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宋”本就马少,气候还要“作妖”,那大宋战马从哪来?

“弱宋”本就马少,气候还要“作妖”,那大宋战马从哪来?

古代骑兵对于封建统治者维护其统治的意义无需多言,而为了保证骑兵的数量和质量,官营牧马业自然受到了古代明君们的高度重视。以唐朝为例,唐朝鼎盛时期全国产马量百万有余,其中可用于作战的马匹数不下70万,庞大的产马量为唐王朝在征服高丽及开拓西域等军事行动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到了北宋,虽然名义上是统一王朝,但宋朝已经丧失了大部分适合养马的地区,严重地干扰了牧马业的发展水平。宋朝的开国皇帝,带兵多年的赵匡胤自然深知骑兵的重要性,经过他和后来的北宋前期的统治者们一番努力后,至公元1005年澶渊之盟前,北宋的官马数量已达到20万,虽然远不及唐朝的产量,但也为北宋统一南方、进攻辽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本文便就对北宋前期牧马业如何能够兴盛的原因略作探讨。

区位上,选择以黄河沿岸与中原地区作为养马基地中心

牧马业对于选址的要求是比较苛刻的。据《旧唐书》记载,“马喜温凉……陇右(甘肃宁夏地区)虽早霜,黍穆不艺”,但“草肥水甘,最适马性”。由此可见,牧马对气候、地形、水质和草质均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在地理气候条件的影响下,古代东亚地区的养马地主要有三处:中国华北北部地区、蒙古高原地区以及今甘肃宁夏地区。唐朝前中期能有巨大的产马数量,除了统治者高度重视外,也与唐朝控制了东北及西北地区两大产马地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弱宋”本就马少,气候还要“作妖”,那大宋战马从哪来?

大宋骑兵

当时间推移至公元960年,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后,他所面临的情势是极为严峻的:由于石敬瑭献出了燕云十六州,东北地区早已落入辽国的控制之下;中原王朝在安史之乱后便失去了对西北地区的控制能力,而后不久便崛起的西夏国更是牢牢地将西域通道控制在手中;而蒙古高原则是连鼎盛时期的唐朝也无法深入的地区,对于宋朝来说更是可望而不可及。

相比较北方地区而言,南方地区多丘陵,气候潮湿,且由于降水量较大的原因导致草本植物难以大规模生长,这就严重制约了南方牧马业的发展。因此南方虽然也有牧马场,但所产马匹大多羸弱不堪,基本无法用于军用。

北宋初期,由于北方的疆域只剩下关中、河南、及河北、河东的一部分,统治者们迫于无奈,只好退而求其次,将全国的牧马中心设在黄河中下游及中原地区以尽可能地满足养马需求。

据 《宋会要》 记载,北宋初年全国的牧监主要有:河南府洛阳监、大名府大名监、洛洲广平监、相州安阳监、白马灵昌监、郭州东平监、许州单镇监、卫州淇水监、 管城原武监、同州沙苑监、擅州镇宁监、邢州安国监、中牟淳泽监等。

马场分布地区相较于唐朝已全线内收至黄河中下游沿岸一带。

赵匡胤等人对养马地的选择符合北宋初年适应战争的需要,但这也带来了许多消极的影响:首先,中原地区相对于三大产马地气温较为温热,并不完全适宜马匹生长,马匹数量与质量相比较三大产马地而言依旧稍逊一筹;其次,中原地区本为农耕区,将养马中心设置在中原地区,严重阻碍了该地农业的发展,从而给北宋中后期粮食问题带来了极为不良的影响;最后,产马地区离边境较近,在北宋的国策由攻势转为守势后,辽夏等国的不断入侵使得宋国的产马量十分不稳定。

“弱宋”本就马少,气候还要“作妖”,那大宋战马从哪来?

辽国入侵

政策上,沿袭旧制的同时不断改进

唐朝有一套比较成熟的养马制度,中央于太仆寺下专设牧监一职管理全国各地的牧场,并将全国不同地区的牧场划分为上、中、下三个等级,根据等级的不同配以相应的牧群、养殖资源及管理制度。北宋初年大致沿袭了唐朝的养马制度,建国伊始,赵匡胤便在中央设置了左右飞龙二院,并在预定规划好养马的地区设置了牧监。

值得一提的是,北宋初年的统治者们十分重视养马人员的选择,飞龙院的最高长官必须由枢密院重臣来担任(大致相当于宰相),而且相关从业人员的任免问题必须由皇帝亲自过问。宋太祖在位时一年至少三次视察飞龙院并对官员亲自进行考核,宋太宗宋真宗也多次视察全国牧场

。据《宋会要》记载:“(太平兴国)六年十月丙寅,幸天驷左监 ,赐从臣马、本监官吏、将士缗帛。”……“雍熙二年闰九月 甲申 ,幸天驷监阅马 ,诏群臣自选名马 ,既而帝亲选赐之 ,历四监而还。”……

