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思想博大精深,为何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却要极力贬低老子?

文章作者:琢磨君

现代人,一提起老子及其《道德经》,往往都会心生崇拜之情。因为老子被后世尊为“道教始祖”、“太上老君”,《道德经》更被誉为万经之王,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因此,鲁迅先生说道:“不读《老子》一书,就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

但令人奇怪的是,“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韩昌黎,他却极力反对老子及其道家思想。韩愈在《原道》中说道:“老子之小仁义,非毁之也,其见者小也。坐井而观天,曰天小者,非天小也。

韩愈认为:老子轻视仁义,并不是诋毁仁义,而是由于他的观念狭小。这好比坐在里井看天的人,说天很小,其实天并不小。老子把小恩小惠认为仁,把谨小慎微认为义,他轻视仁义就是很自然的了。老子所说的道,是把他观念里的道当作道,不是我所说的道。他所说的德,是把他观念里的德当作德,不是我所说的德。凡是我所说的道德,都是结合仁和义说的,是天下的公论。老子所说的道德,是抛开了仁和义说的,只是他一个人的说法。

韩愈在《原道》中批评了道家舍仁义而空谈道德的“道德”观,论证了儒家社会伦理学说的历史合理性,并以儒家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为对比。他还批评了佛家和道家置天下国家于不顾的心性修养论的自私和悖理,揭示了它们对社会生产生活和纲常伦理的破坏作用!

道教思想博大精深,为何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却要极力贬低老子?

在现代人看来,老子的道教思想博大精深,为何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却要极力贬低老子,认为老子是思想和见识都很狭小呢?他这么说到底对不对呢?

01

韩愈说出这种话,有点为他心中偶像孔圣人鸣不平的意思。

韩愈在《原道》中紧接着说:道家的人说“孔子是我们老师的学生。”佛家的人也说“孔子是我们老师的学生。”研究孔学的人,听惯了他们的话,乐于接受他们的荒诞言论而轻视自己,也说“我们的老师曾向他们学习”这一类话。他们不仅在口头说,而且又把它写在书上。

不可否认,孔子勤学好问,曾经的确向老子请教过礼的学问,而且还被载入史册。

司马迁在《史记》中是这么记载的:

老子说:“你所说的礼,倡导它的人和骨头都已经腐烂了,只有他的言论还在。况且君子时运来了就驾着车出去做官,生不逢时,就像蓬草一样随风飘转。我听说,善于经商的人把货物隐藏起来,好像什么东西也没有,君子具有高尚的的品德,他的容貌谦虚得像愚钝的人。抛弃您的骄气和过多的欲望,抛弃您做作的情态神色和过大的志向,这些对于您自身都是没有好处的。我能告诉您的,就这些罢了。”

孔子离去以后,对弟子们说:“鸟,我知道它能飞;鱼,我知道它能游;兽,我知道它能跑。会跑的可以织网捕获它,会游的可制成丝线去钓它,会飞的可以用箭去射它。至于龙,我就不知道该怎么办了,它是驾着风而飞腾升天的。我今天见到的老子,大概就是龙吧!”


道教思想博大精深,为何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却要极力贬低老子?

宋代《太平广记》中则是这样描述的:

老子问孔子读什么书,孔子说在读《周易》,并说圣人都读这本书。

老子说:“圣人读它可以,你为什么要读它呢?这本书的精髓是什么?”

孔子说:“精髓是宣扬仁义的。”

老子说:“所谓仁义,是一种白白惑乱人心的东西,就像夜里咬得人不能睡觉的蚊虫一样,只能给人们增加混乱和烦恼罢了。你看,那鸿鹄不用每天洗浴羽毛就自然雪白,乌鸦也不用每天染墨而自然漆黑。天自来高,地自来厚,日月自来就放射光芒,星辰自来就是排到有序,草木生来就有区别。你如果修道,就顺从自然存在的规律,自然就能够得道。宣扬哪些仁义之类的有什么用呢,那不和敲着鼓去寻找丢失的羊一样可笑吗?你是在破坏自然规律,败坏人的天性啊!”

孔子说:“我研究《诗经》、《书经》、《周礼》、《周乐》、《易经》、《春秋》,讲说先三治国之道,深明周公、召公成功之路,我以此谒晋了七十多个国君,但都不采用我的主张。看来人们是太难说服了!”

老子说,“你那‘六艺’全都是先王时代的陈旧历史,你说哪些又有什么用呢?你现在所修的,也都是些陈陈相因的旧东西。‘迹’就是人的鞋子留下的印记,脚印和脚印,还能有什么不同吗?”

老子的这番话让孔子哑口无言,陷入了深思,三天都没有说话。孔子对弟子们说:我觉得老子的思想境界就象遨游在太虚中的龙,使我干张嘴说不出话,舌头伸出来也缩不回去,弄得我心神不定,不知道他到底是人还是神啊!”

道教思想博大精深,为何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却要极力贬低老子?


