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劉伯溫的詩詞,解其中的情感

劉基,字伯溫,漢族人,中國的政治家,文學家,軍事家,詩人,精通天文地理,用兵之道,但詩文確實最著名的,劉基從小好學,是人間的“神童“,為他的仕途奠定了基礎,當他步入仕途,遭遇小人暗算,隱居田園,後來被朱元璋請”出山“,幫助朱元璋完成大業,之後又因病去世,享年六十五歲,他這一生創作了一千多首詩,在文學史上有很高的評價,許多人把他與高啟,宋濂的文學成就相提並論。在當代,“雅正”之風正在興起,這種風格的詩詞往往偏於成熟,平緩,極度缺乏個性,而在這種背景下,劉基的詩詞也受到了極大的影響,他由於自身的理想,對於元代中期的繁榮昌盛有了嚮往之情,對“雅正”之風有了肯定,創作的詩歌大都有“雅正”之風,後來他的不順的遭遇使他創作的詩歌變“風”變“雅”,既反映了當前朝代的要求,又個性鮮明。在他的前半生主要是以深沉悲涼,豪放自由的風格創作,後半生主要以哀婉悲涼的風格創作,雖然創作風格發生了一定的變化,但精神還是相通的。

品劉伯溫的詩詞,解其中的情感

從小奠定了詩人的基礎

劉基年少好學,天資聰慧,他的父親是他的啟蒙老師,教他識字,教他閱讀,培養他閱讀的習慣,他不負眾望,閱讀速度極快,十二歲就考中了秀才,被稱為“神童”,十四歲就可以通讀,倒背如流春秋經,資質高於其他同齡人,老師都稱其為“奇才”,後來,劉基博覽群書,一肚子文人墨水,在軍事方面,造詣也很高。作詩吟對,不在話下。

劉基有過目不過的本事,有一次,他在一家書店裡讀書,無意間看到一本天文書,他翻看一遍後,竟然全都記住了,把書合上,還能流利的背誦出書上的內容,書店的主人想要把書送給他,他對書店老闆說,書已經在我的“胸”中了。

品劉伯溫的詩詞,解其中的情感

《明史》中對它的評價:“所謂文章,氣昌而奇,與宋濂並未一代之宗”。

愛國之情和憤世之情溢於言表

劉基的《無感》,是在他23歲時所創作,但是正處於農民起義,戰火紛紛,但最高統治者卻還在享受繪聲繪色的生活所帶給他們的樂趣,劉基用“浪動江淮站血紅,羽書影不大宸聰”來表現農民揭竿而起,形勢所迫,最高統治者應對失敗,還不接受有志之士的建議。又用“紫薇門下逢宣使,新向潮州召畫工”來表現最後統治者沉迷享樂,對國家不管不顧,以此來諷刺那些統治者的愚昧,貪圖享樂,同時,也表達了自己的愛國情懷和懷才不遇的悲憤,詩人在詩中採用了對比的手法,基調深沉,雄渾。

在《田家》中,詩人用質樸的語言,將前半段描述農民辛勤勞作,換來了一點收成,卻被統治者掠奪,營造了一個“官逼民反”的環境,對勞動人民的同情,後面用“安得廉循吏,與國共欣戚”表現任用循吏這一形象,體恤百姓的辛苦,對百姓施以仁政,才能與百姓一同快樂,才能徹底的解決這種社會弊端,所謂“得民心者得天下”,詩人被革職在家,卻依然心繫天下蒼生,對國家的熱愛超乎自己,滿滿的愛國熱枕無法用言語來表達,也揭示了朝廷用人不當,寧用奸臣,也不用賢臣的盲目作風,詩人以此來表達自己的悲憤。

品劉伯溫的詩詞,解其中的情感

劉基對將士們的關心也是可以通過他的詩可以看到的,他的這首《北風行》,“瀟瀟”寫出風之大,“北風”,及寒冷之意,表面上是在寫城外颳著寒冷的大風,將士們被寒風吹的像耳朵掉下來一樣,實際上是寫在這樣的生活壞境下,將士們依然在為國家恪盡職守,盡心盡力,將軍穿著貂鼠做的大衣,在營帳中還感覺到寒冷,更加的突出環境的險惡,表達了行軍打仗的艱辛,也從側面表達了詩人熱愛和平,和對將士的關心,以及對國家的熱愛。

