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東開發開放:浦東對外開放的特殊內涵

30年來,浦東的對外開放以其特殊的內涵顯示了中國開放型發展道路的歷史進程。

1990年4月啟動的浦東開發開放,是1978年開始的改革開放中的一個戰略節點。從封閉型計劃經濟向開放型市場經濟的轉型是一個十分艱難而複雜的過程。整個1980年代中國經歷了從思想認識到模式選擇的全面探索,障礙不斷突破,困難也一再顯現。進入1990年代,整個世界注視著中國的走向。浦東開發開放無疑是中國向世界宣示:中國將堅持改革開放,堅定走開放型發展道路。

正如在經過了省道、國道甚至鄉間小道後駛上高速公路一樣,上世紀90年代是中國開始高速發展的重要歷史階段。這一階段以浦東開發為標誌性起點,也以擴大開放為顯著特色。開放在中國高速增長中的經濟學意義在於,以外資為載體的各種高級生產要素向中國流入,伴隨著改革釋放的國內生產要素,從生產要素投入總量的增加和技術水平提高兩個方面同時推動了增長速度的提升。浦東實踐是開放促發展經濟學原理的生動案例。

深圳經濟特區是中國對外開放的起點。從一個小漁村出發的開放探索是在保持整個國家政治經濟穩定下的一種戰略。與此不同,浦東對外開放推進的是另一種戰略,即依託現有大都市的開放戰略。這既是一個更為大膽的戰略,也是充分利用上海這座世界著名大都市的開放基因的科學戰略。30年來的進程表明,上海的浦西基礎對於浦東開發開放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上海各種優勢條件的充分發揮使浦東對外開放從一開始起就可能定位於開放型國際大都市目標。

這一開放模式也包含了另一個重要內涵。浦東對外開放採用的不是經濟特區的圍網模式,而是大都市的非圍網的開放模式,在商品和要素的流動上浦東新區從一開始起就沒有任何障礙。這事實上體現了真正的開放型經濟目標要求。圍網模式更多適應於自由貿易區式的開放,而中國最終要建立的是整個國家的開放型經濟。浦東對外開放正是在這個意義上體現了國家全面高水平開放的要求。在這一大目標中浦東也同樣採用了保稅區和出口加工區的園區型經濟,這種模式更適合於政策的執行和基礎設施的利用,是整個開放型經濟中的功能性區域,體現了中國開放型經濟的空間結構。

把上海建設成為國際貿易、金融、航運和經濟中心是浦東開發開放後確定的整個上海的發展目標,也體現了浦東開放型發展的內涵。四個中心的本質是市場經濟中心,都冠以“國際 ”二字因而是開放型的中心。上海原來的地位是計劃經濟的工業中心。從內向型工業中心轉變為開放型市場中心是中國經濟轉型的核心內涵在大都市發展戰略上的表現,浦東的對外開放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承擔著國家戰略的使命。

2013年9月掛牌的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是浦東對外開放中的一個臺階,更是中國探索建設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的標誌。這是全國第一個自貿試驗區,承擔的是通過試驗取得經驗實現在全國複製推廣的任務。自貿區的重心不是貿易本身的發展,而是更注重開放型投資環境的創造。自貿區完成了負面清單加准入前國民待遇這一開放模式的探索,使國家採用了具有更高開放度的世界通行市場準入模式。自貿區探索了全面的政府職能改革,以規範、透明、法治、高效為原則推進政府改革,以更好的營商環境而不是更優惠的政策窪地吸引外資。這一試驗及其在全國的推廣是國家對外開放的一個歷史性進步,即從以稅收等各種優惠為標誌的政策性開放轉變為以規範營商環境為核心的體制性開放。

自貿區新片區不只是自貿區空間上的擴大,而且是國家開放戰略的升級。新片區的特點可以概括為綜合與高端。所謂綜合,就是其發展戰略全面覆蓋人才、科技、產業、貿易、外資、企業和體制等各個方面;所謂高端,那就是擺脫了國家開放初期靠發揮廉價勞動力比較優勢的戰略,轉而以高質量發展為根本指導方針。與整個國家的發展一樣,目標已經從規模轉變為實力。從空間上講,新片區是一個新的發展平臺,但其真正意義卻不只在於自身的發展,而在於建設成為國家發展的一個引擎。

上海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供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