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好生活,是從不抱怨開始的

美好生活,是從不抱怨開始的

你是不是也遇到過下面這種情景?

姐妹們好不容易週末聚會,結果卻成了吐槽大會:有的抱怨老公懶癌不講衛生、有抱怨婆婆只知道做她兒子喜歡吃的飯菜、有抱怨公司老闆摳門……

明明是個只有二三十人的小公司,各種小組群卻有7、8個:這個群裡抱怨老闆不履行承諾,亂加班;那個群抱怨lily訂餐竟然沒知會她……

坐大巴車回老家,結果遇到“路怒症”司機:不是啪啪按喇叭,就是罵罵咧咧,感覺自己的生命隨時有危險。

環顧周圍,好像每個人都對自己的處境不滿意。抱怨起來,沒完沒了,滔滔不絕。

抱怨就好比口臭,當它從別人的嘴裡吐露,我們就會注意到;但從自己的口中發出,我們卻能充耳不聞。

前段時間,朋友推薦了《不抱怨的世界》給我,直到今天才有時間看了一遍,感受很深,分享給你們看。希望對你們有用。

美好生活,是從不抱怨開始的

為什麼大家喜歡抱怨呢?

一個人不會去做對他沒有益處的事情,抱怨也是。

所謂抱怨,就是表達哀傷、痛苦或不滿。抱怨也是有好處的:抱怨讓我們獲得注意力;抱怨讓我們覺得我們比別人更優秀些;抱怨可能引發同情,也構築了自憐,好讓自己耽溺其中。

小孩子抱怨奶奶做的飯菜不好吃,可以得到網上買來的小零食;

老公抱怨工作不容易、錢不好掙,可以得到全職太太更用心的照顧;

老人抱怨老了還要帶孫輩,可以得到兒女的愧疚跟尊重;

······

美好生活,是從不抱怨開始的

我們創造自己的世界

《不抱怨的世界》裡有個老故事:

兩個建築工人坐下來一起吃午餐,其中一個打開便當盒就抱怨:“惡!肉卷三明治……我討厭肉卷三明治。”他的朋友什麼話也沒說。

隔天兩人又碰面吃午 餐,同樣地,第一個工人打開便當盒往裡面看,這次他更火大了,說:“怎麼又是肉卷三明治?我痛恨肉卷三明治。我討厭肉卷三明治。”他的同事一如前日,仍然保持沉默。

第三天, 兩人又要準備吃午餐,第一個工人打開便當盒,又大叫起來:“我受夠了!日復一日都是一 樣的東西!每個有福的日子都是吃肉卷三明治!我要吃別的東西!”

他的朋友想幫點忙,便問他:“你為什麼不乾脆叫你太太幫你做點別的?”第一個人滿臉疑惑,答道:“你在講什麼啊?我都是自己做午餐啊。”

二十世紀的激勵大師及哲學家厄爾.南丁格爾曾說過:“我們擁有的一切都是自己造成的,可是隻有成功者會這樣承認。”

是啊,明明是自己準備的午飯,有什麼好抱怨的呢?

我們都知道吸引力法則:你會吸引那些符合自己思想模式的事物,同時排斥不協調的事物;而你的言語將指明、強化自己的想法。

當我們抱怨時,就是把焦點放在我們不想要的東西上頭,吸引來的自然是不好的事物。

如果你只抓著那些醜的不放,你怎麼會看到美呢?

美好生活,是從不抱怨開始的

與其抱怨,不如找解決辦法。

我高中同學大劉,在保險公司上班。她從大學畢業就跟著現在的經理,每月工資大幾萬。但是,有一件事情讓她很難受。

大劉的經理,脾氣暴躁,動不動就會對下面的人進行人格侮辱,生氣了還會隨手拿起身邊的物品砸向他們。

有次週會,一個同事因為沒有完成預期的業績,經理竟然說:“你為什麼不跳樓?還有沒有臉了?”

我們跟大劉建議過,要麼錄音舉報經理,要麼果斷離職。可她,在職,捨不得工資;還抱怨,忍不了氣。每次聚會,我們都有點怕見她了。跟她在一起,總是焦慮。感覺自己的力量要被掏空了。有時候真想對她大吼:要麼忍,要麼滾。

解鈴還須繫鈴人。與其跟第三方抱怨,消耗其他人的能量,不如勇敢出擊,找到問題的關鍵點,勇敢溝通解決。

美好生活,是從不抱怨開始的

種下一個火種,讓世界更美好

“推行’不抱怨運動’的目標是什麼?”美國“歐普拉秀”的副製作人問本書作者威爾·鮑溫。“轉化我們這個世界的意識。” 他說。

“不抱怨”與“抱怨”的思緒是活的、可以移動與變化的。我們要做的,就是從無知無覺的抱怨狀態轉化到有知有覺的“覺醒狀態”。

不抱怨生活,正向思考,多用積極詞語。

人類學家瑪格麗特.米德曾經寫過,我們絕不該懷疑“一小群深思熟慮、 忠誠堅持的公民可以改變世界。事實上,也只有這樣才能做到。”

我們不要期待別人去改變,不再抱怨。我們自己先去做那一小群先行者,一切從我們自己開始做起。

我們先種下一個火種,期待現在的星星之火,將來可以燎原。

也許過程很艱辛,但是,凡是有價值的事都得來不易。“容易”通常和成功者沾不上邊。

希望我們知易行快,打開是新世界的大門!加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