02

许多人看到老子和孔子之间的对话,便不由自主地贬低孔子,而尊崇老子,甚至是把老子神化为神仙!

但是,韩愈不这么认为,他认为:人们只是喜欢听怪诞的言论,不探求事情的起源,不考察事情的结果。

在韩愈的另一篇《师说》中,韩愈再次替孔子洗白,他说: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子。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由此可见,孔子只是谦虚好学,并不一定是真的不如老子。

道教思想博大精深,为何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却要极力贬低老子?

03

老子的思想就一定都正确吗?不一定!

比如说,老子《道德经》第三章说:“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不推崇有才德的人,导使老百姓不互相争夺;不珍爱难得的财物,导使老百姓不去偷窃;不显耀足以引起贪心的事物,导使民心不被迷乱。因此,圣人的治理原则是:排空百姓的心机,填饱百姓的肚腹,减弱百姓的竞争意图,增强百姓的筋骨体魄,经常使老百姓没有智巧,没有欲望。致使那些有才智的人也不敢妄为造事。圣人按照“无为”的原则去做,办事顺应自然,那么,天下就不会不太平了。

《道德经》第五章也说:天地是无所谓仁慈的,它没有仁爱,对待万事万物就像对待刍狗一样,任凭万物自生自灭。圣人也是没有仁爱的,也同样像刍狗那样对待百姓,任凭人们自作自息。

韩愈在《原道》中反驳说:道家所说的“如果圣人不死,大盗就不会停止。只要砸烂斗斛、折断秤尺,人民就不会争夺了”等等这些想法,都是没有经过思考的话罢了。如果古代没有圣人,人类早就灭亡了。为什么呢?因为人们没有羽毛鳞甲以适应严寒酷暑,也没有强硬的爪牙来夺取食物。

韩愈认为:人类社会不能完全按照自然的那套规则来行事,还需要积极地治国理政,处理好君臣百姓等等社会关系,这样才能保证高效的社会生产力,才能保证大家的衣食住行。

要想管理好如此众多的人,儒家的“仁义道德”,以及法律法规就显得格外重要。而道家所说的“无为而治、不言之教”听起来很美好,但是实行起来效果并不理想!

道教思想博大精深,为何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却要极力贬低老子?


​04

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西汉初期,君王们都是采用道家“无为而治”的理念来治理国家,修生养息,老百姓日子也过得越来越富裕。但是从汉武帝开始,独尊儒术,以至于后世数千年,历朝历代的皇帝都以“儒家思想”治国理政。

而孔子本人,更是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

时至今日,孔子的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儒家思想更是已经深入人心。比如说,“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被作为道德、伦理准则,写入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内容。

道教思想博大精深,为何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却要极力贬低老子?


​05

孔子的儒家思想是经得住时间检验的,那么老子的道家思想就不重要吗?非也!

儒家和道家都重视未来的发展,因为没有未来的话,那人类怎么可能安宁呢?因此,老子和孔子都想找到一个方法,可以建立稳定的社会秩序。

孔子的儒家,用的是“一阴一阳谓之道”里面的阳性的概念,他主张通过伦理关系来建立仁义礼智信的社会秩序。儒家所重视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人本位的,谈的是“以人为本”。

老子的道家,用的是“一阴一阳谓之道”里面的阴性的概念,他主张透过自然现象,而不是伦理关系;他主张发扬自然之道,而不是造就一种礼教或教化,或者道德标准。道家所重视的,是人与跟宇宙的契合,更多的关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儒家代表阳,道家代表阴,一阴一阳谓之道,两者平衡发展,互相取其精华,才能更好地为人类社会服务。因此在我们现在社会,一方面要主张以人为本,注重道德仁义的建设;另一方面又要注重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讲究科学发展观!

这就是儒家和道家互相发展、互相结合的产物,也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了一定阶段后的历史选择!

道教思想博大精深,为何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却要极力贬低老子?


​结语:

道教思想和儒家思想,各有优缺点,韩愈极力贬低老子道家思想并不可取。儒家思想,教人仁爱道义,积极进取。道教思想,教人清心寡欲,看透事物本质,智慧做人做事!

儒家的精神是“入世”,要有理想,要有抱负,要进取不懈,但儒家之经典《中庸》却融入了道家的精神,这又是为什么呢?是因为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做人难、办事难,光是一个劲地冒进,撞了南墙也不回头,这样死了也于事无补。所以说,我们做人做事还得要有点“出世”的道家精神。

我们要以“出世”的精神干入世的事情,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志存高远,却又不拘泥于眼前的小事、杂事、乱事,这才能以坦荡的胸怀干成大事!朋友们,您现在更喜欢儒家思想,还是道家思想呢?

琢磨君——弘扬传统文化精髓,传播国学经典智慧。

每天学习一点,每天进步一点!

如果您喜欢我们的国学文章,欢迎关注账号,并在下方点赞、评论、转发。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属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 联系删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