嵇康:男兒至死是少年

1.

公元263年。這是一個再晴朗不過的夏日。只不過今天的洛陽城卻沒有一絲祥和的氣息,全城的人都圍在東市的刑場等著那一刻。


行刑臺上嵇康與呂安並肩跪坐著,戴著枷鎖,長髮凌亂,滿身汙漬;但是他們兩個的臉上卻掛著從容的笑容。

嵇康:男兒至死是少年


(嵇康臨死前笑容示意圖。)


監斬官看見日晷的投影,時辰已經快到了,但是卻看到遠處浩浩蕩蕩突然來了一大群太學生,他們將刑場圍住,為首的青年稱自己是嵇康的學生鍾邕,代表三千太學生向朝廷請求拜嵇康為師,並懇請赦免嵇康與呂安的死罪。


監斬官也沒有遇到過這種場面。所以他向司馬昭請示這該如何是好。


但嵇康自己心裡清楚,這種場面無異於一場政治示威,這是在向司馬昭挑戰。這種行為很有可能會連累更多的人,別的尚且先不論,就說這一群人中的趙至和鍾邕,一個是被司馬昭追殺已久的曹髦同黨,一個是鍾會的愛子。他們如此意氣用事,只會讓司馬昭更加憤怒。


過了片刻,司馬昭的指示下來了:朝廷旨意,維持原判!


嵇康向他的兄長要來自己的琴,並且請求獄吏打開自己手上的枷鎖,再撫琴一曲。嵇康在刑場上撫了一曲《廣陵散》。一曲終了。嵇康把琴放下,嘆了一口氣,說:"當時袁準曾經跟從我想學習《廣陵散》,我吝惜此曲所以不肯教授與他。《廣陵散》今絕矣!"言畢,從容赴死,留下了這一曲千古絕唱。

嵇康:男兒至死是少年

(《嵇康撫琴圖》。)


2.


嵇康,字叔夜;"竹林七賢"的精神領袖。

嵇康:男兒至死是少年


(現代的"精神領袖"——切·格瓦拉)


嵇康生在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大亂世——魏晉南北朝。魏晉南北朝在歷史教科書中提及的非常少,只用一句"魏晉南北朝是文學從自發的自覺過渡的一個時期。"便輕輕帶過。因為教育是為政治服務的,所以"五胡亂華"和"嘉定三屠"這些歷史教科書根本不會提,提到魏晉南北朝也只提文學藝術方面。所以在談論嵇康之前,我們必須要了解他的生活處在一個什麼樣的歷史背景之下。


魏晉南北朝亂到什麼程度?屈原當時的處境是"朝升夕遷";而魏晉南北朝也差不多,不過對象從官員變成了皇帝。也就是說,你今天登基當了皇帝,但很有可能明天就被別人一刀捅下來。此時司馬氏已經除掉了大將軍曹爽,並且大肆清理司馬氏以外的勢力。


嵇康是曹操的曾孫女婿,與那個已經逝去的英雄時代可以說是有著直接的關係。


嵇康可以被稱為中國文化史上的第一等可愛的人物,他雖然與阮籍並稱於世,且比阮籍年少,但就整體人格論之,筆者認為嵇康要比阮籍要高出一等,儘管嵇康本人一生一直傾慕著阮籍。在我看來,嵇康要比阮籍來得更透徹、更明確。因此他的生命奏鳴曲也更清晰、更響亮。


嵇康的人生主張在當時看來驚為天人:"非湯武而薄周孔"、"越名教而任自然"。他完全不去理會那些堂而皇之的教條禮法,徹底厭惡官場與仕途,因為他心中有一個令自己心醉神迷的人生境界。這個境界的內容便是脫離約束、迴歸自然、享受悠閒。我之前在寫嵇康的兒子嵇紹的時候已經說過,嵇康宗的是莊子,對於信仰,嵇康從來都是從一而終的。他把莊子哲學人間化的同時也把它詩化了。嵇康是莊子哲學身體力行的實踐者,他長期隱居在山林之中,後來搬到了洛陽城外,開了個鐵匠鋪,每天在大樹下面打鐵。他給別人打鐵從來不收一分錢,如果有人以美酒佳餚來酬謝他就會非常高興,在鐵匠鋪里拉著別人痛飲。


