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名故事蔡倫造紙

漢代的蔡倫出生在貪苦人家,從小就缺吃少喝,經常餓得前胸貼後背。父母以為,與其全家一起餓死,倒是不如讓他留條活命,於是就將這個心肝寶貝賣給了人販子。人販子是個黑心爛肝的傢伙,他為了撈錢發財,竟將小蔡倫的生殖器割掉,高價賣到皇宮裡去做了太監。

小蔡倫痛不欲生,天天啼哭。有個老太監發現了,問他為什麼傷心。

“這樣男不像男,女不像女,人不像人,鬼了像鬼,活著有什麼意思呀,我只想死。” 蔡倫泣不成聲地回答。

老太監是過來人,自然同病相憐,便好言相勸說:“從前,有個司馬遷的,很有學問,前程似錦。可是,因為替別人打抱不平,惹惱了皇帝,也被割了生殖器。就像從天堂下到了地獄,他更是覺得生不如死。可是又想:白白死去,豈不是糟塌了肚子的學問?倒是不如發憤寫書,給後代留下一筆精神財富。於是便廣泛蒐集資料,日日夜夜著述,終屍完成了千古不朽的《史記》”。

蔡倫一聽,哭臉變成了笑臉:“我知道司馬遷,也很欽佩他,連做夢都在讀他的《史記》哩。可哪裡找得到啊!”

“想讀書就好!”老太監非常高興,說,“遠在天邊,近在眼前,皇宮裡的藏書多得很哩。”他轉身扛來了一大捆竹簡,用手指著它,又說:“你就學習學習司馬遷,好好讀讀他的《史記》吧。”

蔡倫認真苦讀,如醉如痴。同時又不禁想道:一部《史記》就是一大捆竹簡,可見用它寫、讀、運、藏都是非常困難,除了皇帝、高官,平民百姓是很難沾上邊的。為了改變這種狀況,蔡倫試著將竹簡加寬、前薄,以求減輕它的重量,增加它的容量。可是,八字還沒有一撇,它就裂了、碎了。此路不通啊!

蔡倫沒有就此止步。他全神投入,茶思飯想,日夜琢磨。一天,他面對象在磨面的石磨出起神來:把麥粒磨成面,然後既可做成很大的饃饃,又可攤成薄薄的餅子。那麼,對於竹簡,是否也可以這麼處理呢?他試著將竹簡裝進磨眼,只聽“嘶嘶啦啦”直響,卻怎麼也沒有磨碎,更沒有成粉——又失敗了!

蔡倫仍不甘心,他又把竹節和破布、舊魚網等放在石臼中,揮春用力,一下,兩下,三下……堅持舂個不停,終於成了渣、成了粉。然後泡在水裡,水面上便立刻形成一層薄膜,真的像是薄薄的煎餅。輕鬆揭下來,貼在牆上,晾乾,再在上邊試著寫字,只覺得非常光滑流暢,而且轉眼間墨跡就幹,和竹簡相比,簡直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下。這就是蔡倫在一千八百多年前所造的紙。他為人類的文明進步作出了不朽貢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