关于皇帝视察牧区并赏赐牧场官员的记录,在北宋初年比比皆是。除了沿袭旧制和统治者的高度重视之外,北宋政府为了适应形势需要也做出了一些新的调整:

1、“簿籍立堠”

所谓簿籍立堠, 就是将牧场用地登记造册 ,将田地与牧地之间用标识物加以区分 。北宋初年,在经历五代战乱后,除牧马业外,农业等各项产业也处于百废待兴的状态。北宋政府采取各项措施鼓励农民积极开荒,但这也造成了农民盗用牧场耕地及烧草开荒的一些现象。

“弱宋”本就马少,气候还要“作妖”,那大宋战马从哪来?

草场

为此,北宋初年的统治者们明确下诏:“遣官于本县按籍参定,立堠以表之。”树立一定的标识物将牧马草地和民田隔开。此举效果十分显著,虽然在实行的过程出现了一些与民争地的情况,但对保护牧场的发展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2、以立法的形式保护马匹

北宋初年,统治者们纷纷用严厉的刑罚去惩治那些盗马、杀马以及损害马匹等不法行为。太祖年间施行的《宋刑统》中明确规定:“诸故杀官私马牛者,徒一年半。赃重及杀余畜产若伤者,计减价准盗论,各偿所减价,价不减者笞三十。注云,见血踠跌即为伤。若伤重,五日内致死者,从杀罪。”伤害马匹,轻则仗刑,重则流放,通过极为严苛的刑法来威慑不法分子,从而有力地保护了官营牧马业能够正常发展。

科技上,马群牧养及医疗技术的全面发展

为了保证马匹的产量与质量,北宋初年政府高度重视马群牧养技术。据《宋会要》记载,淳化年间,宋太宗诏令牧场工作人员向军队推广马匹养殖技术,其中写道:“马上槽时先饲空草, 然后加麸料伴喂 ,不得水多。饲毕 ,歇一两食时 ,乃可饮以新水。春 、夏宜数饮。不明乘骑来,候喘定汗解,方得饮喂。仍不得饲以旧草,多成肠结。冬月勿饮水, 水草中无使有沙石 、粪土,食之,肺及肠胃成病。初乘时勿便纵走 ,骤走多,肺病皆由此致也。”

“弱宋”本就马少,气候还要“作妖”,那大宋战马从哪来?

寥寥数语,却已经将马匹喂饲、喝水的程序及运动后相对应的管理方法阐述的十分详尽,足以说明北宋初年马匹饲养技术提高显著。此外,北宋政府对于病马的治愈率较前朝也有显著提升。

建国初年,北宋政府便于今郑州地区设置了养马务,专门医治病马。为了提高病马医治率,宋真宗除了对病马医护人员许以大量的物质奖励外,还聚集了大量的相关人士撰写《疗马集验方》等书籍供专人使用。

为了增加官马的数量,北宋政府还想尽办法加强马匹生育方面的管理来提高马驹的成活率。公元1010年,宋真宗在诏书中明确写道:“群牧司在京及外坊监,自今生驹及五分 ,死失不及分者 ,使臣、军校等第支赐。生驹不及数 而死失及分者 ,差级科罚 。其生驹倍多 ,死益少者,就迁一级。”简而言之,宋真宗将马驹的成活率标准定为50%,高于该标准的人有奖励,低于该标准的人就会受到处罚。

这是一份结合了当时生产力条件下而发出的符合客观现实的诏书

,而政策上的合理要求也有力地推动了马匹繁育技术的有力发展:真宗年间,马驹的年存活数量达到了1万以上,这个数字在宋朝后来的统治者执政时再也未曾达到。

“弱宋”本就马少,气候还要“作妖”,那大宋战马从哪来?

战马

总结

在北宋初年的统治者们高度重视下,养马业在一定程度上呈现了繁荣的景象

。北宋政府各种阻碍因素的影响下,依旧保证了官营牧马业的发展和战马的产量,为建国初期稳定局势,恢复生产,保卫边疆提供了有力的军事经济保障。

然而,虽然政府积极有为,北宋初年时期的生产力水平并不足以弥补自然条件上的巨大劣势。真宗以后,随着宋王朝渐渐荒淫腐朽,牧马业也逐步走向衰落。王安石在变法期间曾颁布《保马法》,试图用鼓励民间养马的方式来保证战马的数量,但由于国家中央党争不断,使得该法始终无法有效贯彻下去。到了徽宗年间,战马总量竟已不足1万。靖康之变后,随着中央政府的南逃,官营牧马业也彻底走向没落。

参考文献:

1、《旧唐书》

2、《宋会要》

3、张显运《浅析北宋前期官营牧马业的兴盛及原因》

4、韩茂莉《唐宋牧马业地理分布论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