很有意思,嵇康這樣一個稀世罕有的大學者、大藝術家,竟然在一座大城市的附近打鐵。沒有人要他打,只是自願;也不存在任何的利益目的,只是覺得有意思。與那些遠離人寰的隱士相比,與那些弱不禁風的書生相比,嵇康健康得實在讓人羨慕。

嵇康:男兒至死是少年

(嵇康畫像。)


同時嵇康也長得十分帥氣,《晉書》讀來是很嚴肅的,因為當時的事件發生得屬實離奇。但是在寫到阮籍和嵇康等人的時候卻不吝筆墨寫他們的容貌,說嵇康時描寫道他已達到了"龍章鳳姿、天質自然"的境界。朋友山濤曾經這樣形容他:


叔夜之為人也,巖巖若孤松之獨立。其醉也,傀俄若玉山之將崩。


3.


嵇康打鐵並不想讓別人知道,更不願意別人來參觀。他的好朋友,文學家向秀知道他的脾氣,所以在他身邊時也很沉默,只是埋頭幫他打鐵。向秀也是一個了不起的人物,文章寫得好,精通《莊子》,但可貴的是他更願意做一個忠實的朋友,他趕到鐵匠鋪來打下手,安然自若、毫無怨言。向秀還曾去到山陽為另一位朋友呂安灌菜,呂安也是嵇康的好朋友之一。這些朋友都信奉著要回歸自然,因此他們都幹著一些體力活。向秀東奔西走地多處照顧,為的是不讓朋友們太寂寞,不讓朋友們太勞累。


嵇康與向秀打鐵的時候從來不喜談論世俗方面的是非曲直,所以話語交流並不多。唯一的話題便是談幾位朋友,除了呂安和阮籍,還有山濤。呂安的哥哥呂巽和嵇康的關係也不錯。對於嵇康來說稱得上朋友的也就這麼幾個人,他們都十分珍惜。在這種原始自然的生態中,他們彼此親情心照不宣,濃烈到近乎淡薄。


4.


但與此同時,真正能從心靈深處干擾到嵇康的恰恰也是朋友。對與友情之外的拜訪,他可以低頭不語、揮之即去;例如鍾會把著浩蕩的排場來造訪他時他便低頭不語,只是在鍾會尷尬到無地自容即將離去時輕輕問到:"何所聞而來?何所見而去?"鍾會也順勢答道:"聞所聞而來,見所見而去。"隨後鍾會便退之而去。


但對於從心裡認可的朋友,哪怕只有一丁點的心裡隔閡,都會使他很痛苦。友情有多深,痛苦就有多深。而這種事情不幸地在他與他的好朋友山濤身上發生了。


山濤也是一位名士,但他與嵇康和阮籍等人不同的是,他眼裡更能容得下沙子。他有名士觀念卻並不激烈,對世俗之人對朝廷官場都能保持溫和的態度。但他並不庸俗,是一位有長者之風的名士,是一個非常靠譜的朋友。他當時擔任著尚書吏部郎,後來不想做了,想辭職,但朝廷要求他推薦一個合適的人來繼任;他便真心誠意地推薦了自己地好朋友嵇康。


嵇康在得知這件事後,立刻寫了一封絕交信寄給山濤。山濤字巨源,所以這封絕交信的名字便叫作《與山巨源絕交書》。這是一封很長的信,所以我們只粗略地看一下結尾部分:


……不是我故作清高,而是實在沒有能力當官,就像我們不能把貞潔的美名用在閹人身上一樣。您如果想與我同進仕途,一同歡樂,其實是在逼我發瘋,我想您對我也沒有什麼深仇大恨,不會這麼做吧?


我說這些,是使您瞭解我,並且與您訣別。


嵇康:男兒至死是少年

(嵇康《與山巨源絕交書》。)


這封信迅速在朝廷傳播開來,朝廷知道了嵇康不願合作的態度。而山濤滿懷好意卻換來一封絕交信,心裡自然也不好受。但他知道,一般的訣別信三言兩語便能說完,嵇康寫了這麼多其實是在表明他自己的心跡,是在跟山濤傾訴。但是無論如何,這兩位昔日好友是徹底訣別了。


5.

