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萬警惕!新冠病毒感染的不僅是身體

新冠肺炎病毒侵襲的不僅是軀體,還有人和人的關係,以及人們看待周圍世界的眼光。

新冠肺炎疫情給所有人心中帶來一場“地震”,這是一場從“震中”武漢波及全國的心理“地震”。

華中師範大學心理學院牽頭一項樣本量達76530人的調查研究,調查時間為疫情最為嚴重的2020年2月9日到2月23日,調查對象來自全國。調查結論顯示,武漢公眾的失眠、抑鬱、疑病、強迫、軀體化、焦慮、恐懼等心理症狀最為明顯,武漢作為疫情中心,當地的人們體驗到的不適情緒更強烈,適應狀態更差,需要重點關注。

這項研究的主要負責人之一、華中師範大學心理學院教授江光榮認為,到了疫情後期,武漢最需要擔心的人群有四類:治癒出院的重型新冠肺炎患者、直接參與救治的醫護人員、一線社區工作人員和喪親的市民。

千萬警惕!新冠病毒感染的不僅是身體


上海市醫療急救中心支援武漢的急救醫療隊,在疫情最艱難的時期參與轉運新冠肺炎患者 攝影|付春來

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心理諮詢與治療中心主任仇劍崟及其團隊也在疫情中調查了民眾的心理應激反應及其動態變化,調查形成的結論在學術期刊“General Psychiatry”線上發表。調查共收到有效問卷52730份,評估1月24日至2月10日“疫情風暴”中一般民眾的心理應激反應狀況。這個研究同樣認為,疫情中心的華中地區(湖北、湖南、河南)民眾情緒反應顯著高於其他地區。

新冠病毒是一種“詭異”的病毒,在沒有出現明顯症狀時,病毒可能已經偷偷損傷人體器官,造成缺氧,卻不讓病人自己發現。新冠肺炎疫情帶來的心理創傷,同樣可能隱蔽地在一些特定人群中間蔓延,他們也許還沒有察覺,或者並沒有尋求幫助。

新冠的“心傷”,待療。

當病毒爬進心裡

網絡上,一位曾經病重、如今治癒出院的老人,用長長的文字寫下了自己的經歷。

老人是退休的攝影愛好者,1月26日因新冠肺炎住院,在重症監護室住了8天,目睹了同病房病友的去世,經受了一個病區7人死亡的恐懼,但他幸運地被治癒,2月14日出院。

回到社區,世界對於老人來說卻已經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他出院一個多月,總共出門四次,許多知道他得過新冠肺炎的人,對他避之不及。

“我家自帶了一個70多平方米的涼臺,那是我往常休閒娛樂的地方,出太陽的時候,我跑到涼臺上去曬太陽,想補補鈣。然後社區幹部就來跟我反映:有居民反映你到涼臺上了,那是戶外空間,有人比較害怕,希望你以後不要上涼臺了。從此我再也不去那個涼臺,想曬太陽,我只能呆在自己的臥室裡,把雙腿放在窗臺上。陽光透過窗戶照進屋子,我把這叫‘鐵窗’生活。”

讓老人更加難以接受的是兄弟姐妹之間情感上的隔閡。他寫到:

我的親兄弟叮囑我,“你不要出去走動了,你的病還可能復發的。”他們本意是關心我,但我聽了還是有想法。最讓我難過的是我的親妹妹,妹妹比我小很多,往常我最疼愛她,兩家走動得很多,有好吃的我總惦記著她。但是自從我生病,她只跟我老伴通過一兩個電話。這個傷了我的心。

新冠肺炎病毒侵襲的不僅是軀體,還有人和人的關係,以及人們看待周圍世界的眼光。

千萬警惕!新冠病毒感染的不僅是身體

江光榮教授接受採訪時認為,疫情帶來的心理影響可以分成兩個層面。一個層面是社會心理層面的影響,與輿論、輿情、民意等相關。另一個層面是疫情對個體或者人群心理健康的影響。

從心理健康的角度,江光榮教授對人群心理狀況給出了自己的分析。新冠肺炎疫情與地震災害、其他突發災害以及發生在局部區域的傳染病疫情不同,新冠肺炎波及面廣,全國各地的民眾,甚至全世界每一個人,都經受著疫情。“全國醫護人員支援武漢,他們既是來幫助別人的,但自己也是傳染病疫情的‘受害者’。汶川地震後同樣有各地救援隊去幫助震區,地震救援人員基本上單純地是救助別人的角色。”

總體而言,新冠肺炎疫情帶來的心理影響,是非常廣泛的。

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心理諮詢與治療中心主任仇劍崟介紹,她主持的這項研究表明,新冠肺炎疫情最嚴重的階段,接受調查的對象中35%的民眾對新冠肺炎疫情存在明顯的情緒應激反應。

按照年齡特徵看,青年(18-30歲)和老年(60歲以上)人群情緒反應較明顯,原因可能是青年人信息獲取多來自於自媒體渠道,媒體中大量疫情報道使他們容易受到疫情動態的影響產生應激反應。而老年人本身身體素質較弱,再加上本次疫情中大部分死亡病例為60歲以上的老年患者,因此肺炎疫情對老年人身心健康的影響也更明顯。

調查結果顯示,隨著時間推移,民眾情緒反應指數總體呈下降趨勢,說明了國家在疫情暴發後出臺的聯防聯控措施的有效性。

隨著疫情的緩解,新的社會問題產生:部分群眾對疫情重點地區人員的歧視和恐懼、對患過新冠肺炎人群的排斥;親情的疏遠;對生活環境的懷疑等等。當病毒爬進了心裡,“治療”變得更加複雜和困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