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宋代重文抑武,为何北宋从不杀将领

都说宋代重文抑武,为何北宋从不杀将领


近代史学家蔡东藩先生总结宋代时说:“北宋无良将,南宋无良相。”

尽管宋朝曾编修过《武经总要》之类的军事著作,有着完备的军法体系,实际上军队纪律非常松弛,整一个北宋从未杀一个犯事的将领。所以后来有学者认为,这或许是北宋军队缺乏竞争力的一个重要因素。

一个原因,是说五代的将领,无论丧师蹙地,很少有对军律当回事,从不以突然背叛为耻,久而久之形成习惯性通病,作为继承五代的宋国,也有这样的恶习。一个是当初宋太祖以忠厚开国,未尝行杀戮,是因为刚刚立朝不久,将士都争当兴王之运,每战胜多败少,也不需要诛杀来刑罚;乃自太宗、真宗之后,都学习太祖的做法,生搬硬套,从不对将领有所约束。

太宗雍熙四年,辽圣宗耶律隆绪率南京留守耶律休哥等部入侵,刘廷让(光义)以精兵交付沧州()都部署李继隆殿后,以备紧急时进行救援,自率数万宋军北上与辽军大战于莫州南,刘廷让军被围于君子馆,及战,而宋援军李继隆部不但不进行救援,反而南逃,退保乐寿,致廷让一军尽没,死者数万,廷让仅以数骑脱归。是继隆之罪,必宜以军法从事,而太宗反下诏自悔,却没有过问责罚李继隆。

真宗咸平三年,契丹入寇,宋将傅潜,拥步步骑八万,闭城自守不敢迎战,部将范廷召求战,不得已,就给他八千兵士,并许诺会出师支援。于是范廷召又求援于康保裔,保裔支援后,力尽而死,而傅潜的援兵却始终没到。战后,御史钱若水谓“潜既不能制胜,朝廷又不能用法。”力请斩杀傅潜,真宗没听,只是把傅潜流放到房州。

仁宗时,西夏李元昊入侵塞门砦,砦中兵才千人。赵振坐镇延安,有兵马八千。砦被围已五个月,告急者数至,赵振仅派百人前往,于是塞门砦城破。砦主高延德、监押王继元皆被西夏人所杀。庞籍弹劾赵振,仅贬为白州团练使。

清代史学家赵翼说,兵凶战危,必须重奖严罚分明,不然谁能奋勇杀敌决胜?那些将领拥重兵,坐视裨将之覆军丧命而不顾,军政如此,尚何以使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