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生敏感的人,這份心理減壓錦囊請收好

文/宋曉東


天生敏感的人,這份心理減壓錦囊請收好

不知你是否和我一樣,也曾存在著以下困惑?

“為什麼別人的一句話、甚至是一個表情變化,都很容易讓我浮想聯翩?”

“為什麼每次參加完社交活動之後,都感覺心累,想一個人好好靜靜?”

“為什麼在工作、學習、休息時間被打擾的時候,特別容易煩躁?”

如果你有一種躺槍的感覺,那麼你有可能和我一樣,屬於高敏感人群。在《天生敏感》一書當中,作者提出了判斷一個人屬於高敏感人群的四個標準。為了便於記憶,這四個標準可以用一個單詞DOES來記憶:

會更深入地處理信息

(Depth of Processing)

他們會對一切事物都進行更詳細的處理。他們會把自己所注意到的一切,進行更深度的分析。這就可以解釋,為什麼別人一句無意的話,就很容易讓高敏感的人胡思亂想很長時間。

容易受到過度刺激

(Over stimulation)

由於高度敏感的人很容易注意到環境中發生的每一件小事,同時又會忍不住去深入處理這些信息,所以很容易受到過度的刺激而感到精疲力盡。例如,在一個吵鬧的環境中,或者頻繁和其他人接觸,都會使高敏感人群感到精疲力盡。

具有更加強烈的情感反應

(Emotional Reactivity)

高度敏感的人對正面和負面的事件都會產生更強烈的反應。他們的情感系統也更為發達,他們的同理心也特別強,他們特別容易對別人的遭遇感同身受。

善於感知事物的細節

(Sensing the Subtle)

高敏感的人,善於感知事物的一些細節。從聞到公園裡面有一陣醉人的桂花香,到察覺到交談對方的表情發生了一些細微的變化。這一切,都逃不出高敏感人群敏銳的感覺器官。

錦囊妙計

作為一個高度敏感的人,我很容易在生活中感受到各種壓力。我仔細翻看了一下自己在這幾年所寫的文章,幾乎都和生活或工作中所能感受到的壓力有十分密切的關係。我的內心希望通過寫作、自我反省、積極行動的方式,來把這些壓力給一一化解。

接下來,我們就從日常生活、人際關係、職業發展這三個角度出發,為高敏感人群提供一些化解日常壓力的錦囊妙計。

A在日常生活中,減少多餘的刺激。

天生敏感的人,他們的感官很容易受到各種刺激。我身邊的一個朋友,手裡拿著手機看著電視連續劇都能很快睡著。而我只要睡前拿著手機看一會兒訂閱號文章,就會變得異常清醒。由於80%的感官刺激都是通過眼睛進入大腦的,所以敏感的人要學會經常性地閉目養神,即使沒有睡著,閉上眼睛在床上躺一會兒,也能有助於放鬆和休息。當然,敏感的人也可以嘗試通過冥想的方式來放鬆自己。

除此之外,天生敏感的人還要學會經常性地給自己一段獨處的時光,這些小習慣對於恢復體力和精力都很有幫助。每天在上班的地鐵上,除了看書和看手機之外,我都會提前幾站放下手機或書,給自己安排一段閉目養神的時間,這樣有助於減少多餘的刺激。

B在人際關係中,多一點鈍感力。

“鈍感力”這個詞來自日本作家渡邊淳一的同名書籍《鈍感力》,指的是一種與敏感相對的能力。過於敏感的人,在人際關係當中容易多想、容易激動、容易小題大作,這個時候,就需要鈍感力的幫忙。

例如,及時提醒自己:不要把遇到的事情做過多解讀,避免犯“以偏概全”的錯誤;感到生氣的時候,適當地做深呼吸,等到自己冷靜下來之後再做決定;等等。

C在職業發展過程中,順應自己的本性。有兩類職業特別適合敏感的人去從事:第一種職業是以藝術為主的職業,因為這種職業通常需要大量的靈感,其中,寫作也屬於藝術類職業;第二種職業是以助人為職業,比方說教師。想要有效地幫助別人,具備同理心是一項不可或缺的特質;而天生敏感的人,彷彿天然就帶有同理心,擅長設身處地為別人考慮。

作為一個高敏感的人,如果你目前無法從事上述兩類工作,你依然可以通過兼職或者充分利用業餘時間的方法去多做上述兩類性質的事情。做自己擅長的事情,會有效提升高敏感人群的存在感。

揚長避短

我一直覺得,學習心理學帶給我最大的一個改變就是,讓我慢慢變得能夠接納自己的個性心理了。

一開始,我很討厭自己內向、靦腆、敏感的個性特徵,總覺得自己不如別人那般放得開,活得一點兒也不灑脫。後來,我慢慢發現了,一個人個性猶如硬幣的正反兩面,既有劣勢,也會有對應的優勢。就拿“敏感”這項特質來說吧,它的劣勢也許是讓一個人變得多愁善感,很容易被人際關係所累;但是它的優勢卻是讓一個人感情細膩,更加擅長察言觀色,容易就某一問題做深入的研究。發揮這些優勢,給我的生活和工作都帶來了很多積極的改變。

例如,“感情細膩”這一點為我的寫作提供了源源不斷的靈感;“擅長察言觀色”這一點讓我在做心理諮詢的過程中,更加容易對來訪者的處境及情緒變化感同身受;“容易就某一問題做深入研究”這一點讓我更加容易在專業領域內形成積累。

如果你是一個高敏感的人,請不要悲觀和洩氣。你可以嘗試去了解和接納自己的敏感特質,然後在此基礎上做到揚長避短,相信你一樣可以擁有幸福的人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