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事之秋”老年人宜保持心態平衡

宋代養生家陳直說:“秋時悽風慘雨,老人多動傷感。”老年人何以如此秋愁呢?原因是多方面的:

“多事之秋”老年人宜保持心態平衡

第一,“天人相應”說。在我國現存最早的中醫典籍《黃帝內經》中說:“人與天地相應也。”“人與天地相參也,與日月相應也。”人類依賴自然界而得以生存,而自然界的變化又可直接影響人體,使機體發生相應的反應;秋季是暑寒交替之季,秋寒逼人,草木凋零。那些素來缺少親友關照,生活條件比較困苦的老年人觸景生情,不免會發生哀嘆人生遲暮的悲傷心理。

“多事之秋”老年人宜保持心態平衡

黃帝內經

第二,“生物節律紊亂”說。現代醫學認為,秋愁、悲秋或苦秋,在一定程度上與老人生物節律紊亂密切相關。在人的大腦中,有一個似碗豆大小的腺體——松果體,它所分泌的松果體激素有影響人體的時間生物效應。這種激素的分泌主要受年齡的影響。在青少年時期,松果體的分泌量最多,隨著年歲的增長而逐步減少。人老了之後,松果體萎縮,激素分泌量就下降到極點,致使老人睡眠時間短促、熟睡程度差。人的機體在經歷了酷暑的煎熬,進入秋涼之後,正處於生理性休整階段,一般人都有疲倦困頓、昏昏欲睡的“秋乏”現象,需要通過增加睡眠來積極調整和協調身心,休養生息。老年人卻因生物節律紊亂,無法更多地睡眠,以致產生精神萎靡不振、疲憊不堪、抑鬱寡歡等症狀。

“多事之秋”老年人宜保持心態平衡

第三,“溫差刺激”說。中秋前後,特別是深秋時節,寒暖氣流交替往來,氣溫驟升驟降。為適應外界溫差的劇變,人們可以通過“行為調節溫度”和增減衣服等手段來調節。除此之外,一般人還可通過大腦中的下丘腦發出指令,主動調節全身的血流、體液,以保持機體的恆溫狀態。相對而言,老年人因神經系統功能的衰退,對外界環境的反應靈敏度不高,往往來不及採取“行為調節溫度”手段。加之老年人血管老化所致的血流改變、體液總量減少,使機體體溫受外界干擾的程度較常人要嚴重得多。從而影響到老年人身心的協調,使其難以保持穩定的精神狀態。

“多事之秋”老年人宜保持心態平衡

第四,“秋燥影響”說。我國傳統醫學認為,秋屬金,其氣燥;燥為陽邪,易耗津液;津液損耗則肺氣虛;肺氣虛則疲倦氣短、頭昏乏力、食慾不振。老年人更易受秋燥影響,對外界不良刺激的抵抗力、耐受性下降,心境不寧,生出悲愁情緒。

“多事之秋”老年人宜保持心態平衡

由此可見,秋愁是老年人對外界干擾所作出的一種不良精神反應。這種不良情感刺激,將導致老人機體氣機紊亂,臟腑氣血失調,陰陽失去平衡,進而危及機體的健康。

“多事之秋”老年人宜保持心態平衡

“多事之秋”並非不可抗拒。老年人在秋季應保持心態平衡和良好的精神狀態,切不可為秋的蒼涼、肅殺之氣所惑,自尋煩惱。這一點,特別需要得到家人的關懷和理解;保持起居、飲食有常的生活習慣;適量採取一些耐寒鍛鍊措施,增強機體對多變氣候的適應能力;參與一些有益於愉悅身心的娛樂活動,安全地度過“多事之秋”。

“多事之秋”老年人宜保持心態平衡

還想知道秋天什麼知識。留言。分享更多人生健康知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