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吼不叫:換種表達方式,孩子更願意和你溝通

1,孩子磕到桌角,到底要不要讓孩子怪罪桌子?

生活中我們很常見的,尤其是上一代中非常流行的教育方法,:

孩子不小心摔倒,沒關係都怪地面不平,打地面;

孩子磕到桌角了,別哭別哭,都怪桌子太硬,磕疼寶寶了;

如果家長經常用這個思維模式來引導孩子,久而久之她就不會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一遇到問題,首先都會從外界找原因。也容易讓孩子抗挫折能力變差。

那麼我們應該怎麼回答孩子呢,正確的做法應該是寶寶這次沒走穩,我們站起來再走一次好嗎?寶寶動作太大磕到桌角了,以後注意一點好不好。

讓孩子明白是自己沒控制好,沒關係下次注意就好了。這樣也幫助孩子培養“成長型心態”,這次沒做好沒關係,下次繼續努力。

2,孩子犯錯時候,不要給孩子隨意貼標籤。

生活中,做父母的你是否發現,自己很容易在發現孩子犯錯時,就給他冠一個“罪名”。比如:

不小心打碎了碗,說他:“每次都這麼不小心,真是毛手毛腳的!”

孩子偷懶起床晚了,說他:“做什麼事情都拖拖拉拉真是個懶鬼!”

孩子玩耍回來衣服髒了,說他:“老是把衣服弄髒,真是個邋遢鬼。”

等等等等

經常被這樣責罵的孩子會自尊心受挫,並且他們會覺得自己真的就像父母說的那樣,是“邋遢鬼、懶蛋、毛手毛腳做不好事”,如果他們下次面對更大的挑戰也會自動退縮,心裡暗示自己“反正我也做不好,那就不努力了。”

其實這也是父母的“自我實現預言”起效了。那麼我們應該如何正確和孩子溝通呢?

首先,爸爸媽媽要用“就事論事”的態度來溝通,少用貼標籤的形式來概括孩子

再次,要用客觀陳述語句來溝通。

比如孩子和同學發生衝撞,你不應該說“你簡直不可救藥,整天給我找麻煩”。而應該說:“你和同學打架了嗎?是不是很生氣媽媽理解你。除了打架,你有沒有想過其他的解決辦法?”來引導孩子去思考,而不是衝他發洩你的情緒。

不吼不叫:換種表達方式,孩子更願意和你溝通

3, 換種表達方式,孩子更願意和你溝通

在職場中有兩種類型的領導,一種是發號施令型的,經常和下屬溝通是這樣的:你必須怎麼怎麼樣,你應該怎樣,你絕對怎樣。而另一種領導更擅長用商量的語氣:“你看我們接下來還能做點什麼呢?你覺得這樣可行嗎?”

毫無疑問,發號施令型的領導下屬的離職率非常高員工幹勁也不足,而後者的追隨者非常多,工作氛圍也非常好。因為後者的下屬更加能覺得被尊重,是一起參與這個事情而不是被安排得明明白白的機器人。

同理在親子溝通中,我們也經常聽到家長和孩子交流的時候經常是“你不能、你務必、你給我去睡覺、你應該”等等,這種語氣讓孩子聽起來就非常壓抑。

而如果你換成“這樣好不好,你可不可以”等商量的語氣,孩子反而會更加願意配合,因為這樣讓他有了自己做主的感覺。

語言,投射了我們內在的情感與情緒感受;反之,我們的情感與情緒感受也會受自己所使用語言影響。當你選擇使用正面與主動性的語言來表達時,才能得到孩子積極正面的反饋。

不吼不叫:換種表達方式,孩子更願意和你溝通

4孩子生氣對我大吼怎麼辦?

假設孩子跟你頂嘴,對你大發脾氣亂吼亂叫,父母正確的處理方式應該是什麼樣的呢?和大家分享一下“溫和而堅定“的處理方法:

第一,先走開,讓孩子冷靜一下。同時自己也冷靜一下。

第二.等雙方都冷靜後,再去和孩子溝通。

那具體怎麼溝通呢?

首先要共情孩子的情緒說:寶貝,你剛剛是不是很生氣,我能感受到你的氣憤。但是我不能接受你這種不尊重媽媽對媽媽大吼的做法,所以我暫時離開了一下。媽媽愛你,願意和你一起解決問題。下次如果再發生這樣的事情媽媽也會暫時離開,等你情緒緩和後再去找我,我們一起來商量解決辦法可以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