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測”疫情:從think到project

新冠疫情什麼時候能結束?會造成多大危害?這是困擾全世界所有人的問題。國外許多政客、專家都做出過預測,哪些說法可信,哪些說法不可信,或許我們可以從用詞上窺視一二。

美國總統特朗普曾被問及感染新冠病毒的死亡率。他說:“我覺得3.4%不對,我個人覺得遠遠低於1%……科學家目前的最靠譜猜測也就大約1%。”(I think the 3.4% is really a false number... Personally, I think the number is way under 1%... scientists' current best guess is about 1%.)

在這裡,特朗普用的是think和guess。在描述未來可能情形時,這兩個詞表達的肯定含義太弱,更多是一種直觀感受和沒有根據的假設。就好像特朗普在解釋1%數字的時候說的那樣,這是基於他的“直覺”(based on “my hunch”)。

在不少西方媒體中,常常有“疫情下,你可以期待(expect)什麼”?期待(expect)往往是從主觀的角度出發,也就是希望達到的情形。

比如消費者新聞與商業頻道(CNBC)的新聞說,藥店開啟更多“免下車(drive-through)”服務,“如果你要去的話,下面是你可以期待(expect)發生的事情……”聽上去似乎挺振奮的,終於可以期待一些事情了。但是等等,這句話的意思也可以是,除了下面提到的內容,別的服務可能都沒法指望了。

當然,expect在當下的語境中也可以表達一種讓政府承擔更多責任的願望。比如美國司法部的發言人也在說,“期待司法部下週能夠拿出(針對宗教活動聚集的)辦法(Expect action from DOJ next week)”。

一般來說,專家學者並不會向美國總統這樣think,或者像普通人這麼expect。卡內基-梅隆大學統計和機器學習專家瑞安·蒂布希拉尼(Ryan Tibshirani)在處理疫情數據時提出建立統計學模型“嚴重程度金字塔(the pyramid of severity)”,從塔底到塔尖依次是無症狀病毒攜帶者、有症狀攜帶者、住院治療患者、重症患者、死亡病例。

由於美國尚未做到應查盡查,統計專家與社交媒體合作,建立用戶上報系統,融入模型分析,就可以算出金字塔不同層次人群的估計數量。基於這一模型對死亡率進行計算可以稱為“預測(predict)”。

也正是因為有這樣的數據支撐,蒂布希拉尼斷言,只要知道有多少重症患者,多少人會不幸喪生就很容易預測。(It's pretty predictable how many people will die once you know how many people are under critical care.)

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在向民眾發佈相關信息時,也採取類似的方式處理數據,因此才可以稱得上是“預報(forecast)”。

僅看數據還不夠,還需綜合考慮社會各方對疫情控制措施的配合程度,才能得到不同情境(scenario)下的預估值。想要做出這樣的估算,往往涉及複雜的社會統計模型,結果也自然更可信。這種結果通常叫做“projection”。

Projection在英語裡有“投射”的意思,投影儀(projector)用的也是這個詞。把各種可能發生的情況綜合起來,使用因果鏈條投射出的結果,自然要相對真實可信。比如,根據美國衛生統計評估研究所(IHME)的模型計算,4月12日美國新冠疫情致死患者將超過2000人,會是美國整個疫情單日死亡人數的峰值。

所以,當看到英文媒體關於疫情未來走勢各種各樣的報道,以及政治人物、專家五花八門的預測時,可以多留意他們究竟用了什麼樣的詞,是think、guess、expect、predict、forecast,還是project……這些詞的內裡乾坤可真是不同。(宿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