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草调研文章如何避免“做作”文章?

文章本来就是做出来的,不过这里所说的“做”,是做作的“做”,是矫揉造做的“做”。意思是说,这种文章看上去就让人觉得不自然,好像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不是为了反映情况、解决问题,而是为写文章而写文章,很认真、很刻意地把它做成一篇“好”文章。这样说可能抽象了点,我们来看几种具体表现:

在结构方面,不管选题大小和内容多少,都要按惯用的结构方法大肆铺排,人为地把短文章拉成了长文章。比如某县通过大力发展庭院经济,农民收人大幅度增长,其经验可通过调研文章予以总结推广。这篇文章的结构本来很简单,第一部分介绍做法和成效,第二部分概括几条经验和启示就可以了,但作者可能嫌这样结构还不够规范、大气,后面又挂拖斗似的加上一个部分“思考与建议”,其实又没有多少话要说了,说来说去与第二部分的内容差不多,无多儿句建议而已,但建议完全可以放在第二部分之后写,而没有必要专门拉出一个部分。

在说理方面,不管是否重要,都像写论说文那样从论点到论据再到论证,分析得很严密、很透彻,看起来雄辩有力、逻辑性很强,但有时候纯属多余,反而使文章显得沉闷、老气。比如有篇文章谈到“发展市场经济必须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这个观点是对的,但怎禅说明这个道理呢?本来,作为调研文章,主要应依据调査得来的事实进行分析论证,把道理讲清就行了,但作者似乎还嫩,这些事实不够用,又大段大段地将历史上的“无为面治”和西方发达国家搞市场经济的某些成功做法搬过来作证,论据的确很充分,论证也的确很严密,但作为调研文章,是否有这个必要呢?

在建言献策方面,不管是否对路,是否有充分的材料依据,都在题目上戴上“对策”、“思考”、“战略构想”之类的漂亮的大帽了。当然,如果文章的确够分量、决策建议的确够水平,戴这样的帽子不但可以,而且应该。但有些文章,如“点子”式文章,仅就某一件具体事情“叙”和“议”,戴这样的帽子就不太合适。比如某篇文章反映部分中学生辍学打工的问題,呼吁学校、家长,主管部门予以重视和解决,难道非要冠之以《关于制止中学生辍学打工的对策思考》吗?有的作者在构思文章时,首先考虑的不是内在的东西,而是外在的东两,不是决策建议的分量与质量,而是形式上的表现,如对策之一、对策之二、对策之三等等,好像有满肚子的对策用不完,细细一看却不过如此。其实,只要内在的质量过得硬,冠什么名称并不是太重要,只要得体、贴切就行。

在标题制作方面,不管自然不自然、准确不准确,一味追求工整、漂亮,结果反而显得活气不足,雕琢的痕迹太重。读者看一篇调研文章好不好,首先是看题目,其次是看标题,标题好就能吸引读者看下去,所以标题制作的确要认真对待,但如果以为只要工整、漂亮就能吸引读者,那就错了。比如这样一组标题:“增进共识,形成加快发展的大合力;搞好宣传,强化加快发展的引导力;突出重点,凝聚加快发展的突破力;加强领导,提供加快发展的保障力。”这里边的几个“力”明显是拼凑起来的,且不说你是在刻意“做”标题,连意思也讲不太通了。还有一些文章的标题老喜欢搞“关系”,什么正确处理深与浅的关系、偏与全的关系、点与面的关系、重与轻的关系,没有那么多关系也要凑到那么多关系;有的喜欢搞“工程”,解放思想是“洗脑工程”,山地开发是“绿色工程”,水面开发是“蓝色工程”,加强领导是“一把手工程”,一篇文章中就有六七个工程,够不上“工程”的也硬把它说成是工程。当然,我们并不反对搞一些整齐的句子,问题是,整齐要以自然流畅为前提,如果为了整齐而“整齐”,那就太没意思,还不如直说的好。其实很多好标題并不“整齐”,该怎么说就怎么说,只要把话说到了点子上,读者还更喜欢看。

此外还有文字表达方面的问题。有的作者不管文章生动不生动、可读性强不强,总是很认真地、很负責任地、像绣花一样细致地推敲文字,好像生怕哪一个提法不合规范,哪一个句子不合语法,哪一个词用得不准确。这种一丝不苟的精神固然可贵,但如果此而使文章变成文绉绉、干巴巳的书生腔,读者根本不愿意看。那还有什么价值可言呢?除非作者写文章只是为了给自已看,要不就不能不考虑它的可读性和实用性。比如这样一段话:“优化农业结构,亟须引导农民充分认识传统农业结构的种种弊端,充分认识发展效益农业的巨大潜力和光明前景,充分认识优化结构对于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现实意义,藉此调动农民的积极性。”这段话在语法上找不出任何毛病,但看上去给人以咬文嚼字、死气沉沉的感觉。如果换一种说法:“调整农业结构,要引导农民算好三笔账:传統农业与现代农业的‘对比账’,优化农业结构的‘效益账’,发展高效农业的‘致富账’,使农民受到启发和鼓舞。”这样一说,就显得生动多了

上面所说若干具体问题,中心意思就是:文贵自然。太认真太刻意“做”出来的文章未必都是好文章。“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亦为文章之至境。不过从根本上说,要使文章摆脱“做的痕迹,还是要把握一条:文章是为解决问题而做,而不是为玩文字游戏而做。不立足于解决问题,为文而文,无病呻吟,“做”的痕迹自然在所难免了。

起草调研文章如何避免“做作”文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