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逾八旬的“半路”老夫妻黯然離婚,不是愛不誠摯,而是情多牽絆

年逾八旬的“半路”老夫妻黯然離婚,不是愛不誠摯,而是情多牽絆

文丨卿心君悅

近日,衢州市衢州區一對老夫妻,89歲的老大爺與84的老大媽相扶來到當地法院辦理離婚,應辦案法官要求二老去往調解室,當要跨過調解室門前那一道不高的門檻時,二老下意識同時去攙扶對方的舉動,流露出了這對老夫妻之間深厚的情誼。

年逾八旬的“半路”老夫妻黯然離婚,不是愛不誠摯,而是情多牽絆

為什麼要離婚?

明明二老間的感情非常融洽,這讓辦案法官心生疑惑,也成為了我觀看這篇報道時的重要關注點。

這位84歲的老大媽早年離異,而這位89歲的老大爺中年喪偶,因為同處一個單位,彼此之間又有共同的愛好,在緣分促成下,二人各自帶著子女走到了一起,組建成了全新的家庭。

二老對婚後生活十分滿意,在來之不易的幸福與甜蜜中,二老共同將各自的子女養大成人,如今三個子女也已各自成家。

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大半生的陪伴,對於二老來說對方早已成為生命中不可缺少的存在,隨著時間對二老不斷地侵襲,在餘生不長的旅程中,二老走的愈加緩慢,當發現彼此已經無法照顧自己更無法照顧對方時,二老也曾一度住過養老院,但是在那裡看著逐漸熟絡的老人,相繼去世,空氣中瀰漫的悲傷氣氛,最終二老還是選擇回到家中。

而之所以二老會在這般年紀,將生命中最重要的人推開,就源於回到家中後發生的事情。當二老再次回到家中,如何養老成為二老及各自子女不得不面對的事情時,二老的三個子女,不僅不接受同時照顧兩位老人,還針對二老的財產繼承發生了糾紛。

二老為了不讓子女間的矛盾擴大,為了能讓對方安心養老,二老還是選擇了離婚。

在離婚判決當天,二老的子女相繼離開,89的老大爺偷偷將一個黑色的錢包交給辦案法官,希望法官可以瞞著子女交給曾經的愛人,錢包裡的錢不多,3萬元的存款是老人退休後接濟子女外,拋去日常與看病後所有的積蓄,這筆錢承載的是老大爺對愛人濃郁的愛與最後的溫柔。

最終,84歲老大媽當庭拒絕接受這筆錢,法官為了照顧兩位老人的情緒,提出了折中的建議,二老一人一半……

年逾八旬的“半路”老夫妻黯然離婚,不是愛不誠摯,而是情多牽絆

當二老相扶走出法院,又各自黯然回到子女家中時,這一次的分別究竟會在二老的心中留下怎樣長遠又深刻的影響,很難確切的說清。或許,這一次分別成為了二老餘生最美的回憶;或許,分別後對彼此的思念成為了餘生的全部;也或許,這一次分別就是二老最後一次相見,在甜蜜又遺憾的情緒中,各自孤獨的走到生命的盡頭……

但有一點能夠明確,報道中文字構成的悲傷深切的感染了我,讓我在沉重的情緒中不得不去反思如今現存的一些事情。

一些子女自私的做法,泯滅了對老人的孝

基於這個報道,我相信這二老原本是可以擁有一個幸福晚年生活的,可是致使二老陷入悲傷之中的,不是偶然意外事件的降臨,也非不可抗拒的命運安排,而是二老曾為之傾注一生付出的子女橫加破壞。

三個子女對二老孝敬嗎?

我想三個子女自認為是孝敬的,自己沒責任照顧與自己沒有血脈關係的繼母繼父,但也沒有拒絕贍養自己的親生父母,在這一點上似乎也是“合情合理”的。

只是,在那些年二老共同養育三位子女期間,我相信是沒有這種區別對待的,而且我覺得,血脈之恩自然無上,但養育之恩也不可忘懷。

但是,這些對部分做子女的來說,應該遠沒有自己的利益重要。

對於一些子女,我很難相信贍養老人是心甘情願的,大多都是當成一項任務,本著“盡職盡責”的態度去完成的。不會追求質量,更不會考慮當事人的情緒,在意的只是最終的結果,與周圍旁觀人的看法而已。

年逾八旬的“半路”老夫妻黯然離婚,不是愛不誠摯,而是情多牽絆

但我想一些子女這種“盡孝”的方式,與現實生活中一些不良的風氣,又有何區別呢?