嵇康還寫過一封絕交信,這封信也直接使他遭受到牽連。這次的絕交對象是呂巽,也就是前面提到的呂安的哥哥。本來呂巽和呂安兩兄弟都是嵇康的好朋友,但是他們兩個兄弟之間卻鬧出了官司。原因在於呂巽看上了弟弟呂安的妻子,偷偷地佔有了她。而呂安發現後卻因為考慮到家族名聲所以沒有揭露。但呂巽卻來了個惡人先告狀,把弟弟呂安以"不孝"地罪名告上了朝廷。


呂巽這種做法把呂安逼到了一個尷尬的境地:呂安雖然冤屈但卻無法自辯,因為作為一個文人怎麼能夠把哥哥強行佔有自己妻子的事告示天下呢?而且這樣的事證據何在?妻子何以自處?家族門庭何以避羞?


面對最大的無恥和無賴,受害者往往滿腔悲憤卻又一籌莫展。因為製造無恥和無賴的人已經把受害者羞於啟齒的羞恥心、社會公眾的"群體無意識"而容易激憤的罪名已經全部都考慮到了,受害者只能淚眼汪汪地被公開處刑,沒有任何辦法。平時的那些"知己"朋友早已紛紛避開。朋友關係的脆弱性和珍貴性同時顯現了出來。無法自辯的呂安只能向他心中最尊貴的朋友嵇康求救。


而嵇康果然是嵇康,立刻拍案而起。但嵇康並不懂官場的門路,所以他唯一能做的就是痛罵呂巽一頓,宣佈絕交。這次的絕交信寫得十分慷慨激昂,痛罵呂巽誣陷忠良、包藏禍心;後悔自己以前無原則地勸呂安忍讓,覺得自己非常對不起呂安;對於呂巽,除了決裂,無話可說。我們一眼看過去就知道,這和與山濤絕交的那封信完全是兩回事。


"朋友"這個詞現在已經搞得嵇康暈頭轉向了。很不可思議的事就是,你越是在意朋友,這些朋友就會越容易地傷害你。我也沒有什麼朋友,因為我也害怕被傷害,但是我也和嵇康一樣,也是渴望朋友需要朋友的。嵇康選擇朋友是非常嚴謹的,但是他沒有想到一切大事都發生在他和他僅有的幾個朋友之間。

他想通過絕交來表白自己的喜惡,他也想通過絕交來申明"朋友"這個詞的定義。


儘管嵇康十分憤怒,他做的這件事情也非常小——在一封私信裡為一個蒙受冤情的朋友說兩句話,同時識破一個朋友,僅此而已。但僅僅只是因為這樣,他被捕了。


理由很簡單:嵇康是"不孝者的同黨"。


現在我們可以知道一件冤案的構建是多麼容易,由於"群體無意識"的影響,公眾最容易激憤,最容易相信他們願意相信的東西;而官員上下也從來不管事情的始末到底是如何。你是什麼罪?關起來審,打得你"大江東去",打到你"密州出獵"!歷史往往就是這樣,小人牽動著大師,而大師牽動著歷史。歷史往往是法制社會和王制社會同時存在。所以每一個喜歡歷史的人都應該痛定思痛,憂慮地回望歷史,少相信所謂的熱點新聞。多看看這些以前的事吧,不要再讓歷史重演。


6.


現在故事的發展來到了這篇文章的開頭。這是中國文化史最黑暗的日子之一,諷刺的是,這天居然還出了太陽。


一曲《廣陵散》在鋪天蓋地的傳來,刑場一片寂靜,這是歷史的哭聲。


彈畢,嵇康從容赴死。


這是公元262年夏天,嵇康三十九歲。


7.


在嵇康的眼中容不得一點沙子,他想要真正的朋友,但是令他痛苦的卻也是這些朋友。"朋友"這個詞到底是什麼意思?為什麼一片真心換來的只是傷害?我無法回答這個問題,因為我也差點葬身其中。嵇康對於信仰做到了從一而終,他的內心一直都是一個少年,他成功地做了一輩子的孩子。我們通過他的事蹟便可知道嵇康其實就是一個有點孩子氣的人。有點偏執,卻也十分可愛。

男兒至死是少年,嵇康死得其所。


8.

但,筆者還有話要說。

筆者這篇文章本來是想插入《廣陵散》的音樂在裡面的。但是轉念一想,現代人彈奏的《廣陵散》已經不是嵇康的那個《廣陵散》了。現代不管再怎麼模仿也只是附庸風雅,原生的東西已經消亡不復存在了。模仿出來的東西只能是一種合目的性的設計而已,沒有任何的原生滋味。


嵇康啊嵇康,歷史的哭聲就讓他留在歷史的記憶之中吧,如果可以,我也想像你一樣做一個孩子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