化加快發展的引導力;突出重點,凝聚加快發展的突破力;加強領導,提供加快發展的保障力。”這裡邊的幾個“力”明顯是拼湊起來的,且不說你是在刻意“做”標題,連意思也講不太通了。還有一些文章的標題老喜歡搞“關係”,什麼正確處理深與淺的關係、偏與全的關係、點與面的關係、重與輕的關係,沒有那麼多關係也要湊到那麼多關係;有的喜歡搞“工程”,解放思想是“洗腦工程”,山地開發是“綠色工程”,水面開發是“藍色工程”,加強領導是“一把手工程”,一篇文章中就有六七個工程,夠不上“工程”的也硬把它說成是工程。當然,我們並不反對搞一些整齊的句子,問題是,整齊要以自然流暢為前提,如果為了整齊而“整齊”,那就太沒意思,還不如直說的好。其實很多好標題並不“整齊”,該怎麼說就怎麼說,只要把話說到了點子上,讀者還更喜歡看。

此外還有文字表達方面的問題。有的作者不管文章生動不生動、可讀性強不強,總是很認真地、很負責任地、像繡花一樣細緻地推敲文字,好像生怕哪一個提法不合規範,哪一個句子不合語法,哪一個詞用得不準確。這種一絲不苟的精神固然可貴,但如果此而使文章變成文縐縐、乾巴巳的書生腔,讀者根本不願意看。那還有什麼價值可言呢?除非作者寫文章只是為了給自已看,要不就不能不考慮它的可讀性和實用性。比如這樣一段話:“優化農業結構,亟須引導農民充分認識傳統農業結構的種種弊端,充分認識發展效益農業的巨大潛力和光明前景,充分認識優化結構對於提高農民收入的重要現實意義,藉此調動農民的積極性。”這段話在語法上找不出任何毛病,但看上去給人以咬文嚼字、死氣沉沉的感覺。如果換一種說法:“調整農業結構,要引導農民算好三筆賬:傳統農業與現代農業的‘對比賬’,優化農業結構的‘效益賬’,發展高效農業的‘致富賬’,使農民受到啟發和鼓舞。”這樣一說,就顯得生動多了

上面所說若干具體問題,中心意思就是:文貴自然。太認真太刻意“做”出來的文章未必都是好文章。“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亦為文章之至境。不過從根本上說,要使文章擺脫“做的痕跡,還是要把握一條:文章是為解決問題而做,而不是為玩文字遊戲而做。不立足於解決問題,為文而文,無病呻吟,“做”的痕跡自然在所難免了。

起草調研文章如何避免“做作”文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