父母渴望的不僅僅是“盡孝”,父母渴望的是晚年有所依、有所伴,能處於幸福與喜悅的環繞之中, 他們從不希望他們的期待是子女的負擔與任務,他們更願意相信這一切是親情的促成與情感的回饋。

而我們呢?

泯滅了老人對孝字的理解。至少,這一事件中三個子女的行為,看似也盡了孝,但是卻與“孝”無關,甚至大相徑庭。

一些子女自私的做法,混淆了對老人的愛

在這一事件中我注意到一個細節,二老進入養老院,又從養老院出來。進入養老院是二老覺得無法照顧自己與對方,不想給子女添麻煩,而從養老院出來,則是因為那種被死亡籠罩的氛圍,對於老人來說更是一種恐懼與折磨。

不知從何時起,將老人送至養老院,是一種兩全其美的方式,受人推崇。

我相信,一些老人與子女在此的出發點可能是好的,老人怕給子女添亂,子女怕照顧老人不佳。

但這對於老人來說,真的是一種很好的選擇嗎?

個人並不覺得,至少對於到達一定年紀的老人來說,這種做法無異於拋棄。

年逾八旬的“半路”老夫妻黯然離婚,不是愛不誠摯,而是情多牽絆

我相信一些人可能會對我的觀點有所牴觸,甚至還會拿生活的壓力與國外的理念進行駁斥,但我想說的只有一點,將老人送至養老院與將孩子送到孤兒院,除了養老院需要繳費,一些養老院的照顧相對好一些外,還有多大的區別?

有人說,老人在養老院方便與同年齡的老人進行溝通與交流,但我們需要注意兩點:

  • 老人更想要的是與子女進行溝通與交流;
  • 前提是我們沒給予與老人溝通、交流的空間。

我知道一些人還想反駁,但畢竟在這裡不是為了“抬槓”,而是為了引起大家深思,所以我最後再舉一個例子結束這個問題的探討,在孩童時代的我們,需要的是與同年齡孩子的交往,還是需要與父母交往,都說“老小孩、老小孩”,年紀越大的老人越如同小孩,答案還不一目瞭然嗎?

因此,個人的觀點,即便養老院可以提供一些便利,但那些便利就我們能給予老人情感上的關愛來說,不值一提。就像加繆寫的《局外人》,我能理解莫爾索將母親送往養老院的無奈(母子二人沒有共同的話題,莫爾索更無暇照顧母親),但加繆對養老院環境及養老院內老人處境的描述(老人們沉默、發呆對周圍人死去的恐懼與不安),仍舊讓人倍感沉重。

在生命的輪迴中,何人能永葆青春,如今的做法,難免不讓後代臨摹效仿

我相信生命是一場輪迴,由老及小,由小再變老,無人能干預這種變化,也無人能打破這種輪迴。

前些年偶然從電視上看到過一則公益廣告——一位女孩的母親給奶奶洗腳,看到這一幕的小女孩,轉身也給母親打了一盆洗腳水……

這就是情感的延續,孝的傳承。

可如今的我不得不去思考一個問題,如果那位女孩看到的不是彰顯“孝”的溫情一幕,而是窺探到體現“不孝”的醜陋一幕,那麼這位小女孩又將學到什麼,又會做出什麼樣的舉動。

年逾八旬的“半路”老夫妻黯然離婚,不是愛不誠摯,而是情多牽絆

我們不要單純的基於現狀說,以後年老的我們可以自食其力,時代的發展並不能減緩時間的流逝,衰老終究會來臨,沒有人能夠永葆青春。

這一點需要我們深思,也需要我們慎重,因為很可能我們當前的行為,不僅對不起老一輩,傷害著自己,也可能影響著下一輩,傷害了更多的後代。

年逾八旬的“半路”老夫妻黯然離婚,不是愛不誠摯,而是情多牽絆

卿心君悅,一位情感觀察者,Ta說書評人、影評人。用文字溫暖你、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