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江如果不接受朝廷招安,憑本事是否有機會成為一方諸侯或登皇位?

硯逸善齋


很高興為大家解答這個問題,讓我們一起走進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探討一下。以下我為大家分享,我個人對這個問題的看法與想法,希望我的分享能給大家帶來幫助,也希望大家能夠喜歡我的分享。

年少時,看《水滸傳》喜歡梁山眾好漢的義幹雲天,大碗吃肉,大快朵頤的日子,讓我們豔羨不已;但看到最後招安,兄弟死傷,再到最後宋江、李逵相擁而死;吳用、花榮以死相隨,最後落得個如此悽慘的下場,心裡總是不平。如若宋江當年不接受招安,說不定大事可期,可事實果真如此嗎?



其實,歷史上的宋江起義是真實存在的。公元1119年,北宋末年,宋江聚集36人在梁山泊起義。當時的北宋可謂是內憂外患,對外只得繳納歲貢稱臣,對內則由於文官團體的極具擴大,只能加重賦稅。也正是在這個背景之下宋江等人,才招募義軍,起義一開始,也算順利,輾轉攻陷十多城池,聲望逐漸大振。宋徽宗下旨招安,而宋江卻未接納,繼續率眾轉戰各地。但卻在各地官府的追擊之下最終被張叔夜打敗。而這裡面的宋江,倒是很滿足我們的希冀。誓死不降,雖然宋朝此時早已是風雨飄搖,起義頻發,但與朝廷的力量對比之上並沒有發生根本性的變化。最終宋江起義也不過持續不足年,而亡。



即便是拋卻這些史實,我們站在演繹的本子中,宋江所轄水泊梁山之眾並不多。第八十三回:'宋江與同軍師吳用、公孫勝、林沖、劉唐、杜遷、宋萬、朱貴、宋清、阮家三弟兄,馬步水軍一萬餘人回去。其餘大隊人馬, 都隨盧先鋒在京師屯紮',如果我們按照將和兵相同比例分配而言,那麼總兵力能夠有十餘萬人。



聲勢夠大,可這大之下是恐怖的後勤補給要求。在沒有完善的運輸系統之下,在古代每一個士兵背後幾乎要有3-5個左右人,運輸給養。而根據宋徽宗時期的文獻資料記載,大觀元年(1107),又規定各路“帥府別屯兵二千人,望郡一千人”,如此算來,宋徽宗時兵力已經接近百萬之餘。而與之相對比的是,水泊梁山的作戰方式多為游擊戰,並在在意 一城一池,可在水泊梁山如此之小的地區,要保持如此大的兵力給養,顯然無異於天方夜譚。北宋,幾百萬之土地,對龐雜的軍隊尚且無力支撐,更不用說水泊梁山的彈丸之地。



而且擺在宋江面前,還有一個問題便是“兄弟”的態度問題,對於自己一位梁山的當家人而言,他更明白在梁山看似強勁的武力面前的隱憂。主戰派和主招安派實力對比之下,特別明顯的一點便是以手段“邀請入夥”的傳統官宦和望族出身的人員佔據了絕對優勢。而反對接收招安的人,則大多數屬於底層階級出身的人士,像李逵這般缺少根基,更缺少能力。宋朝在有兵力優勢之下,更能夠利用內部矛盾逐漸分裂宋江的水泊梁山。



高下之間,宋江若是不接受招安,也便當真如史實一般,等待他的下場便是四個字—自取滅亡。綜合起來,其實宋江接受招安,也是他能做出的最好的選擇,至少這群打家劫舍,肆意濫殺的好漢們,能夠洗白自己,不用再去躲躲藏藏,在獲得封賞之上,更實現了中國傳統封建社會百姓的名利要求。


奇史趣談


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水滸全傳》的宋江與歷史中的宋江並非一人,正史中宋江等三十六人起義,沒有被招安的故事,而是被朝庭剿滅所殺。