在詩人的晚年生活中,經歷了風風雨雨,用詩來表現自己的憤慨,創作了《絕句》,它第一句和《古詩十九首》中的第一句意思相近,但詩人用問好結束,增強了感慨的力量。人生來是不可能活到一百歲的,就算真的活到了一百歲又會怎麼樣呢?從古至今,多少英雄好漢,都化為了塵土飄落在山間。這是幫助朱元璋成就大業後的“英雄”,在這裡抒發的感慨,有多少人能體味他此刻的心情。這首詩不但抒發了作者內心的情感,還含有深刻的哲理。

品劉伯溫的詩詞,解其中的情感

劉基詩歌的藝術表現手法

劉基在詩歌方面,涉獵廣泛,但是他還是善於樂府古題,三言,五言,這三種形式的詩詞佔他全部詩詞的百分之七十,他的《王子喬》,《長門怨》,《買馬詞》等一系列屬於樂府古題,他的詩風即有曹植的寄託深遠,又有白居易的卒彰顯志。五言詩他最擅長的形式之一,用五言來抒發自己的情感,感時傷勢。他這種詩的風格受到了杜甫詩風得影響,又有陶淵明,韋應物的影子,每當他失意的時候,就以陶淵明,韋應物自居,但他的文學成就並不及陶淵明和韋應物二人,其主要原因還是因為劉基不及他們的心境。劉基的七言,大多都是在憂國憂民,感懷時事時所創作的,雖然七言在劉基的作品中不算很多,但是詩確實十分醒目,以雄偉壯觀描述其境界,以充沛滿滿描述其氣勢。他的七言詩受到了韓愈的影響,沒有五言的悲涼傷時,但卻體現出了另外一種風格。

劉基的詩歌以客觀寫實,主觀傳神,和諧統一的基調創作,主要反映當時社會現實,表達自己濃烈真摯的感情,在《感興七首》中“清史不樂道干戈,鼯鼠其如虎豹何!淮海風雲連鼓角……”,這首詩表現了國家危在旦夕,百姓正處於水深火熱之中,詩人的愛國,感時傷勢,悲憤之情流露了出來。這首“自中原萬馬奔,江淮今有幾州存?…”出自《次韻和謙上人秋興七首》,詩人還是從現實出發,用簡短精悍的詩歌,表現了當代時局山河破碎,動盪不安的現狀,在結尾部分,詩人又表現出他的壯志難酬之感,使讀者極具渲染力。在後來他所做的詩歌《北上感懷》,《登臥龍山寫 懷二十八韻》,《贈周宗道六十四韻》等等,都是從個人經歷出發,現實社會為背景,深刻揭示當代的社會本質。

品劉伯溫的詩詞,解其中的情感

議論是一種重要的表現手法,是杜甫開創了把議論用於詩歌創作的先河。劉基受了杜甫的影響,他創作的詩中議論十分明顯,把抒情和議論十分融洽的結合在了一起,《北上感懷》這首詩,把議論,抒情,描寫結合的和諧統一,是一首不可多得的完美作品。委婉地諷刺了朝廷對種族的歧視,有形象在後面的有寫了當局的慘象,敘事中夾雜著議論給這首詩做了結尾。我們知道,劉基的詩主要想要表達自己的壯志之意,議論在詩中起到無可比擬的重要,若無議論的色彩,很難把意思表達出來。這首《感時述事十首》,也把這種敘事和議論結合的方式表達的淋漓盡致。

劉基的詩歌,也受到了韓愈的影響,他們的性格,遭遇,和所處的境界都是大同小異的,文學上的思想很容易達成一致,所以,他的詩歌很多所表達的都是相似的。當我們讀韓愈的詩歌時,不難發現他的時事詩和直言不諱的悲憤詩佔極大部分,而劉基的詩歌大部分也是這兩個類型,他在受到杜甫影響的同時,韓愈也影響著他,可以這樣說,韓愈和杜甫的詩,在一定程度上,還是相通的。哀時憤世成為了劉基詩歌的主要標誌。

品劉伯溫的詩詞,解其中的情感

在劉基晚年,主要是以嘆老傷懷的詩為主,那種年少志氣之情懷失之雲散。朱元璋平定天下後,將開國功臣以各種罪名擱置或殺之,劉基生性秉直,剛正不阿,造小人誣陷,在艱危中度過了最後的十年,即便在如此險惡的政治環境下,他還想像一匹老馬馳騁在政治的草原上,《旅興五十首》流露出了他內心深處的真實的情感,表達了他的悲老傷懷之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