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懂世界格局之大国博弈:形胜之地

看懂世界格局之大国博弈:形胜之地


在《大国之殇》一篇中曾提到,抗日战争所面对的,并不简简单单是一个日本侵略者,而是中国各种历史积弊的总爆发。从这个角度来说,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仅仅是一个时间上的标志点。日本对中国的侵蚀,抑或说是中国自身危机的爆发,在此之前早已开始了。

从地缘上来讲,日本的对华侵略其实应该是始于甲午战争,巩固于日俄战争,而1931年的“9·18”事变,则最终把日本侵华从前期布局推到了实质操作的一步。

在臭名昭著的《田中奏折》中有这么一句话:“唯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满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假设日本真的拿下了中国大陆地区,她的势力就可以凭借中国先天的地缘优势一路向西北扩张到欧亚大陆的中心地带,这便是所谓的“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从地缘角度来讲,岛国对于大陆往往具有先天的劣势,那就是资源的不对等,这一点对日本来说同样不例外。要想完成对中国大陆地区的征服,最重要的一步就是要取得一个可靠的跳板——这个地方必须得有足够的矿产资源、农业资源以及人口,以保障后续战争的物资消耗;其次在地形上必须得有地理屏障用以依托,易守难攻才能保证自己能够长期立足;再次,这块区域内部的地形必须便于管理。在整个东亚地区,能够同时满足这三条的就只有中国的东北地区。

从地图上看东北地区,在整个中国大陆上,她可以看作是相对独立的一块。大兴安岭加上大片的原始森林,使得东北地区具有非常好的封闭性。只要控制住锦州、山海关一线,内陆地区和东北三省就可以完全隔绝。

早在春秋战国末期,公元前226年秦国灭燕,秦军打下了燕国的都城蓟。而燕王喜的流亡政府在此之后竟又存活了四年时间,一直到南边的楚国被灭掉之后,秦人又重新调集兵力,才彻底灭掉了燕国。

当时燕国的国土已经延伸到了辽东地区——差不多是现在辽宁省的南部。燕王喜的流亡政府正是依托辽东的地形,才得以又挺了四年。

在此之后,中原王朝的历次更迭,都必定要首先平定东北地区。虽然当时那里的大部分土地都还未开发,尚属于荒蛮之地,但地形决定了这里关系到华北平原的安全,进而可以影响到山西高原。像三国时期的司马懿就曾平定位于今天朝鲜半岛的乐浪、带方两郡,进而稳固了整个辽东。明朝后期,前清同样是以东北地区为根据地,一路入关南下,统一了中国。

在某种程度上说,东北地区有点类似西北部的关中盆地:外部的封闭性恰到好处,既可以做到易守难攻,也不至于由于过于封闭而使得自己难以走出去;而其内部则都是大平原,且资源丰富,这样的地理环境最适合大规模的工农业生产,譬如松辽平原就是中国为数不多的几个可以使用大规模联合机械作业的农业区之一;此外,这种内部一马平川的地形,也便于信息流通,不会像过去的山西、四川那样容易滋生出土皇帝,只要你自己不出问题,能让权力延伸到基层,那么这种环境下就很容易建立起由上至下、环环相扣的举国体制。

策划“9·18”事变的石原莞尔曾经说过,他从来没有把满洲看成是日本的生命线,而是看成日本长期战略的“脚手架”——现在有一个说法是:认为当时日本占领东北主要因为资源贫瘠,觊觎东北的资源。这种看法显然低估了日本人的野心,起码在石原的眼里,东北最大的价值是在于这里将是向整个欧亚大陆扩张的第一个前进基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