現在就以《水滸全傳》中的宋江來討論這個問題。

第一,宋江胸無大志,不敢想當皇帝。只願效忠朝庭,心裡想的就是招安,不接受招安是不可能的。宋江用招安的幌子去攏絡人心,其中就包括一些攻打梁山被俘的朝庭官員,使他們能在梁山安下心來等待招安。梁山聚集的人馬,只是宋江用來與朝庭招安談判的籌碼而己。宋江自坐上梁山第一把交椅就把招安當成頭等大事,在梁山排座次後的菊花會上,他的仍然忍耐不住急於招安的心情,做了一首《滿江紅》以表心志。詞中有“號令明,寫威肅。中心願平虜,保民安國。日月常懸忠烈膽,風塵障卻奸邪目。望天王降詔早招安,心方足。”再有,宋江為儘快得到招安,讓燕青去走皇上寵妓李師師的後門。直接向皇上表明心跡,燕青說“宋江這夥人旗上大書'替天行道',常以忠義而主,不敢侵佔州府,不敢擾害良民;只是早望招安,與國家出力。”這哪裡還有一個打家劫舍的強盜首領的影子?分明就是一個搖頭擺尾乞求寬恕的的奴才。所以宋江接受招安是不可逆的。

第二,假設宋江不走招安的道路,也不能成為割據一方的諸侯。成為一方諸侯需具備控制一定的地域或人口的能力,要有充足的財力、物力人作為支撐。梁山並不具備這些硬件,梁山號稱八百里水泊易守難攻,但是劣勢非常明顯。梁山幾萬人馬駐在水窪之中,偏居一隅,對朝庭不構成很大危脅。如果朝庭真要消滅他們,只需封鎖水泊,切斷供紿,梁山就會不戰自滅。所以宋江不會成為割據一方的諸侯。

第三,宋江沒有能力登上皇位,梁山雖然有一百零八將,號稱十萬人馬,如果真與朝庭對決,勝負也很預料。打仗拼的財力,人力,真的打起仗來梁山的人力財力都會捉襟見肘。反觀江南方臘,北方田虎佔據江南半壁及北方九州八十一縣,實力都在宋江之上,不但難登皇位,均遭到被剿滅的下場,所以宋江不接受招安,也難全其身,登皇位更是不可能的。


用戶李森


這個題目問得有趣!“憑本事”登皇位?宋江有什麼真本事嗎?文不及吳用,公孫策……;武就更別提了,直接墊底,估計連吳用都打不過!免強殺了個閻婆惜都慌得一踏糊塗。

當然,能做梁山老大,宋江肯定是有些過人之處的!宋江本是一小吏,並沒有大才,但是精於人際。這樣的人是完全能在體制內混的比較好的。他的父親也曾教育他不要和賊寇勾結(事實上宋江沒完全聽),可見宋家是安分於當時社會,並無非分之想的家庭。他秉承儒道,雖然知法犯法(告訴晁蓋事發),但也是在忠於朝廷皇帝的前提下做一些所謂“俠義之舉”。宋江的忠,忠的雖然不光明磊落,但是他依然是求一個“封妻廕子”“衣錦還鄉”的體制內的人。由此可見,宋老大雖然精於“治人”,但政治頭腦卻是一塌糊塗,只能在頭腦相對簡單的頭領面前有一片和諧之畫面,但擴大的社會層面來看,這就好比是空中樓閣。

梁山故事的背景是在北宋中期,是儒家學說盛行發展的一個朝代。宋江也是個飽受儒家思想薰陶的人,不同於其它落草為寇但文化水平不高的其它頭領,在他心裡雖然有反抗精神,但依然有著很強烈的正統思想。後來的通過李師師見宋徽宗而不殺之,就是他只反奸臣不反皇帝最好的證明,他還一心要輔佐皇帝整飭山河。以“忠義”自詡、自勵的宋江,骨子裡極度認同並忠於朝廷。上山之前,他所有的苦悶、牢騷、壓抑都來源於不被朝廷認可、接納,自恃空有一身本領,卻不能施展宏圖大志,無法在組織內獲得足夠體面的職位;被迫上山之後,儘管宋江聚集起來自三教九流、五湖四海的不安定分子,但縱觀他的所作所為,出發點卻只有一個:接受招安從而為朝廷效力,在疆場上博取功名。

宋江對朝廷的依戀,完全屬於典型的“斯德哥爾摩綜合徵”——宋江自從歸降後,便將整個身心都奉獻給朝廷,不管奸臣如何陷害他,不管兄弟們在征戰中死傷多少,依舊難以改變他對朝廷的這份摯愛。即使最後被奸臣毒死,宋江也要拉著李逵墊背,為的是害怕他搞亂,敗壞自己的名聲。

最後,說得再直白一些,宋江也就是會耍點小花招,架空個人,玩一點小心眼,其實沒什麼真本事。做皇帝這事,估計連他自己都沒想過,也不敢想!宋江心裡就是一直想招安,謀個一官半職,就算到達人生巔峰了。

綜上所說,不管梁山招不招安,宋江也做不了皇帝。


分享到:


相關文章: