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奶倒掉也不給窮人,這是資本家的冷血?課本其實不一定對


隨著新冠疫情的不斷蔓延,全球的經濟也遭受到了重創,在美國威斯康星州甚至出現了傾倒數十萬加侖的牛奶的場面。熟知歷史的朋友,對於這一幕恐怕不會陌生:在19世紀30年代的經濟大蕭條時,美國的資本家們寧可把牛奶倒入到河裡,也不願意施捨給窮人。對於這一種行為,課本上將之詬病為資本家的冷血與自私,只曉得剝削窮苦百姓,不過後來有經濟學家論證這種做法是符合經濟學規律的,並非完全出於自私的想法。

在經濟學者們看來,如果資本的本質就是追求利潤最大化,牛奶過剩就不值錢了,而倒掉就可能轉變供求關係,企業收入反而有可能增加。這種說法看似挺合理,但是在當時背後的現實問題確卻是不能忽略的,不過與課本中的說法不同,在那段歷史之中,真正倒牛奶的並不全是資本家,但背後的原因依舊揭露了資本主義醜陋的一面。


牛奶倒掉也不給窮人,這是資本家的冷血?課本其實不一定對

傾倒牛奶


1929年之前,美國的牛奶產業十分的繁華,幾乎許多平民家裡都會養著一頭奶牛,因為在那個時代,有多少家庭能夠喝上牛奶,可是被視為國家富裕程度的標準之一。美國牛奶年產量佔世界產量的15%左右,哪怕經歷了經濟危機倒閉了不少牛奶場之後,美國依舊有70多萬個奶牛場。到1929年10月前,美國牛奶價格是節節攀升,一路漲到了4.79美元,每瓶牛奶的收益比例更是高達47%,如果一句話來形容當時的美國奶牛市場,那就是“想要富,少生孩子,多養牛”。在如此之高的利潤誘惑下,不少農民放棄了種植莊稼,一心一意養起了奶牛,這使得美國牛奶年產量逐年增高,1929全年牛奶產量到達了驚人的110.5億美加侖,平均一個美國人一年喝55美加侖,約為214kg,而中國2019年人均牛奶量不過9.134kg,可想而知經濟危機前美國牛奶產量有多可怕。


牛奶倒掉也不給窮人,這是資本家的冷血?課本其實不一定對

奶牛


我們都知道美國市場強調的是“自由經濟”,所以一般情況下政府是不會干涉的,不過無約束的“自由”往往會變成危害。由於不是每一個奶農都有經濟學家的戰略眼光,哪怕看到左鄰右舍都賣起了牛奶,他們依舊不會去思考牛奶產量是否已經過剩,在他們的眼中,唯一看到的是:牛奶的價格在一步步的攀升。

與眼光狹隘的奶農相比,資本家們的眼光可謂精明。他們深知無論牛奶產量有多少,在不考慮外銷的情況下,喝牛奶的人就這麼多。所以資本家們本著用最少的錢,買最好的奶。他們會對牛奶進行分級,根據牛乳含量和其他標準來收購。這使得只有一小部分人的牛奶能夠被資本家或者政府收購,而其他的奶農只能揹著“獨立奶農”的名號,自負盈虧。

按理來說,收購者對於牛奶品質有所要求,似乎也無可厚非。不過在大蕭條來臨之際,資本家們卻來了更陰狠的一招。在1929年初,以美國乳製品公司為首的一系列奶業巨頭,聯合推出了一套規則,他們以“保護市場”為口號,將牛奶的收購價定的特別之高,這個做法看似利於奶農,但其實他們的標準之嚴苛,使得僅有一小部分“標準”牛奶才有資格被收購,而剩餘的牛奶則無人問津。

在這套規則出來後,許多奶農只是看到了牛奶的“高價格”,卻沒有意識到規則是多麼的嚴苛,結果在牛奶的產量進一步增大後,市場出現“供過於求”,那些不受政府和財團收購的獨立奶農只能開始降價販賣牛奶了。在大蕭條第一年,全美最大的產奶州威斯康星州牛奶零售價由4.79美元降到3.48美元,奶農在零售價中收益佔比由46%降到30.5%;而到了1931年1月,牛奶的價格則跌到了2.25;到了1933年4月,每100磅牛奶價格還不到1美元,這完全抵不上生產成本。在這樣的情況下,無數的牛奶廠倒閉,奶農宣告破產。


牛奶倒掉也不給窮人,這是資本家的冷血?課本其實不一定對

美國經濟危機


當奶農推著奶車上門,卻被資本家無情拒絕之後,他們終於意識到所謂的“高價格”不過是一個戲弄人的幌子。於是憤怒的奶農開始集結起來遊行示威,當時美國多個州爆發了不同程度的奶農抗議活動,他們希望政府能夠救一救他們,而不是以“自由經濟”的口號見死不救。在1933年的威斯康辛奶農大罷工中,許多奶農不僅將數千桶牛奶倒掉以示抗議,還成立糾察隊阻止資本家對罷工進行破壞,並強迫一小部分不願意倒牛奶的奶農也加入到倒牛奶行動中來。


牛奶倒掉也不給窮人,這是資本家的冷血?課本其實不一定對

奶農糾察隊


不過苦澀的是,由於突然爆發的經濟危機,使得牛奶不再成為人們的必需品,美國政府和資本家心裡巴不得奶農們趕快轉行以減少牛奶的產量。對於資本家而言,只需要有一份高質量的牛奶保障上流社會的使用即可,至於他們看不上的“劣等”牛奶,他們可不在意怎麼樣。可對於奶農來說,由於牛奶積壓過多,保質期又不長,想要存儲還得花錢,同時還要進行殺毒、消菌等手續,到頭來是入不敷出。無奈之下,奶農們只能把牛奶倒掉了。

回顧整個倒牛奶事件,所謂“月滿則虧”,歷史證明了美國一直引以為傲的“自由經濟”體系並不是萬能的。無論是資本家收購牛奶再倒入大海,還是奶農無奈倒掉牛奶,雖然在結果上都保護了快要崩潰的市場,但二者的原因卻是不同的,奶農們的選擇看似主動,但也是在被資本家欺騙後的無奈選擇。另一方面,當羅斯福就任之後,為了挽救美國經濟,開始干涉市場,當時政府主動掏錢以較為合理的價格從獨立奶農手裡收購牛奶,之後再偷偷倒掉以維護市場,這多少令絕望的奶農得到了拯救。


牛奶倒掉也不給窮人,這是資本家的冷血?課本其實不一定對

羅斯福發表演講


綜合而言,那個時代倒牛奶的其實有三類人,一類是政府、一類是資本家、還有一類是奶農,但是三者倒牛奶的原因卻各不相同,因此經濟學家們一致把倒牛奶的行為解釋成“拯救市場的正確選擇”並不完全正確。雖然我們不能把奶農的危機全怪資本家,但是資本家的自私與冷血以及被揭露的淋漓盡致,如果沒有他們的欺騙,市場又怎麼會到這一地步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